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涨管头、涨管头组件及涨管钳,其中涨管件沿中心轴方向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外齿圆弧部、第一衔接圆弧部、第二外齿圆弧部、第二衔接圆弧部和定位部;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不小于第一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第二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第二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不小于第三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第二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第四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涨管头的动作都是有效涨管,提高涨管工作效率,同时涨管动作是稳定可靠的。同时涨管动作是稳定可靠的。同时涨管动作是稳定可靠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涨管头、涨管头组件及涨管钳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扩张工具,具体涉及一种涨管头、涨管头组件及涨管钳。
技术介绍
[0002]管道扩张工具在管道领域适用范围广,例如生活冷热水、家庭供暖管道中,需要将具有延展性的柔性管进行扩张,使扩张后的柔性管套接在另一接头上,实现管道的安装和连接。
[0003]在现有管道扩张过程中,采用涨管钳对柔性管进行扩张,通过涨管钳上涨管头的连续多次涨开动作将柔性管的一端管口扩张到一定的口径。公开号为US20200094465A1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PEX扩张工具,该PEX扩张工具上的每个钳口126包括具有第一锥形部分140的外侧、与第一锥形部分142相邻的第一尺寸部分144、第二锥形部分148和与第二锥形部148相邻的第二尺寸部分152;第一锥形部分140和第二锥形部分148相对于纵向轴线138倾斜地延伸,并且第一尺寸部分144和第二尺寸部分152基本上平行于纵向轴线138延伸;每个卡爪126包括位于第一尺寸部分144和第二锥形部分148之间的第一肩部156。
[0004]实际应用若采用该PEX扩张工具存在以下缺陷,如附图1所示:1.钳口126是沿X方向逐步深入柔性管200进行扩张动作,当柔性管200的管口位于钳口126的第一尺寸部分144或第二尺寸部分152时,由于第一尺寸部分144和第二尺寸部分152表面是光滑的且平行于纵向轴线138,而在一次扩张动作中钳口126会向柔性管200产生一个X方向上的分力,导致钳口126与柔性管200打滑使柔性管200相对于钳口126发生X方向上的位移,因此作业时需要操作更多次数的扩张动作,降低涨管作业效率;2.第一尺寸部分144和第二锥形部分148之间设置有第一肩部156,第一肩部156的存在使得柔性管200从第一尺寸部分144的涨管动作到第二锥形部分148的涨管动作不平滑,导致柔性管200在进行二次涨管时容易发生爆裂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涨管头,包括沿中心轴方向环绕分布的涨管件,所述涨管件沿所述涨管头的中心轴方向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外齿圆弧部、第一衔接圆弧部、第二外齿圆弧部、第二衔接圆弧部和定位部;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圆弧面上,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圆弧面上;所述涨管件沿径向方向在闭合位置和涨开位置之间移动;
[0007]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和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上均设有外齿,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上的外齿到中心轴的距离沿中心轴方向依次递减,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上的外齿到中心轴的距离沿中心轴方向依次递减;
[0008]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和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以第一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和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以第二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
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一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
[0009]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和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以第三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和所述定位部以第四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三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上最靠近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外齿所在的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部靠近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一侧设有截止凸台,所述截止凸台的凸台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外表面沿中心轴方向上的弧度小于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外表面沿中心轴方向上的弧度。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部的外表面设有弧形凹槽。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涨管件靠近中心轴的一侧设有受力面。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一个所述涨管件均为一体成型的。
[001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涨管件均匀分布在中心轴的外周。
[0017]一种涨管头组件,包括连接座和上述的涨管头,所述连接座的两端均设有开口,所述连接座内设有环形定位槽,所述涨管件的所述定位部连接在所述环形定位槽内,所述定位部的外侧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驱使所述涨管件从涨开位置移动至闭合位置。
[0018]一种涨管钳,其特征在于,包括钳体、手柄、顶锥和上述的涨管头组件,所述涨管头组件连接在所述钳体上,所述手柄与所述钳体活动连接,所述顶锥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顶锥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涨管件之间且位于中心轴上。
[0019]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方案是对涨管件沿中心轴方向的外表面作了新设计,对第一衔接圆弧部沿第一外齿圆弧部到第二外齿圆弧部的方向作了收窄设计,对第二衔接圆弧部沿第二外齿圆弧部到定位部的方向也作了收窄设计,当用第一衔接圆弧部或第二衔接圆弧部对柔性管进行涨管时,柔性管被涨管后其内壁沿涨管方向产生外小
‑
中间大
‑
内小的结构,就不会在涨管过程中发生柔性管沿涨管反方向位移的情形,从而使得每一次动作都是有效涨管,提高涨管的工作效率。
[0021]本技术方案取消了涨管件上第一衔接圆弧部和第二外齿圆弧部之间的突变的肩部设计,第一衔接圆弧部和第二外齿圆弧部以第二径向截面进行分界,而第二外齿圆弧部上的外齿到中心轴的距离沿中心轴方向依次递减直至第二径向截面,使得当涨管动作的实际涨管作用部位从第一衔接圆弧部转为第二外齿圆弧部时,涨管动作对柔性管管口产生的形变量是平滑的,确保涨管头的涨管动作是稳定可靠的,不会发生柔性管涨管爆裂的情形。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现有技术PEX扩张工具对柔性管进行涨管示意图。
[0023]图2为现有技术柔性管在接头上连接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涨管头在闭合位置立体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涨管头在涨开位置立体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涨管头剖视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涨管头对柔性管进行涨管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涨管头组件剖视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三涨管钳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涨管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中心轴方向环绕分布的涨管件,所述涨管件沿所述涨管头的中心轴方向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外齿圆弧部、第一衔接圆弧部、第二外齿圆弧部、第二衔接圆弧部和定位部;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圆弧面上,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圆弧面上;所述涨管件沿径向方向在闭合位置和涨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和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上均设有外齿,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上的外齿到中心轴的距离沿中心轴方向依次递减,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上的外齿到中心轴的距离沿中心轴方向依次递减;所述第一外齿圆弧部和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以第一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和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以第二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一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和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以第三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和所述定位部以第四径向截面为分界面,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三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二衔接圆弧部的最大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涨管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齿圆弧部上最靠近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外齿所在的径向截面外周的点到中心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衔接圆弧部的最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明,徐九连,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市艾拓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