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9942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39
热交换器(HE)具备:翅片(F),其构成为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D0)的短边方向(D1)、以及与空气的流动方向(D0)交叉的长边方向(D2)上延伸;以及传热管(P),其贯通翅片(F)。在翅片(F)设有贯通孔(TH)。传热管(P)插入于贯通孔(TH)中。各个翅片(F)包括:平面部(SP);以及第1峰部(MP1)和第2峰部(MP2),它们构成为从平面部(SP)突出。第1峰部(MP1)构成为沿着长边方向(D2)弯曲。第2峰部(MP2)具有延伸部(EP),该延伸部(EP)在长边方向(D2)上延伸。延伸部(EP)被配置成在短边方向(D1)上与贯通孔(TH)的中心重叠。重叠。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存在具备翅片、以及贯通翅片的传热管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

7708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翅片具备片部(平面部)以及峰部和谷部。片部在翅片套管的外周边形成为同心圆状,以引导在传热管的周围流动的空气,使尾流区域减少。片部的前方和后方是敞开的。峰部和谷部为了对空气的流动施加变动而连续地设置在翅片套管之间。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770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由于峰部和谷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连续地设置,因此以峰部为起点形成有边界层。因此,谷部成为死水区域。其结果是,谷部处的局部热传递率降低,因此,翅片整体上的热传递率降低。此外,由于应力集中于未设置有峰谷的平面部,因此翅片的强度不足。
[0008]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热传递效率、并且能够提高翅片的强度的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公开的热交换器具备:翅片,其构成为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的短边方向、以及与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及传热管,其贯通翅片。在翅片设有贯通孔。传热管插入于贯通孔中。翅片包括:平面部;以及第1峰部和第2峰部,它们构成为从平面部突出。第1峰部构成为沿着长边方向弯曲。第2峰部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在长边方向上延伸。延伸部被配置成在短边方向上与贯通孔的中心重叠。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根据本公开的热交换器,由于第1峰部和第2峰部构成为从平面部突出,因此能够抑制死水区域的影响。因此,能够提高翅片的热传递率。此外,能够利用第1峰部和第2峰部提高翅片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4]图2是沿图1的区域A的II

II线的剖视图。
[0015]图3是沿图2的III

III线的端面图。
[0016]图4是沿图2的IV

IV线的端面图。
[0017]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0018]图6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与图2对应的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
[0019]图7是沿图6的VII

VII线的端面图。
[0020]图8是沿图6的VIII

VIII线的端面图。
[0021]图9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与图2对应的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2]图10是沿图9的X

X线的端面图。
[0023]图11是沿图9的XI

XI线的端面图。
[0024]图12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的与图2对应的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5]图13是沿图12的XIII

XIII线的端面图。
[0026]图14是沿图12的XIV

XIV线的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内容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不重复其说明。
[0028]实施方式1.
[0029]参照图1~图4,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HE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0]参照图1和图2,热交换器HE具备翅片F和传热管P。翅片F构成为,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D0的短边方向D1、以及与空气的流动方向D0交叉的长边方向D2上延伸。翅片F构成为大致长方形状。传热管P贯通翅片F。传热管P是圆管。在翅片F设有贯通孔TH。贯通孔TH构成为圆形。传热管P插入于贯通孔TH中。
[0031]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HE具备多个翅片F。多个翅片F彼此隔开间隔地层叠。传热管P沿多个翅片F层叠的方向D3贯通多个翅片F。在多个翅片F分别设有多个贯通孔TH。多个贯通孔TH在翅片F的长边方向D2上排列。多个贯通孔TH在翅片F的长边方向D2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
[0032]翅片F的短边方向D1与长边方向D2垂直。翅片F的短边方向D1也可以是水平方向。翅片F的长边方向D2也可以是上下方向(铅直方向)。翅片F层叠的方向D3与翅片F的短边方向D1及长边方向D2垂直。
[0033]传热管P具有多个传热部P1和多个连接部P2。多个传热部P1分别贯通多个翅片F。多个传热部P1分别沿多个翅片F层叠的方向D3插入于多个贯通孔TH中。多个传热部P1构成为直线状。多个传热部P1分别在多个翅片F层叠的方向D3上延伸。
[0034]多个连接部P2是在多个翅片F的外侧将多个传热部P1彼此连接的部分。多个连接部P2分别构成为U字状。多个连接部P2分别将在翅片F的长边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多个传热管P彼此连接。多个连接部P2分别与多个传热部P1在多个翅片F层叠的方向D3上的端部连接。多个传热部P1在翅片F的长边方向D2上被配置成多段。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传热部P1沿着翅片F的长边方向D2被配置成4段。
[0035]多个传热部P1由多个连接部P2如下所述地连接起来。第1段传热部P1利用连接部P2在多个翅片F层叠的方向D3上的里侧与第2段传热部P1连接。第2段传热部P1利用连接部P2在多个翅片F层叠的方向D3上的近前侧与第3段传热部P1连接。第3段传热部P1利用连接
部P2在多个翅片F层叠的方向D3上的里侧与第4段传热部P1连接。这样,传热管P构成为在翅片F的长边方向D2上蜿蜒。
[0036]参照图2~图4,对翅片F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37]翅片F包括平面部SP、第1峰部MP1、第2峰部MP2以及翅片套管FC。平面部SP构成为平面状。平面部SP构成为平板状。
[0038]第1峰部MP1和第2峰部MP2构成为从平面部SP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峰部MP1和第2峰部MP2从平面部SP向相同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F包括多个第1峰部MP1和多个第2峰部MP2。
[0039]第1峰部MP1构成为沿着翅片F的长边方向D2弯曲。第1峰部MP1以向翅片F的长边方向D2突出的方式弯曲。第1峰部MP1具有沿着翅片F的长边方向D2延伸的部分。此外,第1峰部MP1具有沿着翅片F的短边方向D1延伸的部分。第1峰部MP1被配置成在翅片F的短边方向D1上与贯通孔TH的中心错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峰部MP1构成为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峰部MP1的宽度相等。
[0040]多个第1峰部MP1在翅片F的长边方向D2上排列。多个第1峰部MP1在翅片F的长边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翅片,其构成为在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的短边方向、以及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交叉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以及传热管,其贯通所述翅片,在所述翅片设有贯通孔,所述传热管插入于所述贯通孔中,所述翅片包括:平面部;以及第1峰部和第2峰部,它们构成为从所述平面部突出,所述第1峰部构成为沿着所述长边方向弯曲,所述第2峰部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延伸,所述延伸部被配置成在所述短边方向上与所述贯通孔的中心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2峰部配置于所述第1峰部与所述贯通孔之间,并且构成为围着所述贯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2峰部构成为在所述长边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2峰部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刚志八柳晓梁池悟地村启高桥智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