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流量吸鼻器,包括外壳、真空泵体、电磁阀、负压腔体、存储腔体和吸头;所述吸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一端并且与所述存储腔体连通,所述存储腔体与所述电磁阀连通;所述负压腔体内还开设有内腔体,所述内腔体靠近所述负压腔体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真空泵体安装在所述内腔体中并且真空泵体的抽气端通过所述通孔进入到负压腔体内;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负压腔体的侧面并且与所述负压腔体连通;采用真空泵体安装在负压腔体的内腔体中,使得负压腔体在外壳内中的容积最大,空间利用率也更高,从而便于在吸鼻过程中保持稳定吸力的同时,延长吸鼻的时间,增加单次吸鼻的吸入总量,从而提高清洁效率,使用体验更好。使用体验更好。使用体验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流量吸鼻器
[0001]本技术涉及鼻腔清洁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流量吸鼻器。
技术介绍
[0002]吸鼻器是用于伸入到鼻腔里面,把鼻腔内的分泌物吸出,来恢复鼻腔通气功能,并恢复鼻腔黏膜纤毛正常生理功能。大部分吸鼻器都设置有负压腔,用于形成临时形成负压,在负压腔与存储腔、吸头连通后,则会产生吸力,将分泌物吸出,但是由于现有吸鼻器体积小,而负压腔一般设置在真空泵体与电磁阀之间,从而使得负压腔容积比较小,因此在吸鼻过程中,仅能急促的吸一瞬间,并不能有效的吸走鼻腔分泌物,还需要连续多次抽气与吸鼻才能清洁干净,因此使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大流量、吸鼻时间长和清洁效率高的吸鼻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流量吸鼻器,包括外壳、真空泵体、电磁阀、负压腔体、存储腔体和吸头;所述吸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一端并且与所述存储腔体连通,所述存储腔体与所述电磁阀连通;所述负压腔体内还开设有内腔体,所述内腔体靠近所述负压腔体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真空泵体安装在所述内腔体中并且真空泵体的抽气端通过所述通孔进入到负压腔体内;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负压腔体的侧面并且与所述负压腔体连通。
[0005]作为优选,所述负压腔体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卡扣,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卡扣位置对应的卡槽;所述外壳通过卡槽与卡扣安装所述负压腔体。
[0006]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侧面设置有排气孔,所述外壳与负压腔体之间设置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排气孔、所述真空泵体的排气端连通。
[0007]作为优选,所述电磁阀与所述负压腔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电磁阀与所述存储腔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
[0008]作为优选,所述真空泵体与负压腔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密封件。
[0009]作为优选,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吸头的一端还设置有盖体。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大流量吸鼻器的有益效果:
[0011]1、该大流量吸鼻器,采用真空泵体安装在负压腔体的内腔体中,使得负压腔体在外壳内中的容积最大,空间利用率也更高,从而便于在吸鼻过程中保持稳定吸力的同时,延长吸鼻的时间,增加单次吸鼻的吸入总量,从而提高清洁效率,使用体验更好。
[0012]2、该大流量吸鼻器,通过将电磁阀设置在负压腔体与存储腔体之间,不仅控制负压腔体与存储腔体之间的连通关系,还能吸鼻过程中,利用电磁阀的管道大小,维持外界气体进入负压腔体的速度,从而也使得吸头的吸力稳定。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种大流量吸鼻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种大流量吸鼻器的纵剖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一种大流量吸鼻器的横剖图。
[0016]附图标记为:1
‑
外壳,2
‑
真空泵体,3
‑
电磁阀,4
‑
负压腔体,5
‑
存储腔体,6
‑
吸头,11
‑
盖体,12
‑
卡槽,13
‑
排气孔,14
‑
排气通道,21
‑
第三密封件,31
‑
第一密封件,32
‑
第二密封件,41
‑
内腔体,42
‑
通孔,43
‑
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0018]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上”、“下”、“顶部”、“右侧”、“左端”、“上方”、“背面”、“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9]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在详述。
[0020]一种大流量吸鼻器,如图1
‑
3所示,包括外壳1、真空泵体2、电磁阀3、负压腔体4、存储腔体5和吸头6;所述吸头6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一端并且与所述存储腔体5连通,所述存储腔体5与所述电磁阀3连通;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吸头6的一端还设置有盖体11,用于保护吸头6。
[0021]所述负压腔体4内还开设有内腔体41,所述内腔体41靠近所述负压腔体4的一侧开设有通孔42,所述真空泵体2安装在所述内腔体41中并且真空泵体2的抽气端通过所述通孔42进入到负压腔体4内,通过真空泵体2安装在负压腔体4的内腔体41中,使得负压腔体4在外壳1内中的容积最大,空间利用率也更高,从而在吸鼻过程中,延长吸鼻的时间,增加吸鼻的流量;所述电磁阀3设置在所述负压腔体4的侧面并且与所述负压腔体4连通,从而利于电磁阀3控制负压腔体4与存储腔体5连通与断开;在电磁阀3断开后,真空泵体2抽走负压腔体4内的气体,使得负压腔体4内形成负压,在电磁阀3打开后,由于负压腔体4的压强低于存储腔体5的压强,从而使得存储腔体5内的气体向负压腔体4移动,存储腔体5内的压强低于人体的鼻腔内的压强,从而吸走鼻腔内的鼻涕等污,从而达到清洁鼻腔的作用。
[0022]所述负压腔体4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卡扣43,所述外壳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卡扣43位置对应的卡槽12;所述外壳1通过卡槽12与卡扣43安装所述负压腔体4。
[0023]所述外壳1侧面设置有排气孔13,所述外壳1与负压腔体4之间设置有排气通道14,所述排气通道14与所述排气孔13、所述真空泵体2的排气端连通,从而真空泵体2工作时将气体排出到排气通道14,随后气体再通过排气通道14后从排气孔13排出。
[0024]所述电磁阀3与所述负压腔体4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31,从而保持电磁阀3与负压腔体4之间连接的气密性,避免漏气;所述电磁阀3与所述存储腔体5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32,提高电磁阀3与存储腔体5之间连接的气密性,避免漏气;所述真空泵体2与负压腔体4
之间还设置有第三密封件21,用于提高真空泵体2与负压腔体4之间的连接气密性,避免漏气。
[0025]工作原理:首先,吸鼻前准备,在电磁阀3断开后,真空泵体2抽走负压腔体4内的气体,使得负压腔体4内形成负压;吸鼻过程,将吸头6伸入到鼻腔中,随后电磁阀3打开,利用负压腔体4的压强低于存储腔体5的压强,从而使得存储腔体5内的气体向负压腔体4移动,随后存储腔体5内的压强低于人体的鼻腔内的压强,从而吸走鼻腔内的鼻涕等污,从而达到清洁鼻腔的作用;由于真空泵体2安装在负压腔体4的内腔体41中,使得负压腔体4在外壳1内中的容积最大,空间利用率也更高,从而便于在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流量吸鼻器,包括外壳、真空泵体、电磁阀、负压腔体、存储腔体和吸头;所述吸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一端并且与所述存储腔体连通,所述存储腔体与所述电磁阀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腔体内还开设有内腔体,所述内腔体靠近所述负压腔体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真空泵体安装在所述内腔体中并且真空泵体的抽气端通过所述通孔进入到负压腔体内;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负压腔体的侧面并且与所述负压腔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流量吸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腔体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卡扣,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卡扣位置对应的卡槽;所述外壳通过卡槽与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君,徐军,张秋林,陈鹏,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幼萌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