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102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包括布气器本体,所述布气器本体上设置若干根布气通道,每根布气通道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孔之间由布气通道连通,每个布气孔对应连接一个柔性管式膜膜管且二者适配,布气器本体上且背向布气孔方向设置有总进气口,外部气体通过总进气口流进各根布气通道,再随着布气通道传送至各布气孔,再进入柔性管式膜膜管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气体能够通过各布气通道传送至各布气孔再进入对应的每个柔性管式膜膜管内,保证每个柔性管式膜得到充分的清洗,整体结构简单,可行性强,适合工业化推广使用。适合工业化推广使用。适合工业化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柔性管式膜
,具体涉及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微颗粒吸附过滤工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在柔性管式膜内壁上做一层吸附剂的临时附着层。随着过滤的进行,这一附着层中的吸附剂颗粒逐渐饱和。当所有吸附剂都达到饱和的时候,需要进行清洗工艺,将饱和吸附层洗脱,更换全新的吸附剂。清洗的过程中需要水流和气体结合产生的湍流,来增强流体对管壁临时附着层的冲刷作用。但由于微颗粒吸附过滤工艺单个滤芯中含有多个柔性管式膜,为了保证每个管式膜都得到充分的清洗,需要保证空气可以进入每个膜管中,并且可以和水流充分混合。
[0003]传统内压式膜设备清洗布气方式之一为将空气或者压缩空气打入主进水/清洗管路管。水和空气混合后进入管式膜膜壳1,在通过布水器2后分布到膜管的各个部分,如图1所示。这类布气方式的问题在于,水气混合后需要在管道内行进一段距离,如果气泡尺寸适合(适合于产生湍流),在行进过程中,气泡会破碎合并,形成大气泡,在分布时很难保证进入每个膜管,如果气泡尺寸过小,尽管气泡合并较少,但是最终只能形成乳状悬浊液,无法产生冲刷作用。
[0004]曝气盘是经常使用的另外一种布气装置,一般安装在图1的布水器位置,目前现有的曝气盘可以在盘面范围产生尺寸均一的气泡。但是针对需要进行底部进水/进药/清洗的工艺,这种曝气盘整个盘面并没有留下让液体通过的位置,易形成遮挡,影响布气效果。
[0005]曝气管可以通过对柔性曝气管塑性,形成不同样式的布气装置,但是曝气管属于多孔结构,并不能确定气泡从哪里产生,因此无法确保每个膜管内都有气体。同时,这类装置由于其本身结构特点,容易发生污堵,造成曝气效率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包括布气器本体,所述布气器本体上设置若干根布气通道,每根布气通道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孔之间由布气通道连通,每个布气孔对应连接一个柔性管式膜膜管且二者适配,布气器本体上且背向布气孔方向设置有总进气口,外部气体通过总进气口流进各根布气通道,再随着布气通道传送至各布气孔,再进入柔性管式膜膜管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布气器本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的外布气框架和内布气框架,所述外布气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首尾相连通而成,所述内布气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按照一定规律互相连通而成,每根布气通道正面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器本体中心位置且位于布气通道背面设置有总进气口。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外布气框架为由六根布气通道首尾相连通而成的正六边形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内布气框架包括若干根呈线状的布气通道和若干组呈Y型结构的内框架,所述内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相连通而成,每个内框架与外布气框架的布气通道形成六边形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线状的布气通道共有三根,呈Y型排布,所述内框架设有三组,每组内框架包括五根呈线状的布气通道。
[0013]进一步的,所述布气孔的大小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变大。
[0014]进一步的,所述布气孔的直径随柔性管式膜膜管尺寸而变化,布气孔的直径为0.1

3mm。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包括布气器本体,所述布气器本体上设置若干根布气通道,每根布气通道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孔之间由布气通道连通,每个布气孔对应连接一个柔性管式膜膜管且二者适配,布气器本体上且背向布气孔方向设置有总进气口,外部气体通过总进气口流进各根布气通道,再随着布气通道传送至各布气孔,再进入柔性管式膜膜管内。本技术提供的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气体能够通过各布气通道传送至各布气孔再进入对应的每个柔性管式膜膜管内,保证每个柔性管式膜得到充分的清洗,整体结构简单,可行性强,适合工业化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管式膜与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0]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0021]如图2所示,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包括布气器本体,布气器本体上设置若干根布气通道5,每根布气通道5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3,布气孔3之间由布气通道5连通,每个布气孔3对应连接一个柔性管式膜膜管且二者适配,布气器本体上且背向布气孔3方向设置有总进气口6,外部气体通过总进气口6流进各根布气通道5,再随着布气通道5传送至各布气孔3,再进入柔性管式膜膜管内。
[0022]布气孔3的直径随柔性管式膜膜管尺寸而变化,布气孔3的大小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变大,布气孔3的直径为0.1

3mm。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2所示,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包括布气器本体,布气器本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的外布气框架和内布气框架,外布气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5首尾相连
通而成,内布气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5按照一定规律互相连通而成,每根布气通道5正面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3,布气孔3之间由布气通道5连通,每个布气孔3对应连接一个柔性管式膜膜管且二者的尺寸、形状等相适配,布气器本体中心位置且位于布气通道5正面设置的布气孔3记为中心布气孔4,布气器本体中心位置且位于布气通道5背面设置有总进气口6,外部空气通过总进气口6流进各根布气通道5,再随着各布气通道5传送至各布气孔3,再进入柔性管式膜膜管内。
[0025]作为具体的一种实施方式,外布气框架为由六根布气通道5首尾相连通而成的正六边形结构。
[0026]作为具体的一种实施方式,内布气框架包括若干根呈线状的布气通道5和若干组呈Y型结构的内框架,内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5相连通而成,每个内框架与外布气框架的布气通道5形成六边形结构。
[0027]作为更具体的一种实施方式,内布气框架中,呈线状的布气通道5共有三根,且呈Y型排布;内框架设有三组,每组内框架包括五根呈线状的布气通道5。
[0028]布气孔3按照微颗粒吸附过滤滤芯排布方式一一对应排列,布气孔3的大小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变大,随距离中心布气孔4的直径距离变化而变化(大小同距离成正比),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气器本体,所述布气器本体上设置若干根布气通道,每根布气通道上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孔之间由布气通道连通,每个布气孔对应连接一个柔性管式膜膜管且二者适配,布气器本体上且背向布气孔方向设置有总进气口,外部气体通过总进气口流进各根布气通道,再随着布气通道传送至各布气孔,再进入柔性管式膜膜管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气器本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设置的外布气框架和内布气框架,所述外布气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首尾相连通而成,所述内布气框架由若干根布气通道按照一定规律互相连通而成,每根布气通道正面均开设有若干个布气孔,布气器本体中心位置且位于布气通道背面设置有总进气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柔性管式膜用布气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震霄俞潜力许杰李焱
申请(专利权)人:迈海苏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