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包括外壳、盖板、转轴、电阻体、绝缘套管、集流环、簧片、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集流环安装在盖板的底部内壁上,簧片安装在绝缘套管上,簧片包括通过连接片连接且一体成型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在转轴的轴向排列且第一簧片靠近电阻体、第二簧片靠近所述集流环,第一接触件安装在第一簧片上并与电阻体的电阻带接触,第二接触件安装在第二簧片上并与集流环的导电带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在转轴的轴向排列的目的,从而从结构上实现了显著减小电位器直径的功能,满足了对径向尺寸小型化要求极高的应用场合的应用需求。型化要求极高的应用场合的应用需求。型化要求极高的应用场合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角位移电位器,尤其涉及一种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产品的小型化、信息化,电动伺服机构在越来越多的伺服控制系统中占据主要的地位,与之配套使用的位置反馈用角位移电位器也被广泛使用。其中,基于导电塑料电阻体的角位移电位器因其使用简单、安装方便而备受青睐。
[0003]如图1所示,基于导电塑料电阻体的传统角位移电位器包括电位器外壳7、电位器盖板1、电位器轴8、电位器电阻体6、电位器套管3、电位器集流环2、第一电位器簧片5和第二电位器簧片4,电位器盖板1与电位器外壳7连接,电位器轴8穿过电位器外壳7上的对应通孔并通过轴承连接,电位器电阻体6安装在电位器外壳7内,电位器套管3通过自身通孔套装在电位器轴8上并穿过电位器电阻体6的中心通孔,电位器集流环2通过自身通孔套装在电位器套管3上,第一电位器簧片5安装在电位器集流环2,第一电位器簧片5上安装有第一多指电刷(图中未标记)且该第一多指电刷与电位器电阻体6上的电阻带接触,第二电位器簧片4安装在电位器电阻体6上,第二电位器簧片4上安装有第二多指电刷(图中未标记)且该第二多指电刷与电位器集流环2上的导电带接触。工作时,电位器轴8带动电位器套管3、电位器集流环2和第一电位器簧片5同步旋转,第一电位器簧片5上的第一多指电刷在电位器电阻体6的电阻带上接触滑动,产生变化的电信号并通过第二电位器簧片4上的第二多指电刷传输给与电位器电阻体6连接的引线,再传输给外部的处理器,实现角位移检测功能。
[0004]上述传统角位移电位器的缺陷在于:由于第一电位器簧片5和第二电位器簧片4在电位器的径向排列,所以占用的径向尺寸相对较大,而且因其排列结构使其径向尺寸减小空间有限,所以无法满足对径向尺寸小型化要求极高的应用场合的应用需求。
[0005]另外,上述传统角位移电位器的两个电位器簧片上都安装多指电刷,其中,与电位器电阻体6的电阻带接触的第一电位器簧片5上的第一多指电刷因为需要实现精确的信号采集功能是必须的,而与电位器集流环2上的导电带接触的第二电位器簧片4上的第二多指电刷则是非必须的,而多指电刷在生产中存在制作时间长、工艺复杂的问题,一般要先绕制成型,再用焊锡固定,然后切片成型,再点焊,最后通过夹具打弯成型,如此增加了加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减小径向尺寸的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
[0007]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8]一种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包括外壳、盖板、转轴、电阻体、绝缘套管、集流环、簧片、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盖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转轴穿过所
述外壳上的对应通孔,所述电阻体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绝缘套管通过自身通孔套装在所述转轴上并穿过所述电阻体的中心通孔,所述集流环安装在所述盖板的底部内壁上,所述集流环上靠近所述绝缘套管的一侧表面设有环形的导电带,所述集流环的边缘设有与所述导电带连接的信号引出端且该信号引出端穿过所述盖板上的对应通孔并位于所述盖板外,所述簧片安装在所述绝缘套管上,所述簧片包括通过连接片连接且一体成型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在所述转轴的轴向排列且所述第一簧片靠近所述电阻体、所述第二簧片靠近所述集流环,所述第一接触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簧片上并与所述电阻体的电阻带接触,所述第二接触件安装在所述第二簧片上并与所述集流环的导电带接触。
[0009]作为优选,为了便于与转轴连接且便于安装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所述绝缘套管包括中心通孔为圆形通孔的套管圆孔段和中心通孔为扁形通孔的套管扁孔段,所述套管圆孔段和所述套管扁孔段一体成型且相互贯通,所述套管扁孔段靠近所述集流环且其外壁中的其中一段弧形段设有向外周方向凸起的套管安装部,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分别位于所述套管安装部的两侧且所述连接片位于所述套管安装部的外侧。
