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4167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涉及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圆形平面或椭圆形平面建筑下部外框柱为斜撑、上部外框柱为直柱时的转换连接问题。该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其核心筒位于外框架内,外框架的转换环梁沿核心筒的环向布置,多个支撑结构绕核心筒的环向布置并支承转换环梁。同一个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的上端与转换环梁汇交连接,该两个斜柱的上端沿转换环梁的环向具有间隙,且该两个斜柱的下端汇交连接。核心筒和转换环梁之间通过布置的拉梁连接。多个上部立柱绕转换环梁的环向布置且下端与转换环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圆形平面或椭圆形平面建筑中上部外框柱为直柱且下部外框柱为斜支撑结构时的转换连接。斜支撑结构时的转换连接。斜支撑结构时的转换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受规划、场地条件、建筑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建筑立面造型呈现多样化。由于高层建筑上下两部分在使用功能及空间上的不同要求,上部楼层的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需要设置转换结构用于上部竖向构件与下部竖向构件的转换连接。不同的建筑立面造型以及内部不同的空间效果都需要相应的转换结构形式与之匹配,转换结构形式需要创新发展以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目前,针对圆形平面或椭圆形平面建筑下部外框柱为斜撑、上部外框柱为直柱的转换技术问题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旨在解决现有圆形平面或椭圆形平面建筑下部外框柱为斜撑、上部外框柱为直柱时的转换连接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该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包括核心筒和外框架,核心筒位于外框架内并与外框架连接。外框架包括转换环梁、多个支撑结构、多个拉梁以及多个立柱。转换环梁沿核心筒的环向布置,以使所述核心筒位于所述转换环梁的中部。多个支撑结构绕核心筒的环向布置并支承转换环梁。一个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斜柱,斜柱由钢混结构或者钢结构制成。同一个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的上端与转换环梁汇交连接,该两个斜柱的上端沿转换环梁的环向具有间隙,且该两个斜柱的下端汇交连接。部分拉梁布置于核心筒和转换环梁之间,一个拉梁的一端与核心筒连接,且该拉梁的另一端与转换环梁连接,以连接核心筒和转换环梁。多个上部立柱绕转换环梁的环向布置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上部立柱的下端与转换环梁连接。
[0006]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由于外框架中拉梁的一端可以与核心筒连接,且该拉梁的另一端可以与转换环梁连接。以使转换环梁可以在支撑结构的支承下,通过拉梁与核心筒连接并形成一个稳定的外框架结构。这样,在上下方向上,每个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可以与核心筒共同承载建筑的竖向(重力)载荷。
[0007]并且,由于同一个支撑结构中两个斜柱的上端具有间隙且下端汇交连接的布置方式,使得同一个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近似形成V字形结构,且V字形的该两个斜柱可以与转换环梁形成围合的整体结构。基于此,倾斜布置的多个斜柱也可以分担建筑的水平载荷(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有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结构抗侧刚度以及抗震、抗风能力。
[0008]可选的,一个支撑结构还包括一个竖向立柱,竖向立柱的上端与该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斜柱的下端汇交连接,以支承两个斜柱。
[0009]可选的,转换环梁为圆环形结构或者椭圆环形结构。
[0010]可选的,外框架还包括转换层楼板,转换层楼板覆盖转换环梁以及与转换环梁连接的多个拉梁,且转换层楼板还与核心筒连接。
[0011]可选的,沿转换环梁的环向,一个斜柱的上端与相邻的支撑结构中靠近的一个斜柱的上端汇交连接。
[0012]可选的,至少部分上端汇交连接的两个斜柱还与同一个拉梁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处。
[0013]可选的,至少部分上端汇交连接的两个斜柱还与同一个上部立柱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处。
[0014]可选的,沿转换环梁的环向,至少一个上部立柱的下端与转换环梁汇交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斜柱之间。一个拉梁的远离核心筒的一端还与该上部立柱汇交连接于转换环梁的同一位置。
[0015]可选的,核心筒在垂直于竖直方向上的截面为多边形结构,核心筒包括多个外墙、多个内墙和多个内部梁;多个外墙沿转换环梁的环向依次连接,以形成多边形结构;内墙和内部梁位于多个外墙之间,且至少两个外墙还通过内墙和/或内部梁连接。
[0016]可选的,相邻的两个外墙的汇交连接处通过至少一个拉梁与转换环梁连接。
[0017]可选的,拉梁靠近核心筒的一端与内墙交汇连接于外墙的同一位置。
[0018]可选的,拉梁靠近核心筒的一端与内部梁交汇连接于外墙的同一位置。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所示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所示的转换层上方的一种俯视图;
[0022]图4为图1中所示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00

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0025]10

下部建筑;20

转换层;30

上部建筑;
[0026]1‑
核心筒;11

外墙;12

内墙;13

内部梁;
[0027]2‑
外框架;21

支撑结构;211

斜柱;212

底座;22

转换环梁;23

拉梁;24

上部立柱;25

转换层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
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1]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固定”也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32]核心筒就是在建筑的中央部分,由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公共卫生间、部分设备间等空间围护形成中央核心筒,与外围框架形成一个外框内筒的建筑结构。此种结构十分有利于结构受力,并具有极优的抗震性,因此是国际上高层建筑广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心筒和外框架,所述核心筒位于所述外框架内并与所述外框架连接,所述外框架包括:转换环梁,沿所述核心筒的环向布置,以使所述核心筒位于所述转换环梁的中部;多个支撑结构,绕所述核心筒的环向布置并支承所述转换环梁;一个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斜柱,同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所述斜柱的上端与所述转换环梁汇交连接,该两个所述斜柱的上端沿所述转换环梁的环向具有间隙,且该两个所述斜柱的下端汇交连接;所述斜柱由钢混结构或者钢结构制成;多个拉梁,部分所述拉梁布置于所述核心筒和所述转换环梁之间;一个所述拉梁的一端与所述核心筒连接,且该所述拉梁的另一端与所述转换环梁连接,以连接所述核心筒和所述转换环梁;以及,多个上部立柱,绕所述转换环梁的环向布置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上部立柱的下端与所述转换环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一个竖向立柱,所述竖向立柱的上端与该所述支撑结构中的两个所述斜柱的下端汇交连接,以支承两个所述斜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环梁为圆环形结构或者椭圆环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还包括转换层楼板,所述转换层楼板覆盖所述转换环梁以及与所述转换环梁连接的多个所述拉梁,且所述转换层楼板还与所述核心筒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斜撑环梁结构的转换体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坚荣傅学怡梁晓娟吴国勤王柄捷
申请(专利权)人: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