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充气垫,包括气垫主体、织带和挂钩;气垫主体放置在汽车内,气垫主体靠近驾驶位的一端为首端,首端的两侧分别连有织带,织带一端固定于所述首端,织带另一端连有挂钩,汽车的中柱上设有安全带孔,挂钩能够挂在安全带孔处。本车载充气垫通过织带挂在主副驾驶安全带孔,实现了通过安全带孔洞位置的移动与织带长度的调整达到调整睡垫头枕高度的效果,舒适性与便捷性更高,本车载充气垫采用两根织带,加工更为容易,节省经济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气垫
[0001]本技术涉及充气床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气垫。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的不断建设发展,我国交通路网越来越完善,人们长途驾驶车辆也不断增多,因此驾驶人及乘坐人在车内休息的需求日益提高,但目前市场的车载充气床垫大多不能根据不同使用者的睡眠习惯快速调整头枕高度,不能满足使用的舒适性与便捷性,而且市面上的充气睡垫采用多根织带,加工较为复杂,经济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充气垫,以克服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车载充气垫,包括气垫主体、织带和挂钩;
[0006]所述气垫主体放置在汽车内,所述气垫主体靠近驾驶位的一端为首端,所述首端的两侧分别连有所述织带,所述织带一端固定于所述首端,所述织带另一端连有所述挂钩,所述汽车的中柱上设有安全带孔,所述挂钩能够挂在所述安全带孔处。
[0007]进一步的,所述气垫主体设有头枕部、躯干部、内凹部和腿脚部;所述头枕部设于所述首端;所述躯干部与所述头枕部连通;所述腿脚部设置于所述气垫主体远离所述首端一端;所述内凹部设于所述躯干部与所述腿脚部之间,所述内凹部两侧向内凹,且内凹的形状尺寸与后车轮对应的车内凸起的形状尺寸适应。
[0008]进一步的,所述腿脚部的一侧设有进气泵和放气泵。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加强带,所述加强带固定连接于所述头枕部的两侧,所述织带通过所述加强带与所述气垫主体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头枕部中间靠近主副驾驶的一侧设有扶手箱吻合结构,所述扶手箱吻合结构表面为内凹形状,扶手箱的部分箱体能够置于所述扶手箱吻合结构处。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拉带,所述拉带设于所述气垫主体内部,所述拉带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气垫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带包括第一拉带、若干第二拉带和一对第三拉带;所述第一拉带设于所述头枕部与所述躯干部之间;两个所述第三拉带分别设在所述腿脚部的两侧,所述第三拉带沿所述气垫主体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内凹部远离所述首端一侧,所述第三拉带靠近所述气垫主体边缘一侧形成充气空腔,所述进气泵和所述放气泵设于所述充气空腔中;所述第二拉带为圆柱形,若干所述第二拉带均匀分布在所述躯干部、所述内凹部及所述腿脚部。
[0012]有益效果:本技术,解决了的问题。
[0013](1)本车载充气垫通过织带挂在主副驾驶安全带孔,实现了通过安全带孔洞位置的移动与织带长度的调整达到调整睡垫头枕高度的效果,舒适性与便捷性更高;
[0014](2)本车载充气垫采用两根织带,加工更为容易,节省经济成本。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车载充气垫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车载充气垫主视图。
[0018]图中:1、气垫主体;11、头枕部;12、躯干部;13、内凹部;14、腿脚部;2、织带;3、挂钩;4、进气泵;5、放气泵;6、加强带;7、首端;8、手扶箱吻合结构;9、拉带;91、第一拉带;92、第二拉带;93、第三拉带;10、充气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
[002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充气垫,如图1、图2所示,包括气垫主体1、织带2和挂钩3;所述气垫主体1放置在汽车内,所述气垫主体1靠近驾驶位的一端为首端7,所述首端7的两侧分别连有所述织带2,所述织带2一端固定于所述首端7,所述织带另一端连有所述挂钩3,所述汽车的中柱上设有安全带孔,所述挂钩3能够挂在所述安全带孔处。本充气垫可通过调整主副驾驶安全带孔位置高度及织带长度调整充气垫首端的高度,增加了气垫的使用舒适度和安装气垫的便捷性。所述充气垫的尺寸形状根据不同车型设置。
