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包括工形梁和矩形管柱身,矩形管柱身的顶端上固定设有底座板,底座板的顶端与工形梁底部的一端抵触,矩形管柱身两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二加劲板,矩形管柱身正面侧的顶端和背面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一加劲板,四个第一加劲板和四个第二加劲板均与底座板的底端焊接,工形梁内底侧的一端并排设置有四个第一上固定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消原吊柱下部固定杆连接座,采取吊柱底座与上部固定杆直接连接,同时增加斜撑连接吊柱下部与硬横跨,形成三角受力体系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解决吊柱位移与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且适用于所有的电气化铁路线路。电气化铁路线路。电气化铁路线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
[0001]本技术涉及硬横跨吊柱
,具体为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电气化铁路工程建设中,当接触网支撑系统采用硬横跨时,通常选用吊柱作为悬挂支撑件,硬横跨吊柱安装采用吊柱本体加上下部固定杆连接座的方式连接,此种安装方式吊柱长度一般小于三米,但在实际项目中,为满足悬挂需求,往往会出现高净空,此工况下吊柱长度大于三米,将导致吊柱整体重量增加,影响结构安全性,同时吊柱本体过长,在接触网荷载作用下扭矩增大,易造成吊柱位移偏大、应力过度集中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包括工形梁和矩形管柱身,所述矩形管柱身位于工形梁的底部,所述矩形管柱身的顶端上固定设有底座板,所述底座板的顶端与工形梁底部的一端抵触,所述矩形管柱身两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二加劲板,所述矩形管柱身正面侧的顶端和背面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一加劲板,四个所述第一加劲板和四个第二加劲板均与底座板的底端焊接,所述工形梁内底侧的一端并排设置有四个第一上固定杆,所述底座板底端的四个边角处均并排活动贯穿有两个第一螺纹杆,八个所述第一螺纹杆均活动贯穿工形梁底部的一端,八个所述第一螺纹杆分别两两活动贯穿四个第一上固定杆底部的两端,八个所述第一螺纹杆上均螺纹套设有第一螺母,八个所述第一螺母的底端分别与四个第一上固定杆内底侧的两端抵触。
[0005]优选的,所述矩形管柱身一侧的中部设置有下固定杆,所述矩形管柱身另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斜撑下底座,所述工形梁内底侧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上固定杆,所述底座板底部的一端设置有斜撑上底座,所述下固定杆其中一个内侧的两端和斜撑上底座内顶侧的两端均活动贯穿有第二螺纹杆,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均依次活动贯穿矩形管柱身和斜撑下底座,另外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均依次活动贯穿工形梁和第二上固定杆,四个所述第二螺纹杆上均螺纹套设有第二螺母,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螺母的一侧分别与斜撑上底座内顶侧的两端抵触,另外两个第二螺母的一侧分别与斜撑下底座其中一个内侧的两端抵触。
[0006]优选的,所述斜撑下底座和斜撑上底座之间设置有斜撑管,所述斜撑管的两端分别位于斜撑下底座的内部和斜撑上底座的内部,所述斜撑下底座的一侧和斜撑上底座的一侧均固定贯穿有连接轴,两个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分别固定插接在斜撑下底座其中一个内侧的中部和斜撑上底座其中一个内侧的中部,所述斜撑管的两端分别活动套设在两个连接轴上。
[0007]优选的,所述矩形管柱身两侧的底端均焊接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顶部的两端均开设有通孔。
[0008]优选的,所述一个底座板、一个矩形管柱身、四个第一加劲板、四个第二加劲板、两个固定板、一个下固定杆、一个斜撑下底座和一个斜撑管以及两个第一上固定杆、一个第二上固定杆和一个斜撑上底座均由钢材质制成。
[0009]优选的,所述一个底座板、一个矩形管柱身、四个第一加劲板、四个第二加劲板、两个固定板、一个下固定杆、一个斜撑下底座和一个斜撑管以及两个第一上固定杆、一个第二上固定杆和一个斜撑上底座的外表面均喷涂有油漆。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取消原吊柱下部固定杆连接座,采取吊柱底座与上部固定杆直接连接,同时增加斜撑连接吊柱下部与硬横跨,形成三角受力体系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解决吊柱位移与应力集中的问题,并且适用于所有的电气化铁路线路。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中矩形管柱身、第一加劲板、第二加劲板、底座板和固定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加劲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中第二加劲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中底座板、第一加劲板和第二加劲板的组合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上固定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7为常规吊柱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底座板;2、矩形管柱身;3、第一加劲板;4、第二加劲板;5、固定板;601、第一螺纹杆;602、第一螺母;7、第一上固定杆;8、第二上固定杆;9、斜撑上底座;10、斜撑管;11、斜撑下底座;12、下固定杆;13、连接轴;14、工形梁;1501、第二螺纹杆;1502、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