[0010]作为优选,为了便于精确、可靠、快速地连接簧片与绝缘套管,所述第一簧片与所述套管安装部的对应侧面之间紧密接触,所述第一簧片上设有两个定位孔并通过该两个定位孔与所述套管安装部热铆连接,所述第二簧片与所述套管安装部的对应侧面之间留有间隙。
[0011]作为优选,为了在满足精确采集信号的要求并便于加工第二接触件且与第二簧片快速连接,所述第一接触件为多指电刷,所述第二接触件为半球形的金属块,所述金属块的平面与所述第二簧片焊接连接且其圆弧面与所述集流环的导电带接触。
[0012]作为优选,为了提高连接可靠性,所述金属块与所述第二簧片之间通过焊片焊接连接。
[0013]作为优选,为了提高导电性能和使用寿命,所述金属块为贵金属块,所述焊片为锌白铜片。
[0014]作为优选,为了实现可靠的电信号采集和传输,所述第一接触件为一个且与所述第一簧片的其中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接触件为两个且分别与所述第二簧片的两端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技术通过将集流环安装在盖板的底部,将簧片直接安装在绝缘套管上,并将第一接触件设于簧片的第一簧片上且与电阻体的电阻带接触,将第二接触件设于簧片的第二簧片上且与集流环的导电带接触,如此实现了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在转轴的轴向排列的目的,从而从结构上实现了显著减小电位器直径的功能,满足了对径向尺寸小型化要求极高的应用场合的应用需求;通过将第二接触件设计为半球形的金属块,制作更加简单、快捷,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传统角位移电位器的主视剖视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的主视剖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的簧片的立体图之
一;
[0020]图4是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的簧片的立体图之二,与图3的视角不同;
[0021]图5是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的绝缘套管的立体图;
[0022]图6是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的绝缘套管与簧片连接后的立体图之一;
[0023]图7是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的绝缘套管与簧片连接后的立体图之二,与图6的视角不同;
[0024]图8是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的集流环与盖板连接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2
‑
图8所示,本技术所述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包括外壳15、盖板9、转轴18、电阻体14、绝缘套管16、集流环10、簧片12、第一接触件13和第二接触件11,盖板9与外壳15连接,转轴18穿过外壳15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包括外壳、盖板、转轴、电阻体、绝缘套管、集流环、簧片、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所述盖板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外壳上的对应通孔,所述电阻体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绝缘套管通过自身通孔套装在所述转轴上并穿过所述电阻体的中心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环安装在所述盖板的底部内壁上,所述集流环上靠近所述绝缘套管的一侧表面设有环形的导电带,所述集流环的边缘设有与所述导电带连接的信号引出端且该信号引出端穿过所述盖板上的对应通孔并位于所述盖板外,所述簧片安装在所述绝缘套管上,所述簧片包括通过连接片连接且一体成型的第一簧片和第二簧片,所述第一簧片和所述第二簧片在所述转轴的轴向排列且所述第一簧片靠近所述电阻体、所述第二簧片靠近所述集流环,所述第一接触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簧片上并与所述电阻体的电阻带接触,所述第二接触件安装在所述第二簧片上并与所述集流环的导电带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簧片轴向排列的小直径角位移电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管包括中心通孔为圆形通孔的套管圆孔段和中心通孔为扁形通孔的套管扁孔段,所述套管圆孔段和所述套管扁孔段一体成型且相互贯通,所述套管扁孔段靠近所述集流环且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勇,鲍红军,胡佑朴,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