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鞋底及鞋,属于鞋领域,鞋底,包括鞋中底和鞋外底,鞋中底连接于鞋外底的一侧,鞋中底包括中底本体和随动体,随动体包括随动部和形变空间,随动部和形变空间相邻分布;随动部与中底本体一体成型设置,形变空间至少设置于中底本体的上表面、下表面、沿中底本体的厚度方向贯穿或沿鞋中底的宽度方向贯穿中的一种;或者,随动部与中底本体分离设置且与鞋外底相连,随动部与中底本体被形变空间分隔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鞋底及鞋,减少水平方向的力量在踝、膝关节处产生的剪切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损伤的发生。损伤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鞋底及鞋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鞋底及鞋。
技术介绍
[0002]鞋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其功能最初只是用来保护脚部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使行走的安全性得到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鞋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有的具有透气干爽效果,有的具有保暖效果,有的具有防滑效果,有的具有减震效果。
[0003]现在的鞋底通常包括外底和中底,其中外底是最下面和地面接触的一层,耐磨,防滑是它的功能属性;中底设置在外底的上方,其有弹性,可以对脚起到保护作用,是整个鞋底结构设计的重点,是确保整个鞋子具备良好缓冲性、稳定性、减震性和能量回归的重要构件,将直接影响鞋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0004]有研究表明,人每步行1公里,一只脚需要承受600
‑
700次的重力冲击,若是激烈运动,冲击力就更大。而在跑步时,脚触地的冲击力将达到人体体重的2
‑
4倍。这种冲击力在人体内会产生震荡波,对人体各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就要求鞋底要有一定的吸收和降低地面冲击力的功能,即减震缓震性能。
[0005]现有技术中的鞋底大多依靠中底材料的选择以获得更优的减震性能,一般是通过中底材料本身具有的可垂直压缩和释放的特性实现减震效果,这种减震结构不能有效均分冲击力,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鞋底及鞋,减少水平方向的力量在踝、膝关节处产生的剪切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
[0007]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鞋底,包括鞋中底和鞋外底,鞋中底连接于鞋外底的一侧,鞋中底包括中底本体和随动体,随动体包括随动部和形变空间,随动部和形变空间相邻分布;
[0009]所述随动部与中底本体分为一体成型设置和分离设置两种方式,其中之一为:随动部与中底本体一体成型设置,形变空间至少设置于中底本体的上表面、下表面、沿中底本体的厚度方向贯穿或沿鞋中底的宽度方向贯穿中的一种,其中之另一为:随动部与中底本体分离设置且与鞋外底相连,随动部与中底本体被形变空间分隔开。
[0010]优选地,还包括支撑片,支撑片至少与随动部相连、相抵或鞋中底发生形变时能够与随动部相抵。
[0011]优选地,支撑片延伸至形变空间。
[0012]优选地,鞋中底还包括侧墙,中底本体远离鞋外底的一侧的四周边缘具有侧墙,支撑片延伸至侧墙。
[0013]优选地,支撑片覆盖侧墙,并延伸至鞋帮面处。
[0014]优选地,支撑片为发泡片材或橡胶弹性片或碳板。
[0015]优选地,随动部采用密度和/或弹性与鞋中底的密度和/或弹性不同的材质。
[0016]优选地,随动体对应人体足部的前脚掌部位和/或后脚掌部位设置。
[001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鞋,包括上述的鞋底。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1、通过随动体的设置,不仅鞋中底本身能够垂直压缩和释放,也能够横向发生形变和缓冲,有效均分冲击力;运动过程中,随动部受到作用力发生形变,向形变空间倾斜,随动部的形变倾斜吸收作用力,从而减小鞋底水平方向的力量,进而减少水平方向的力量在踝、膝关节处产生的剪切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
[0020]2、与鞋中底一体设置的随动部,直接在鞋中底上切割出形变空间,即可得随动部,生产简单方便。
[0021]3、将随动体对应人体足部的前脚掌部位的设计切合人体运动足底受力分布情况,针对性强,实用性好。
[0022]4、通过支撑片的设置,可以均匀分布足底受力;增强支撑稳定性能,防止侧翻;更有利于与外底或内底的贴合。
[0023]5、将随动部与鞋中底分离设置,分别连接于鞋外底,通过组装配合的方式实现减震,护膝,减少运动损伤。
[0024]6、通过支撑片的具体结构设置,提高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鞋底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鞋底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支撑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六支撑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七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七支撑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6]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八鞋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中的标记为:1
‑
鞋外底,2
‑
鞋中底,3
‑
随动体,31
‑
随动部,32
‑
形变空间,4
‑
支撑片,21
‑
中底本体,22
‑
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38]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9]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
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0]实施例一:
[0041]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鞋底,包括鞋中底2和鞋外底1,鞋中底2连接于鞋外底1的上侧。鞋中底2包括中底本体21和随动体3,随动体3包括随动部31和形变空间32,随动部31和形变空间32左右相邻分布,通过随动体3的设置,不仅鞋中底2本身能够垂直压缩和释放,也能够横向发生形变和缓冲,有效均分冲击力。随动部31与中底本体21一体成型,随动体3的密度及弹性与鞋中底2相同,材质为发泡材料。形变空间32设置于鞋中底2的上表面,并且沿鞋中底2的宽度方向贯穿。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形变空间32也可以设置在鞋中底2的下表面。本实施例的随动体3对应人体足部的前脚掌部位。人体足部受力分布集中在前脚掌部位和后脚掌部位,将随动体3对应人体足部的前脚掌部位的设计切合人体运动足底受力分布情况,针对性强,实用性好。运动过程中,随动部31受到作用力发生形变,向形变空间32倾斜,随动部31的形变倾斜吸收作用力,从而减小鞋底水平方向的力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鞋底,包括鞋中底(2)和鞋外底(1),所述鞋中底连接于鞋外底(1)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中底(2)包括中底本体(21)和随动体(3),所述随动体(3)包括随动部(31)和形变空间(32),所述随动部(31)和所述形变空间(32)相邻分布;所述随动部(31)与中底本体(21)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形变空间(32)至少设置于所述中底本体(21)的上表面、下表面、沿所述中底本体(21)的厚度方向贯穿或沿所述鞋中底(2)的宽度方向贯穿中的一种;或者,所述随动部(31)与中底本体(21)分离设置且与鞋外底(1)相连,所述随动部(31)与所述中底本体(21)被形变空间(32)分隔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片(4);所述支撑片(4)至少与所述随动部(31)相连、相抵或所述鞋中底(2)发生形变时能够与所述随动部(31)相抵。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思琪,魏书涛,戴惠恋,周涛,侯朝辉,
申请(专利权)人:三六一度厦门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