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金华专利>正文

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047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针织机械领域,特指一种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包括上大盘、下大盘、可旋转的针筒、固定安装在针筒侧上方的变色换纱装置,所述针筒安装在下大盘上,还包括用于控制变色换纱装置选纱的变色头控制装置,所述上大盘开设有用于安装固定变色头控制装置的安装孔,变色换纱装置的上部与变色头控制装置的下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变色头控制装置和变色换纱装置的压脚都不与上大盘直接接触,上大盘就不会发生磨损现象,延长了变色头控制装置、变色换纱装置和上大盘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因为,变色换纱装置是与变色头控制装置连接的,变色换纱装置的拆装也方便,便于机器的维护。(*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针织机械领域,特指一种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 结构。技术背景用于编织具有多色彩条图案的针织物的彩条圆型针织机是公知 的。这类彩条圆型针织机包括可绕垂直轴线旋转的针筒、设置在针筒 外筒壁的轴向延伸针槽中的可滑动的织针、环绕针筒设置的针织三 角、申克片、选针机构和变色换纱机构等部件。编织时,织针由针织 三角的轨道控制作升降运动,并配合申克片的动作,从而完成编织过 程。而变色换纱机构在选色器的控制和凸轮机构的驱动下,将有色纱 线带至喂纱口供织针钩纱编织或将有色纱线切断、收回,由此编织出 不同颜色的彩条图案。到目前为止,这类彩条圆型针织机的应用是令人满意的。现有的 变色换纱机构上设置有复位压脚、切纱压脚、推纱压脚和选针压脚等 压脚,选针机构通过触压上述压脚,便可以实现复位、切纱、推纱和 选针等动作,针织机便可以完成不同颜色的图案编织。现有圆型针织 机的上大盘开设有供所述压脚穿过的孔,所述变色换纱机构是固定安 装在上大盘上,变色换纱机构的压脚透过孔与选针机构接触。工作时,压脚在选针机构和弹簧的压迫下,在孔内做上下的直线往复运动,压 脚与孔的内壁发生摩擦,长期的摩擦不但会对压脚造成损伤,也会对 上大盘造成损伤,由于长期的摩损,会使得孔与压脚之间的间隙变得 越来越大,压脚在孔内不能保持竖直的直线往复运动,会使得压脚触 压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复位、切纱、推纱和选针等动作失效,影响编 织效果。如果要保证纺织效果,就必需定期更换变色换纱机构的压脚 和上大盘,但是,这样会增加成本,而且,变色换纱机构直接固定在 上大盘上,装拆维修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变 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本技术的变色换纱装置的压脚不直接 与上大盘接触,克服了压脚与上大盘直接接触会产生磨损的缺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变色圆盘针 织机的改良结构,包括上大盘、下大盘、可旋转的针筒、固定安装在 针筒侧上方的变色换纱装置,所述针筒安装在下大盘上,还包括用于 控制变色换纱装置选纱的变色头控制装置,所述上大盘开设有用于安 装固定变色头控制装置的安装孔,所述变色头控制装置安装固定在安 装孔内,变色换纱装置的上部与变色头控制装置的下部连接。所述变色头控制装置包括座体,座体上依次活动安装有选针压 脚、复位压脚、推纱压脚和切纱压脚,所述座体固定在安装孔内。所述选针压脚、复位压脚、推纱压脚和切纱压脚是平行设置的。所述下大盘上设置有圆环形的针筒固定座,所述针筒固定在针筒固定座的内侧面。所述上大盘和下大盘之间设置有支撑柱。所述下大盘设置有用于支撑的支撑脚,支撑脚与地面接触。 下大盘下方设置有用于收巻布料的收巻装置。 所述安装孔是沿上大盘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变色换纱装置的压脚不 直接与上大盘接触,而是在上大盘上开设安装 L,将变色头控制装置 固定在安装孔内,通过变色头控制装置来控制变色换纱装置实现复 位、切纱、推纱和选针等动作。因此,变色头控制装置和变色换纱装 置的压脚都不与上大盘直接接触,上大盘就不会发生磨损现象,延长 了变色头控制装置、变色换纱装置和上大盘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因为,变色换纱装置是与变色头控制装置连接的,变色换纱装置的拆 装也方便,便于机器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变色头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 2所示,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包括上大盘1、 下大盘2、可旋转的针筒3、固定安装在针筒3侧上方的变色换纱装 置4,所述下大盘2上设置有圆环形的针筒固定座5,所述针筒3固 定在针筒固定座5的内侧面,还包括用于控制变色换纱装置4选纱的变色头控制装置7,所述上大盘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固定变色头控制装置7的安装孔6a,变色换纱装置4的上部与变色头控制装置7的下部连接,两者的连接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见图3所示,所述变色头控制装置7包括座体7a,座体7a上依次活动安装有选针压脚7b、复位压脚7c、推纱压脚7d和切纱压脚7e,所述座体7a固定在安装孔6a内。所述选针压脚7b、复位压脚7c、推纱压脚7d和切纱压脚7e是平行设置的。所述上大盘1和下大盘2之间设置有支撑柱8。 所述下大盘2设置有用于支撑的支撑脚9,支撑脚9与地面接触。 下大盘2下方设置有用于收巻布料的收巻装置10。 所述安装孔6a是沿上大盘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在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权利要求1、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包括上大盘、下大盘、可旋转的针筒、固定安装在针筒侧上方的变色换纱装置,所述针筒安装在下大盘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变色换纱装置选纱的变色头控制装置,所述上大盘开设有用于安装固定变色头控制装置的安装孔,所述变色头控制装置安装固定在安装孔内,变色换纱装置的上部与变色头控制装置的下部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变色头控制装置包括座体,座体上依次活动安装有选针压 脚、复位压脚、推纱压脚和切纱压脚,所述座体固定在安装孔内。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选针压脚、复位压脚、推纱压脚和切纱压脚是平行设置的。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下大盘上设置有圆环形的针筒固定座,所述针筒固定在针 筒固定座的内侧面。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上大盘和下大盘之间设置有支撑柱。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下大盘设置有用于支撑的支撑脚,支撑脚与地面接触。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 在于下大盘下方设置有用于收巻布料的收巻装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安装孔是沿上大盘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针织机械领域,特指一种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包括上大盘、下大盘、可旋转的针筒、固定安装在针筒侧上方的变色换纱装置,所述针筒安装在下大盘上,还包括用于控制变色换纱装置选纱的变色头控制装置,所述上大盘开设有用于安装固定变色头控制装置的安装孔,变色换纱装置的上部与变色头控制装置的下部连接;本技术的变色头控制装置和变色换纱装置的压脚都不与上大盘直接接触,上大盘就不会发生磨损现象,延长了变色头控制装置、变色换纱装置和上大盘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因为,变色换纱装置是与变色头控制装置连接的,变色换纱装置的拆装也方便,便于机器的维护。文档编号D04B15/58GK201406524SQ200920056370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2日专利技术者刘金华 申请人:刘金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变色圆盘针织机的改良结构,包括上大盘、下大盘、可旋转的针筒、固定安装在针筒侧上方的变色换纱装置,所述针筒安装在下大盘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变色换纱装置选纱的变色头控制装置,所述上大盘开设有用于安装固定变色头控制装置的安装孔,所述变色头控制装置安装固定在安装孔内,变色换纱装置的上部与变色头控制装置的下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刘金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