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中的自适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8869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中的自适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跨导放大器输出端通过电压缓冲器与电压调整管相连接,电流检测电路连接电压缓冲器与电压调整管公共端,另一端连接可变电阻电路,该可变电阻电路连接跨导放大器补偿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当负载较大电流较小时,被电流检测电路检出,此时作用于可变电阻电路使其电阻增大,零点位置也相对较低;反之当负载减小电流增大时,可变电阻电路阻值减小,零点位置较高。因此可以使所产生的自适应零点跟踪极点的变化而变化,起到补偿作用,有效保证系统工作在稳定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成功解决了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稳定性问题,从而使得负载电容等效串联电阻对系统稳定性,瞬态响应,纹波的影响并非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中的自适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大规模模拟集成电路中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特别涉及这种低压差线 性稳压器中的自适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典型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一般由电压基准Vref,跨导放大器OTAjl 冲器BUFFER,分压电阻Rl和R2构成的反馈网络,以及电压调整管PMOS组成,参见图1。其 中电容CL是输出负载电容,优化瞬态响应,电阻ESR为电容CL寄生的等效串联电阻。图1电路中,负载电容CL与从结点C看到的电阻形成主极点,结点A处的寄生电容 和跨导放大器OTA输出电阻形成第二极点。由于电压调整管PMOS需为负载提供很大的电 流,因此电压调整管PMOS尺寸很大,但是由于缓冲器一般使用源跟随器,输出电阻都很小, 所以在结点B产生的极点远大于单位增益频率。由于结点A和结点C为两个较小的极点, 因此容易产生180度的相移,使系统不稳定。在图1的典型结构中,主极点位置与结点C电阻和输出负载电容CL有关。负载电 阻RL在不同的应用中阻值有很大不同,所以主极点的位置也在很大范围内发生变化。为了 使系统趋向于稳定,传统的方法是利用输出负载电容CL和其等效串联电阻ESR形成零点来 补偿。但是,对于不同的负载电阻RL,等效串联电阻ESR的最大和最小值都有限制。通 常,需要昂贵而庞大的输出电容以获得精确的电容值和等效串联电阻ESR值。相对于陶瓷 电容而言,电解电容和钽电容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等效串联电阻ESR有几欧姆。陶瓷电容 等效串联电阻ESR只有几毫欧到几十毫欧之间。采用传统的补偿方法就要求等效串联电阻 ESR即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情况下要求等效串联电阻ESR大概在几百毫欧到几欧之 间。因此从成本考虑陶瓷电容是最佳选择,但要求有电阻与其串联使用。上述传统的补偿方法不仅对电容和等效串联电阻ESR要求很高,瞬态响应特性较 差和输出纹波较大,而且固定的零点只能对于有限的输出电流范围起到稳定作用,而对于 输出负载变化很大情况,系统稳定性依然会出现问题。对于负载电流从几十微安到几十毫 安甚至几百毫安的变化中,负载电阻会变化为原来几千分之一,主极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几 千倍的变化,一些寄生的极点对相位的影响不可忽略。系统就会趋向于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低压 差线性稳压器中的自适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解决了其技术问题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中的自适 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包括一个跨导放大器,该跨导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电压缓冲器连接 电压调整管的栅极,该电压调整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端,漏极与两分压电阻构成的反馈网络 相连接,该反馈网络的中端连接跨导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电流检测电路,其一端连接电压缓冲器与电压调整管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一个可变电阻电路的 调节端,该可变电阻电路的一端连接跨导放大器补偿端,另一端通过补偿电容连接电压缓 冲器与电压调整管的公共端。本专利技术成功解决了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稳定性问题,而且使得负载电容的等效串联 电阻ESR对系统稳定性,瞬态响应,纹波的影响也并非至关重要。