[0022]优选的,所述气垫主体1设有头枕部11、躯干部12、内凹部13和腿脚部14;所述头枕部11设于所述首端7;所述躯干部12与所述头枕部11连通;所述腿脚部14设置于所述气垫主体1远离所述首端7一端;所述内凹部13设于所述躯干部12与所述腿脚部14之间,所述内凹部13两侧向内凹,且内凹的形状尺寸与后车轮对应的车内凸起的形状尺寸适应。所述头枕部11充气后高度高于所述躯干部12、所述腿脚部14及所述内凹部13,使用者的头部枕在所述头枕部11;所述内凹部13尺寸根据不同车型设置,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车型不同轮胎尺寸形状,适应性高。
[0023]优选的,所述腿脚部14的一侧设有进气泵4和放气泵5。所述进气泵4和放气泵5能够实现一键快速充放气,充放气操作十分方便。
[0024]优选的,所述加强带6固定连接于所述头枕部11的两侧,所述织带2通过所述加强带6与所述气垫主体1连接。所述加强带6能够加强所述织带2与所述气垫主体1之间的连接,使连接更加牢固。
[0025]优选的,所述头枕部11中间靠近主副驾驶的一侧设有扶手箱吻合结构8,所述扶手箱吻合结构8表面为内凹形状,扶手箱的部分箱体能够置于所述扶手箱吻合结构8处。所述扶手箱吻合结构8能够是所述充气垫更好的适应主副驾驶座之间的手扶箱,使所述充气垫
首端能够置于主副驾驶座椅的位置,增加所述充气垫的使用长度和睡眠空间,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感。
[0026]优选的,还包括拉带9,所述拉带9设于所述气垫主体1内部,所述拉带9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气垫主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带9包括第一拉带91、若干第二拉带92和一对第三拉带93;所述第一拉带91设于所述头枕部11与所述躯干部12之间;两个所述第三拉带93分别设在所述腿脚部14的两侧,所述第三拉带93沿所述气垫主体1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内凹部远13离所述首端7一侧,所述第三拉带93靠近所述气垫主体1边缘一侧形成充气空腔10,所述进气泵4和所述放气泵5设于所述充气空腔10中;所述第二拉带92为圆柱形,若干所述第二拉带92均匀分布在所述躯干部12、所述内凹部13及所述腿脚部14。所述拉带9能够限制充气后的充气垫高度,使充气垫更加平整,所述第一拉带91能降低靠近所述第一拉带91的所述第二拉带92的受力,增强所述头枕部11与所述躯干部12连接处的稳定性,所述第二拉带92设置为圆柱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气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垫主体(1)、织带(2)和挂钩(3);所述气垫主体(1)放置在汽车内,所述气垫主体(1)靠近驾驶位的一端为首端(7),所述首端(7)的两侧分别连有所述织带(2),所述织带(2)一端固定于所述首端(7),所述织带另一端连有所述挂钩(3),所述汽车的中柱上设有安全带孔,所述挂钩(3)能够挂在所述安全带孔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充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主体(1)设有头枕部(11)、躯干部(12)、内凹部(13)和腿脚部(14);所述头枕部(11)设于所述首端(7);所述躯干部(12)与所述头枕部(11)连通;所述腿脚部(14)设置于所述气垫主体(1)远离所述首端(7)一端;所述内凹部(13)设于所述躯干部(12)与所述腿脚部(14)之间,所述内凹部(13)两侧向内凹,且内凹的形状尺寸与后车轮对应的车内凸起的形状尺寸适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充气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腿脚部(14)的一侧设有进气泵(4)和放气泵(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充气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带(6),所述加强带(6)固定连接于所述头枕部(11)的两侧,所述织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灵俊,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氮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