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提出一种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包括泵盖(2)、连接转子的转轴,泵盖(2)侧安装固定有外圈(12),转轴连接有内圈,内圈随转轴一起转动,内圈与外圈(12)可转动套接,内圈与外圈(12)之间设有轴向延伸贯穿设置的若干流道,该流道的一端连通外圈(12)远离转子的一侧,该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转子与泵盖(2)之间的间隙部分(13),所述的流道包括设于外圈(12)内周表面的流通槽(14),该流通槽(14)用于使流道的两端的工质(9)相互流动;有利于提升支撑可靠性,另外,结构较短、结构相对简单;还提供一种转子泵,采用所述的滑动轴承结构。采用所述的滑动轴承结构。采用所述的滑动轴承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及转子泵
[0001]本技术涉及转子泵
,具体讲是一种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及转子泵。
技术介绍
[0002]转子泵的基本结构已经比较成熟,一般包括泵体、泵盖、第一轴、第二轴、安装于第一轴的第一转子、安装于第二轴的第二转子,泵体、泵盖构成泵腔,泵腔设有吸入端和排出端,第一转子、第二转子位于泵腔内,第一轴、第二轴转动带动第一转子、第二转子同步转动,从而从吸入端吸入物料、从排出端排出物料,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584801U的一种转子泵。
[0003]对于第一转子、第二转子的支撑,大致有两种思路,一种完全利用第一轴、第二轴的支撑作用进行悬置,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3584801U的一种转子泵,另一种则是在泵盖侧还要设置轴承,从而利用轴承来支撑转轴,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1852147U的一种大压力双支撑转子泵,从结构上来说,在泵盖侧设置轴承具有更好的支撑性能,也有利于转子在大负荷下工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结构复杂,可靠性如何提升的问题,所述的大压力双支撑转子泵通过设置轴承组,并且设置转动密封(例如填料密封)来实现支撑目的和隔离物料的目的,虽然对转轴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并且隔绝了物料的影响,但是结构较长、结构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有利于提升支撑可靠性,另外,结构较短、结构相对简单;还提供一种转子泵,采用所述的滑动轴承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包括泵盖、连接转子的转轴,泵盖侧安装固定有外圈,转轴连接有内圈,内圈随转轴一起转动,内圈与外圈可转动套接,内圈与外圈之间设有轴向延伸贯穿设置的若干流道,该流道的一端连通外圈远离转子的一侧,该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转子与泵盖之间的间隙部分,所述的流道包括设于外圈内周表面的流通槽,该流通槽用于使流道的两端的工质相互流动。
[0006]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实现了在泵盖侧设置轴承对转轴进行支撑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支撑可靠性。
[0007]另外,泵盖侧安装固定有外圈,转轴连接有内圈,内圈随转轴一起转动,内圈与外圈可转动套接,内圈与外圈之间设有轴向延伸贯穿设置的若干流道,该流道的一端连通外圈远离转子的一侧,该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转子与泵盖之间的间隙部分,所述的流道包括设于外圈内周表面的流通槽,该流通槽用于使流道的两端的工质相互流动,因此,通过流道使得工质可以沿流道流过整个内圈和外圈之间,对内圈和外圈及时提供冷却,这样以一种简单可靠的方式解决了工作时的冷却问题,另外,也对内圈与外圈的两侧压力做了一定平衡,
不至于压差太大。因此,有利于提升支撑可靠性。
[0008]另外,流过的工质是带有液体的,液体有利于润滑,改善工作状态,从而有利于提升支撑可靠性。
[0009]另外,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疏通的设计思路,而不是采用例如机械密封等封堵的方式,因此结构上可以做的较短、结构相对简单。
[0010]作为改进,在外圈远离转子的一侧设有周向连通槽,该周向连通槽与各流道的一端均连通。
[0011]这样设计后,在外圈远离转子的一侧可以充分的相互流动,从而有利于形成流动通路,提高工质的流动效率,另外,工质不容易堆积产生烧结等问题。
[0012]作为改进,外圈远离转子的一侧设有环形凹部,该环形凹部与各流道的一端均连通。
[0013]这样设计后,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生产制造。
[0014]作为改进,在外圈位于间隙部分的一侧设有高低压连通槽,高低压连通槽的一侧位于间隙部分的低压侧,高低压连通槽的另一侧位于间隙部分的高压侧,各流道中的一些流道的另一端连通高低压连通槽并位于低压侧,各流道中的另一些流道的另一端连通高低压连通槽并位于高压侧。
