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发动机和工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293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44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和工程设备,属于发动机油底壳技术领域,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油底壳本体包括第一储油室和第二储油室,第一储油室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二储油室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第一吸油管,第一吸油管的一端与第一储油室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机油泵相连;第二吸油管,第二吸油管的一端与第二储油室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储油室相连;其中,第一吸油管与第一储油室在倾斜时的最低点连通,第二吸油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油室、第二储油室在倾斜时的最低点连通。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发动机倾斜时将第二储油室的机油利用起来,降低设计的最低吸油量,降低机油加注量,从而降低发动机重量和发动机油耗。从而降低发动机重量和发动机油耗。从而降低发动机重量和发动机油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底壳、发动机和工程设备


[0001]本申请属于发动机油底壳
,具体涉及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和工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设计发动机油底壳的时候,首先考虑发动机布置仓的边界,受发动机舱底部、侧边各种大梁、横杆影响,油底壳底部和侧边会存在各种异形,另外在校核油底壳最小吸油量、机油加注量时需要考虑发动机搭载的整车前后左右倾斜角度对最小吸油量的影响,发动机的最小吸油量能做到越小,在相同的更换机油周期条件下,机油加注量就可以做到越小。
[0003]现有实现方式是增加一个浅油腔,在浅油腔与吸油腔之间增加外置油泵转移机油,使整车能够适应更大倾角。外置油泵布置难度大,成本较高,没有针对外置能适应更大的倾角来实现对发动机降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底壳。
[0006]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
[0007]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设备。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油底壳,用于发动机,发动机包括第一机油泵,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油底壳本体包括第一储油室和第二储油室,第一储油室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二储油室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第一吸油管,第一吸油管的一端与第一储油室连通,第一吸油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机油泵相连;第二吸油管,第二吸油管的一端与第二储油室连通,第二吸油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储油室相连;其中,第一吸油管与第一储油室在倾斜时的最低点连通,第二吸油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油室、第二储油室在倾斜时的最低点连通。
[0009]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油底壳用于发动机,发动机包括第一机油泵,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第一吸油管和第二吸油管。油底壳本体包括第一储油室和第二储油室,第一储油室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第二储油室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在发动机倾斜向第二储油室的时候,在第二储油室会累计大量机油。第一吸油管分别与第一储油室、第一机油泵相连,用于向发动机输送第一储油室的机油。第二吸油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油室、第二储油室在倾斜时的最低点连通。通过连通器原理,当发动机倾斜角度较大,第二储油室存在较多机油不能顺利返回第一储油室时,通过增加的第二吸油管连接两端最低点区域,通过第一机油泵的吸力将第二储油室的机油吸到第一储油室,继续参与发动机的机油循环,降低设计的最低吸油量,降低机油加注量,从而降低发动机重量,降低发动机油耗。
[0010]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吸油管设于油底壳本体的内部;和/或第二吸油管设于油底
壳本体的外部。
[0012]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吸油管可以设置在油底壳本体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油底壳本体的外部,从而能够根据不同发动机的边界或实现成本来确定第二吸油管的设置位置、连接固定方式。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还包括第二机油泵,油底壳还包括:第三吸油管,第三吸油管的一端与第二储油室连通,第三吸油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机油泵相连。
[0014]在该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还包括第二机油泵,油底壳还包括第三吸油管。第三吸油管的一端与第二储油室连通,第三吸油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机油泵相连。通过在第二储油室增加一个第三吸油管,连接后端第二机油泵,第二机油泵在发动机倾斜至一定角度时自动开启吸取第二储油室的机油供发动机使用,第一机油泵同步正常使用,能够将发动机倾斜后的第二储油室的机油利用起来,降低设计的最低吸油量,降低机油加注量,从而降低发动机重量,降低发动机油耗。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油底壳还包括: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发动机的倾斜角度。
[0016]在该技术方案中,油底壳还包括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发动机的倾斜角度。当发动机倾斜到一定角度时,第二机油泵开始同时工作,吸取第二储油室的机油进入发动机内部油路。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机油泵根据角度传感器测量的发动机的倾斜角度进行工作。
[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机油泵根据角度传感器测量的发动机的倾斜角度进行工作。可以理解,第二机油泵通过发动机倾斜角度来控制第二机油泵的开启关闭。当发动机倾斜到一定角度时,第二机油泵开始同时工作,吸取第二储油室的机油进入发动机内部油路。
[0019]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角度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的倾斜角度为预设角度时,第二机油泵开始工作,将第二储油室的机油吸入发动机的内部油路。
[0020]在该技术方案中,当角度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的倾斜角度为预设角度时,第二机油泵开始工作,将第二储油室的机油吸入发动机的内部油路,从而将发动机倾斜后的第二储油室的机油利用起来,降低设计的最低吸油量,降低机油加注量,进而降低发动机重量,降低发动机油耗。
[0021]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油底壳,油底壳的油底壳本体与发动机本体相连。
[0022]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和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油底壳,因而其具有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油底壳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23]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还包括:第一机油泵,设于发动机本体内,并与油底壳的第一吸油管相连。
[0024]在该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还包括第一机油泵。第一机油泵设于发动机本体内,并与油底壳的第一吸油管相连。通过第一机油泵向发动机输送第一储油室的机油。
[0025]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还包括:第二机油泵,设于发动机本体内,并与油底壳的第三吸油管相连。
[0026]在该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还包括第二机油泵。第二机油泵设于发动机本体内,并与油底壳的第三吸油管相连。通过第二机油泵向发动机输送第二储油室的机油。
[0027]根据本申请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工程设备,包括: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油底壳;和/或如本申请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发动机。
[0028]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工程设备包括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油底壳和/或如本申请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发动机,因而其具有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油底壳和/或如本申请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发动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29]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油底壳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1]图2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油底壳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32]图3是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的油底壳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底壳,用于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第一机油泵(150),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110),所述油底壳本体(110)包括第一储油室(112)和第二储油室(114),所述第一储油室(11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储油室(114)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第一吸油管(120),所述第一吸油管(1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油室(112)连通,所述第一吸油管(1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机油泵(150)相连;第二吸油管(130),所述第二吸油管(13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油室(114)连通,所述第二吸油管(1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油室(112)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吸油管(120)与所述第一储油室(112)在倾斜时的最低点连通,所述第二吸油管(1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油室(112)、所述第二储油室(114)在倾斜时的最低点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油管(130)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10)的内部;和/或所述第二吸油管(130)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10)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还包括第二机油泵(160),所述油底壳还包括:第三吸油管(140),所述第三吸油管(14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油室(114)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鹏王坚钢许罗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道依茨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