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维持系 统在输出负载大范围内变化时的稳定,要求无论负载如何变化,系统都有足够的相位裕度。 当负载较大,电流较小时,在结点C处极点即主极点位置较低,电流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电流 较小,此时可变电阻电路的电阻较大,零点位置也相对较低,起到补偿作用;当负载减小,电 流增大时,在结点C处主极点位置较高,检测电路的检测电流随负载电流增大而增大,可变 电阻电路阻值较小,零点位置较高。所以产生的自适应零点跟踪极点的变化而变化,有效的 保证系统工作在稳定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自适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电流检测电路和可变电阻电路结构图。图中各序号分别表示为1-跨导放大器;2-电压缓冲器;3-可变电阻电路;4-电流检测电路;Rl-分压电阻;R2-分压电阻;Vref-基准电压;RL-负载电阻;Cc-补偿电容;CL-输出电容; ESR-为负载电容CL寄生的等效串联电阻;Ml-第一场效应管;M2-第二场效应管;M3-第三场效应管;M4-第四场效应管;M5-第五场效应管;M6-第六场效应管;M7-第七场效应管;M8-第八场效应管;M9-电压调整管。Vin-电源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照图2,本专利技术包括一个跨导放大器1 (OTA),该跨导放大器1的输出端通过电压 缓冲器2连接电压调整管M9 (PMOS)的栅极,该电压调整管M9的源极连接电源端Vin,漏极 与两分压电阻Rl、R2构成的反馈网络相连接,该反馈网络的中端连接跨导放大器1的反相 输入端。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个电流检测电路4,其一端连接电压缓冲器2与电压调整管M9的 公共端,另一端连接一个可变电阻电路3的调节端,该可变电阻电路3的一端连接跨导放大 器1补偿端,另一端通过补偿电容CC连接电压缓冲器2与电压调整管M9的公共端。参照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流检测电路4是由场效应管构成,其中第一场效应 管Ml的栅极连接电压缓冲器2与电压调整管M9的公共端,源极与电源端Vin相连接,漏极 连接第二场效应管M2栅极与漏极的公共端;第二场效应管M2栅极与漏极相连接,其公共端 与第三场效应管M3的栅极相连接,源极连接电源零端;第三场效应管M3漏极与第四场效应管M4漏极相连接,源极连接电源零端;第四场效应管M4栅极连接第五场效应管M5栅极与 漏极的公共端,源极连接电源零端;第五场效应管M5栅极与漏极相连接,其公共端上加入 偏置电流,源极连接电源零端;第六场效应管M6栅极与漏极相连接,其公共端连接第三场 效应管M3以及第四场效应管M4漏极的公共端,源极连接第七场效应管M7栅极与漏极的公 共端;第七场效应管M7栅极与漏极相连接,源极与电源端Vin相连接。继续参照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可变电阻电路3也由场效应管构成,其中第八场 效应管M8的栅极与电流检测电路4中的第六场效应管M6栅极与漏极的公共端相连接,源 极与跨导放大器1补偿端相连接,漏极连接补偿电容CC,该补偿电容CC的另一端连接电压 缓冲器2与电压调整管M9的公共端。在本专利技术中没有考虑电压基准源的设计,只是用一个基准电压Vref代替电压基 准源。以下简述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本专利技术在电压调整管M9处并联第一场效应管Ml作 为电流检测管,检测输出电流。该第一场效应管Ml将检测出的电流通过第二场效应管M2镜 像到第三场效应管M3。第五场效应管M5将外加偏置电流镜像到第四场效应管M4。该第四 场效应管M4和第三场效应管M3的电流之和通过第六场效应管M6和第七场效应管M7。第 八场效应管M8是工作在线性区的MOS管,作为可变电阻电路3,其阻值随E点电压变化而变 化。其中D点为跨导放大器1中的一个与结点A反相的结点。当负载变大即负载电流变小时,主极点变小,流经检测管第一场效应管M1,此时, 第三场效应管M2、第三场效应管M3的电流与负载电流成比例减小。由于第四场效应管M4 电流为外加偏置电流固定不变,所以流过第六场效应管M6和第七场效应管M7的电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中的自适应零点频率补偿电路,包括一个跨导放大器,该跨导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电压缓冲器连接电压调整管的栅极,该电压调整管的源极连接电源端,漏极与两分压电阻构成的反馈网络相连接,该反馈网络的中端连接跨导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电流检测电路,其一端连接电压缓冲器与电压调整管的公共端,另一端连接一个可变电阻电路的调节端,该可变电阻电路的一端连接跨导放大器补偿端,另一端通过补偿电容连接电压缓冲器与电压调整管的公共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国庆杨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沙丘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