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动滑板车,电动滑板车包括立管、车身、前减震机构、转向机构、后轮和两个前轮,立管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两个前轮通过前减震机构与车身相连,立管通过转向机构与两个前轮中的轮轴相连,后轮安装于车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动滑板车具有减震效果好,转向灵敏可靠,骑行体验高的优点。骑行体验高的优点。骑行体验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滑板车
[0001]本技术涉及滑板车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滑板车。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的滑板车均为两轮滑板车,车辆本身不能保持直立稳定,紧急情况存在侧摔风险。虽然也有三轮和四轮滑板车,但仍靠重力或扭动车身转向,对驾驶员的驾驶熟练度要求高,且存在转向不够灵敏、转向可靠性差的缺陷。而且,相关技术中的滑板车一般采用轮胎减震,减震效果差,会进一步影响滑板车的转向可靠性,骑行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动滑板车,该电动滑板车具有减震效果好,转向灵敏可靠,骑行体验高的优点。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包括立管、车身、前减震机构、转向机构、后轮和两个前轮,所述立管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两个所述前轮通过所述前减震机构与所述车身相连;所述立管通过所述转向机构与两个所述前轮中的轮轴相连,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车身。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立管通过转向机构与两个前轮的轮轴相连,由此转动立管即可实现前轮的左右摆动,以实现电动滑板车的转向,转向灵敏、可靠。而且,两个前轮通过前减震机构与车身相连,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依靠前轮轮胎减震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前减震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滑板车的减震性能,也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滑板车在不平路面的的转向可靠性和骑行体验。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减震器,所述第一连杆有两个并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有两个并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所述车身以及相应所述后轮和所述第一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和相应所述第二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杆高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前轮的轴向与所述立管的轴向垂直。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器有两个并与所述第二连杆一一对应,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连杆上设有供所述减震器通过的通孔。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前轮的轮轴邻近另一所述前轮的一端连接有安装架,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相应所述安装架相连,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万向球头连杆与相应所述安装架相连。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减震机构包括第一扭杆弹簧和第一扭杆臂,所述第一扭杆弹簧和所述第一扭杆臂均有两个并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扭杆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相连,每个所述第一扭杆弹簧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第一扭杆臂相连,所述第一扭杆臂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扭杆弹簧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扭杆臂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一致。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角度感应器,所述角度感应器安装于所述立管的下端。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滑板车还包括后减震机构,所述后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后轮通过所述后减震机构与所述车身相连。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减震机构包括第二扭杆弹簧和第二扭杆臂,所述第二扭杆弹簧和所述第二扭杆臂均有两个并与所述后轮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扭杆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相连,每个所述第二扭杆弹簧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第二扭杆臂相连,所述第二扭杆臂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可枢转地相连。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轴测图。
[0017]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仰视图。
[0018]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右视图。
[0019]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另一轴测图。
[0020]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的另一仰视图。
[0021]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中前轮和前减震机构处的轴测图。
[0022]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中后轮和后减震机构处的轴测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00、电动滑板车;1、立管;2、车身;3、前轮;31、安装架;32、万向球头连杆;4、前减震机构;41、第一连杆;42、第二连杆;43、减震器;44、第一扭杆弹簧;45、第一扭杆臂;5、转向机构;6、后轮;7、后减震机构;71、第二扭杆弹簧;72、第二扭杆臂;8、角度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下面结合图1
‑
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100。
[002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100包括立管1、车身2、前减震机构4、转向机构5、后轮6和两个前轮3。立管1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两个前轮3通过前减震机构4与车身2相连。如图2和图5所示,两个前轮3相对立管1的轴线镜像对称布置,前轮3通过前减震机构4安装于所述车身2的前端。
[0028]立管1通过转向机构5与两个前轮3的轮轴相连,由此,立管1转动即带动两个前轮3转动,以实现电动滑板车100的转向操作。
[0029]后轮6安装于车身2。如图2所示,后轮6安装于车身2的后端。
[003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动滑板车100,立管1通过转向机构5与两个前轮3的轮轴相连,由此转动立管1即可实现前轮3的左右摆动,以实现电动滑板车100的转向,转向灵敏、可靠。而且,两个前轮3通过前减震机构4与车身2相连,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依靠前轮3轮胎减震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前减震机构4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滑板车100的减震性能,也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滑板车100在不平路面的的转向可靠性和骑行体验。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
‑
图3所示,前减震机构4包括第一连杆41、第二连杆42和减震器43。第一连杆41有两个并与前轮3一一对应,两个第一连杆41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第一连杆41的第二端与相应前轮3的轮轴铰接。第二连杆42有两个并与前轮3一一对应,两个第二连杆42的第一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第二连杆42的第二端与相应前轮3的轮轴铰接,第二连杆42、车身2以及相应后轮6和第一连杆41构成四连杆机构。减震器43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减震器43的第二端与车身2可枢转地相连。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和车身,所述立管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前减震机构和两个前轮,两个所述前轮通过所述前减震机构与所述车身相连;转向机构,所述立管通过所述转向机构与两个所述前轮的轮轴相连;以及后轮,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车身;角度感应器,所述角度感应器安装于所述立管的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机构包括: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有两个并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有两个并与所述前轮一一对应,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相应所述前轮的轮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所述车身以及相应所述后轮和所述第一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和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中的一者可枢转地相连,所述减震器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枢转地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和相应所述第二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杆高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前轮的轴向与所述立管的轴向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有两个并与所述第二连杆一一对应,所述减震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连杆上设有供所述减震器通过的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前轮的轮轴邻近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杰,谭强,王登卫,马超,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常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