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及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516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及加工工艺,包括具有近端和远端的线体,线体包括线体内芯和线体外壳,线体内芯包括至少两根相互缠绕编织形成的天然桑蚕丝,所述线体外壳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所述线体具有倒刺,所述倒刺从线体向近端或远端凸出,所述倒刺在线体表面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倒刺具有内端与外端,所述内端和外端均由线体外壳向内切割形成。线体内芯和线体外壳均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降低人体的不适感,同时具有倒刺的缝合线,避免了缝合中打结等问题,能够持久地作用于伤口,具有较强的综合力学性能,能够有效被人体吸收和降解,减少伤口发炎等情况。减少伤口发炎等情况。减少伤口发炎等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及加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及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在医美领域,倒刺缝合线经常用于线雕、面部提拉等操作中,运用倒刺产生的张力,将老化松弛下垂的软组织进行提升复位,达到缝合的作用。
[0003]与常规缝合线相比,通常由与常规缝合线相同材料制成的带倒刺的缝合线在缝合伤口上具有更多的优点,常规缝合线需要在手术缝合后进行打结才能完成对生物组织伤口的缝合固定,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大了手术风险,还存在生物排斥性反应等问题。
[0004]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缝合线,既能起到快速缝合,又要避免生物排斥性反应,达到可降解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具有缝合效果好,无毒性、可吸收降解的优点。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包括具有近端和远端的线体,所述线体包括线体内芯和线体外壳,所述线体内芯包括至少两根相互缠绕编织形成的天然桑蚕丝,所述线体外壳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所述线体具有倒刺,所述倒刺从线体向近端或远端凸出,所述倒刺在线体表面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倒刺具有内端与外端,所述内端和外端均由线体外壳向内切割形成。
[0007]作为优选,所述线体内芯直径为0.2

0.3mm,每组所述蚕丝线束由至少两根脱胶后的天然桑蚕丝编织形成。
[0008]作为优选,所述倒刺的深度为线体外壳直径的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0度至170度。
[0009]作为优选,所述倒刺的深度为线体外壳直径的的三分之一,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5度。
[0010]作为优选,所述线体每厘米长度上具有11个

14个倒刺。
[0011]作为优选,所述倒刺的间距为0.8mm。
[0012]作为优选,所述倒刺沿线体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分布,所述倒刺的螺旋角度为60度或90度或120度,所述线体外壳的直径为0.53mm。
[0013]作为优选,所述倒刺在线体长度方向上的朝向一致,相邻所述线体在线体长度方向上的间距一致。
[0014]作为优选,所述内端和外端的轮廓形状呈弧形,所述线体外壳由聚乳酸PLA或聚3

羟基烷酸酯PHA或聚ε

己内酯PCL或聚酯类

PBS/PBSA或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或聚乙烯醇(PVA)或二氧化碳共聚物或聚左旋乳酸PDO制成制成。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的目的。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的加工工艺。
[0017]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一、蚕丝编织线的编织,将多股天然蚕丝交织缠绕编织,得到蚕丝编织线,蚕丝编织线线径为0.2mm

0.3mm;
[0019]步骤二、蚕丝编织线的脱胶,将蚕丝编织线浸入加热后的脱胶剂中,然后取出蚕丝编织线,用水清洗脱胶后的蚕丝编织线,重复脱胶与清洗3

6次后进行蚕丝编织线的干燥;
[0020]步骤三、线体内芯的制备,将多股蚕丝编织线进行缠绕,得到线体内芯;
[0021]步骤四、线体外壳的包覆,通过加温将医用可降解材料熔化,使医用可降解材料包覆线体内芯,线体内芯经过治具孔将多余的可降解材料去除,得到包覆有医用可降解材料线体外壳的线体内芯;
[0022]步骤五、线体外壳的冷却,对线体外壳进行风冷或水冷进行散热降温;
[0023]步骤六、倒刺的制备,线体外壳通过切齿机在表面形成倒刺,得到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
[0024]综上所述,线体内芯由天然桑蚕丝制成,线体外壳由聚乳酸PLA或聚3

羟基烷酸酯PHA或聚ε

己内酯PCL或聚酯类

PBS/PBSA或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或聚乙烯醇(PVA)或二氧化碳共聚物或聚左旋乳酸PDO制成,线体内芯和线体外壳均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降低人体的不适感,同时具有倒刺的缝合线,避免了缝合中打结等问题,能够持久地作用于伤口,具有较强的综合力学性能,能够有效被人体吸收和降解,减少伤口发炎等情况。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实施例1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2是实施例1的倒刺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线体内芯;2、线体外壳;3、蚕丝线束;4、倒刺;41、内端;42、外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所示,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包括具有近端和远端的线体,线体包括线体内芯1和线体外壳2,线体内芯1包括至少两根相互缠绕编织形成的蚕丝线束3,每组蚕丝线束3由至少两根脱胶后的天然桑蚕丝编织形成,线体外壳2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
[0032]因此,线体外壳2的材料由聚乳酸PLA或聚3

羟基烷酸酯PHA或聚ε

己内酯PCL或聚酯类

PBS/PBSA或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或聚乙烯醇(PVA)或二氧化碳共聚物或聚左旋乳酸PDO制成,本实施例1中线体外壳2由PLA,即聚乳酸制成。
[0033]如图2所示,线体具有倒刺4,倒刺4在线体长度方向上的朝向一致,相邻线体在线体长度方向上的间距一致,倒刺4从线体向近端或远端凸出,倒刺4沿线体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分布,倒刺4在线体表面之间形成夹角,倒刺4具有内端41与外端42,内端41和外端42均由线体外壳2向内切割形成,内端41和外端42的轮廓形状呈弧形。
[0034]实施例1中,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的参数为,线体内芯1包含三根相互缠绕编织形成的蚕丝线束3,每组蚕丝线束3由三根脱胶后的天然桑蚕丝编织形成,线体内芯1直径为0.3mm,倒刺4的深度为线体外壳2直径的的三分之一,夹角的角度为15度,线体每厘米长度上具有11个倒刺4,倒刺4的间距为0.8mm,实施例1中倒刺4不具有螺旋角度,线体外壳2的直径为0.58mm。
[0035]实施例1的加工工艺为,一种蚕丝蛋白可吸收倒刺4缝合线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36]步骤一、蚕丝编织线的编织,将多股天然蚕丝交织缠绕编织,得到蚕丝编织线,蚕丝编织线线径为0.2mm

0.3mm;
[0037]步骤二、蚕丝编织线的脱胶,将蚕丝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近端和远端的线体,所述线体包括线体内芯(1)和线体外壳(2),所述线体内芯(1)包括至少两根相互缠绕编织形成的蚕丝线束(3),所述线体外壳(2)具有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所述线体具有倒刺(4),所述倒刺(4)从线体向近端或远端凸出,所述倒刺(4)在线体表面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倒刺(4)具有内端(41)与外端(42),所述内端(41)和外端(42)均由线体外壳(2)向内切割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体内芯(1)直径为0.2

0.3mm,每组所述蚕丝线束(3)由至少两根脱胶后的天然桑蚕丝编织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4)的深度为线体外壳(2)直径的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0度至170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4)的深度为线体外壳(2)直径的的三分之一,所述夹角的角度为15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体每厘米长度上具有11个

14个倒刺(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4)的间距为0.8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蚕丝可吸收倒刺缝合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刺(4)沿线体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分布,所述倒刺(4)的螺旋角度为60度或90度或120度,所述线体外壳(2)的直径为0.53mm。8.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饶义伟武志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豪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