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包括工形梁14和矩形管柱身2,矩形管柱身2位于工形梁14的底部,矩形管柱身2的顶端上固定设有底座板1,底座板1的顶端与工形梁14底部的一端抵触,矩形管柱身2两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二加劲板4,矩形管柱身2正面侧的顶端和背面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一加劲板3,四个第一加劲板3和四个第二加劲板4均与底座板1的底端焊接,工形梁14内底侧的一端并排设置有四个第一上固定杆7,底座板1底端的四个边角处均并排活动贯穿有两个第一螺纹杆601,八个第一螺纹杆601均活动贯穿工形梁14底部的一端,八个第一螺纹杆601分别两两活动贯穿四个第一上固定杆7底部的两端,八个第一螺纹杆601上均螺纹套设
有第一螺母602,八个第一螺母602的底端分别与四个第一上固定杆7内底侧的两端抵触。
[002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矩形管柱身2一侧的中部设置有下固定杆12,矩形管柱身2另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斜撑下底座11,工形梁14内底侧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上固定杆8,底座板1底部的一端设置有斜撑上底座9,下固定杆12其中一个内侧的两端和斜撑上底座9内顶侧的两端均活动贯穿有第二螺纹杆1501,其中两个第二螺纹杆1501均依次活动贯穿矩形管柱身2和斜撑下底座11,另外两个第二螺纹杆1501均依次活动贯穿工形梁14和第二上固定杆8,四个第二螺纹杆1501上均螺纹套设有第二螺母1502,其中两个第二螺母1502的一侧分别与斜撑上底座9内顶侧的两端抵触,另外两个第二螺母1502的一侧分别与斜撑下底座11其中一个内侧的两端抵触,通过其中两个第二螺纹杆1501和其中两个第二螺母1502的相互配合可对第二上固定杆8、斜撑上底座9和工形梁14之间进行固定,通过另外两个第二螺纹杆1501和另外两个第二螺母1502的相互配合可对下固定杆12、斜撑下底座1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包括工形梁(14)和矩形管柱身(2),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管柱身(2)位于工形梁(14)的底部,所述矩形管柱身(2)的顶端上固定设有底座板(1),所述底座板(1)的顶端与工形梁(14)底部的一端抵触,所述矩形管柱身(2)两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二加劲板(4),所述矩形管柱身(2)正面侧的顶端和背面侧的顶端均并排焊接有两个第一加劲板(3),四个所述第一加劲板(3)和四个第二加劲板(4)均与底座板(1)的底端焊接,所述工形梁(14)内底侧的一端并排设置有四个第一上固定杆(7),所述底座板(1)底端的四个边角处均并排活动贯穿有两个第一螺纹杆(601),八个所述第一螺纹杆(601)均活动贯穿工形梁(14)底部的一端,八个所述第一螺纹杆(601)分别两两活动贯穿四个第一上固定杆(7)底部的两端,八个所述第一螺纹杆(601)上均螺纹套设有第一螺母(602),八个所述第一螺母(602)的底端分别与四个第一上固定杆(7)内底侧的两端抵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高净空硬横跨吊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管柱身(2)一侧的中部设置有下固定杆(12),所述矩形管柱身(2)另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斜撑下底座(11),所述工形梁(14)内底侧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上固定杆(8),所述底座板(1)底部的一端设置有斜撑上底座(9),所述下固定杆(12)其中一个内侧的两端和斜撑上底座(9)内顶侧的两端均活动贯穿有第二螺纹杆(1501),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1501)均依次活动贯穿矩形管柱身(2)和斜撑下底座(11),另外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1501)均依次活动贯穿工形梁(14)和第二上固定杆(8),四个所述第二螺纹杆(1501)上均螺纹套设有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江辉,徐伟超,胡会良,方和,周永强,刘旭映,王鹏,采云飞,商顺超,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电工保定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