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10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42
一种二次电池,具备:外装部件(10),具有可挠性;电池元件(20),收纳于外装部件的内部,并具有扁平形状;第一布线部件(30、40),从外装部件的内部延伸至外部;以及多个第二布线部件(50、60),配置于外装部件的内部,并与第一布线部件接合,电池元件包括在至少一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或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电极集电体(21A、22A),电极集电体包括未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露出部(21AH、22AH),在多个露出部分别设置有将电极集电体与多个第二布线部件接合的集电体接合部(55),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相对于露出部的面积之比为0.015以上且0.95以下,集电体接合部的面积相对于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之比为0.04以上且0.625以下。0.04以上且0.625以下。0.04以上且0.625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二次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移动电话等多种多样的电子设备的普及,作为小型、轻量以及高能量密度的电源,二次电池的开发正在进行。二次电池的各构成会对电池特性造成影响,因而正在进行各种研究。
[0003]列举一个例子,在使用层压膜等外装部件的二次电池中,为了实现各种目的,正在研究使接片(或引线)的形状以及接片与电池元件的连接结构等合理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146872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

26430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

1716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虽然如上所述正在进行各式各样的研究,但接片与电池元件的连接的可靠性和接片与电池元件的连接结构的省空间化的兼顾仍不充分,存在改善的余地。
[0010]本技术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接片与电池元件的连接的可靠性高、且外装部件内的空间的利用效率高的二次电池。
[0011]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具备:外装部件,具有可挠性;电池元件,收纳于外装部件的内部,并具有扁平形状;第一布线部件,从外装部件的内部延伸至外部;以及多个第二布线部件,配置于外装部件的内部,并与第一布线部件接合。电池元件包括在至少一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集电体。电极集电体包括未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露出部。在多个露出部分别设置有将电极集电体与多个第二布线部件接合的集电体接合部。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相对于露出部的面积之比为0.015以上且0.95以下,集电体接合部的面积相对于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之比为0.04以上且0.625以下。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收纳于外装部件内部的电池元件所包括的电极集电体与配置于外装部件内部的多个第二布线部件接合,多个第二布线部件与从外装部件的外部延伸至内部的第一布线部件接合。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相对于电极集电体的未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露出部的面积之比为0.015以上且0.95以下,电极集电体与第二布线部件的接合部的面积相对于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之比为0.04以上且0.625以下。据此,二次电池能够一面使电极集电体与第二布线部件的接合部省空间化,一面提高电极集电体与第二布线部件的接合的可靠性。
[0013]需要指出,本技术的效果未必限定于在此说明的效果,也可以是后述的本技术相关联的一系列效果中的任意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
[0015]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池元件的外观构成的立体图。
[0016]图3是示出正极及负极各自的剖面构成的剖视图。
[0017]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剖面构成的剖视图。
[0018]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其他剖面构成的剖视图。
[0019]图6是示出正极引线、正极接片以及正极集电体的接合的具体样态的正极集电体的俯视图。
[0020]图7是示出变形例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剖面构成的剖视图。
[0021]图8是示出二次电池的应用例(电池包:单电池)的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涉及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说明的顺序如下所述。
[0023]1.二次电池
[0024]1‑
1.构成
[0025]1‑
2.动作
[0026]1‑
3.制造方法
[0027]1‑
4.作用及效果
[0028]2.变形例
[0029]3.二次电池的用途
[0030]<1.二次电池>
[0031]首先,对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进行说明。
[0032]在此说明的二次电池是利用电极反应物质的嵌入和脱嵌而得到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其具备正极、负极以及电解液。在二次电池中,为了防止在充电中途、电极反应物质在负极的表面析出,负极的充电容量大于正极的放电容量。即,负极的每单位面积的电化学容量大于正极的每单位面积的电化学容量。
[0033]电极反应物质为碱金属及碱土类金属等轻金属,但并无特别限定。碱金属为锂、钠以及钾等。碱土类金属为铍、镁以及钙等。
[0034]以下,以电极反应物质为锂的情况举例。利用锂的嵌入和脱嵌而得到电池容量的二次电池是所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锂以离子状态被嵌入以及脱嵌。
[0035]<1

1.构成>
[0036]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的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池元件2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正极21及负极22各自的构成的剖视图。图4及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构成的剖视图。
[0037]需要指出,在图3中,汇总示出了具有相互通用的构成的正极21及负极22。图4中示
出了沿图1的A

A线的剖面,图5中示出了沿图1的B

B线的剖面。
[0038]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正对图4及图5时的上下方向设为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将左右方向设为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另外,在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上,将正对图4及图5时的上方向设为二次电池的上侧,将下方向设为二次电池的下侧。
[0039]如图1至图5所示,二次电池具备外装膜10、电池元件20、正极布线200、负极布线300、正极密封剂70、负极密封剂80、正极绝缘带90、100、负极绝缘带110、120以及辅助绝缘带130。正极布线200包括正极引线30及多个正极接片50、且负极布线300包括负极引线40及多个负极接片60。
[0040]在二次电池中,电池元件20收纳于外装膜10的内部,并且,正极布线200及负极布线300与电池元件20连接。正极布线200及负极布线300各自从外装膜10的内部朝向外部在彼此共同的方向上延伸。
[0041]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是使用外装膜10作为用于收纳电池元件20的外装部件的层压膜型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具有扁平的立体形状。
[0042][外装膜][0043]外装膜10是具有可挠性(或者柔软性)的外装部件,更为具体而言,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是中空的袋状部件。外装膜10包含高分子材料及金属材料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0044]具体而言,外装膜10是从内侧起依次层叠有熔接层、金属层以及表面保护层的三层的层压膜。熔接层是包含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的高分子膜,能够使用热熔接法等进行熔接。金属层是包含铝等金属材料的金属箔。表面保护层是包含尼龙等高分子材料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外装部件,具有可挠性;电池元件,收纳于所述外装部件的内部,并具有扁平形状;第一布线部件,从所述外装部件的内部延伸至外部;以及多个第二布线部件,配置于所述外装部件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布线部件接合,所述电池元件包括在至少一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集电体,所述电极集电体包括未形成有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者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露出部,在所述多个露出部分别设置有将所述电极集电体与所述多个第二布线部件接合的集电体接合部,所述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相对于所述露出部的面积之比为0.015以上且0.95以下,所述集电体接合部的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之比为0.04以上且0.625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体接合部的面积相对于所述露出部的面积之比为0.005以上且0.03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布线部件的面积相对于所述露出部的面积之比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史人木暮太一市桥明结城贵皓宫本昌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