[0015]这样设计后,更有利于形成高压往低压的一个循环通路,而低压侧的新的工质也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入到高压侧,高压侧则有利于推动工质往流道内流入,促进工质的流动,避免工质堆积。
[0016]作为改进,外圈位于间隙部分的一侧设有高低压连通凹部,高低压连通凹部的一侧位于间隙部分的低压侧,高低压连通凹部的另一侧位于间隙部分的高压侧,各流道中的一些流道的另一端连通高低压连通凹部并位于低压侧,各流道中的另一些流道的另一端连通高低压连通凹部并位于高压侧。
[0017]这样设计后,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生产制造。
[0018]作为改进,高低压连通槽包括沿周向分布并隔开设置的两个弧形段。
[0019]这样设计后,一方面设置两个弧形段,这样充分利用高压侧和低压侧分开两边的结构特点,另一方面,每个弧形段基于一进一出的原理,那么可以连接两个流道,这样就可以设置四个流道,因此,更有利于工质的流动、流动的量以及覆盖面积。
[0020]作为改进,泵盖的在远离转子的一侧设有罩盖,罩盖与泵盖连接后围成一容腔,该容腔与流道的一端连通,间隙部分内的工质可通过流道流入容腔内,容腔内的工质也可通过流道流入间隙部分内。
[0021]这样设计后,容腔具有临时容纳工质和缓冲的作用,从而工质的供应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使工质在流道内流动的连续性得以保障。
[0022]作为改进,通过罩盖可拆装外圈,罩盖与泵盖轴向连接后,罩盖将外圈在轴向和周向上均限位,从而将外圈安装固定在泵盖侧。
[0023]这样设计后,一方面极大地便利了装配,另一方面,拆掉罩盖后,外圈等结构完全暴露出来,通过调整外圈和内圈的尺寸可方便地对转轴径向位置的进行微调,泵盖侧提供很大的操作空间来操作,相比原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0024]作为改进,流道的方向采用沿转轴的转动方向的弧形设置。
[0025]这样设计后,可以利用内圈转动产生的推动作用,使得流道内的工质还可借助这个推动作用向低压侧流动,低压侧再流到高压侧,高压侧再流过内圈与外圈之间进入远离转子的一侧,形成一个良好流动状态。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一种转子泵的从泵盖一侧看向转子的视角的主视图。
[0027]图2为转子和外圈位置分布立体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一种转子泵的剖视图。
[0029]图4为A放大图。
[0030]图5为一种外圈的主视图。
[0031]图6为一种外圈的后视图。
[0032]图7为一种外圈的从流道的一端看过去的立体图。
[0033]图8为一种外圈的从流道的另一端看过去的立体图。
[0034]图中所示,1、泵体,2、泵盖,3、第一轴,4、第二轴,5、第一转子,6、第二转子,7、吸入端,8、排出端,9、工质,10、低压侧,11、高压侧,12、外圈,13、间隙部分,14、流通槽,15、周向连通槽,16、环形凹部,17、高低压连通槽,18、高低压连通凹部,19、罩盖,20、限位柱,21、内段部分,22、锁紧螺母,23、容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包括泵盖(2)、连接转子的转轴,其特征在于,泵盖(2)侧安装固定有外圈(12),转轴连接有内圈,内圈随转轴一起转动,内圈与外圈(12)可转动套接,内圈与外圈(12)之间设有轴向延伸贯穿设置的若干流道,该流道的一端连通外圈(12)远离转子的一侧,该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转子与泵盖(2)之间的间隙部分(13),所述的流道包括设于外圈(12)内周表面的流通槽(14),该流通槽(14)用于使流道的两端的工质(9)相互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圈(12)远离转子的一侧设有周向连通槽(15),该周向连通槽(15)与各流道的一端均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圈(12)远离转子的一侧设有环形凹部(16),该环形凹部(16)与各流道的一端均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圈(12)位于间隙部分(13)的一侧设有高低压连通槽(17),高低压连通槽(17)的一侧位于间隙部分(13)的低压侧(10),高低压连通槽(17)的另一侧位于间隙部分(13)的高压侧(11),各流道中的一些流道的另一端连通高低压连通槽(17)并位于低压侧(10),各流道中的另一些流道的另一端连通高低压连通槽(17)并位于高压侧(1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泵的滑动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圈(12)位于间隙部分(13)的一侧设有高低压连通凹部(18),高低压连通凹部(18)的一侧位于间隙部分(13)的低压侧(10),高低压连通凹部(18)的另一侧位于间隙部分(13)的高压侧(11),各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如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得利时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