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线退火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412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5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铜线生产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铜线退火设备,包括主机台、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和第三传送轮,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第三传送轮固定在主机台上,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组成退火预热段,第二传送轮、第三传送轮组成退火段,退火段还包括第四传送轮、第五传送轮、依次导通的第一冷却液流通管、套设在第四传送轮外的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流通管、套设在第五传送轮外的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流通管、套设在第三传送轮外第三冷却液箱,第一冷却液流通管设冷却液进料管,第三冷却液箱设冷却液排料管;通过三个冷却液箱以及冷却液流通管增大了铜线退火设备的冷却长度,减少了铜线氧化现象。减少了铜线氧化现象。减少了铜线氧化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线退火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铜线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线退火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科技不断地进步,电子信息化的不断普及,铜作为一种优良导体广泛端的被人们应用于导线、电缆、电机、变压器、电路板等各种领域,而铜常常以铜线的形状参与电子器件的制作,而在铜线的加工过程中,为了使铜线具有良好的性能,退火至关重要,但退火时铜线易氧化,导致铜线性能下降。
[0003]CN201420230701.X公开了一种无蒸汽铜线拉丝退火机,包括第一接触轮和第二接触轮之间构成的退火预热段;由导轮组将铜线运行路线拉长;设置第一退火室以及第二退火室;一水泵将冷却水泵入第一退火室以及第二退火室;两退火室有第一溢水口以及第二溢水口;在出线处,设置一吹风机,对准出口处导线吹风。所述第二接触轮连接退火电源的正极,第一接触轮和第三接触轮连接退火电源的负极。
[0004]该方案中的退火机通过加长预热长度、退火长度和冷却长度,增加退火室容积,保证冷却水的循环量,满足了铜线退火工艺要求,提高了铜线伸长率,提高了设备生产速度。
[0005]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铜线退火设备的冷却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铜线退火设备,该铜线退火设备设置有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箱,通过三个冷却液箱的冷却,使得铜线在离开退火设备时自身的温度足够低,减少铜线因温度高而发生氧化的现象,并在第二传送轮与第一冷却液箱之间、第一冷却液箱与第二冷却液箱之间、第二冷却液箱与第三冷却液箱之间、设置第一冷却液流通管、第二冷却液流通管和第三冷却液流通管,增加了铜线退火设备的冷却长度。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铜线退火设备,包括主机台、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和第三传送轮,所述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第三传送轮固定在主机台一侧,所述第一传送轮与第二传送轮之间组成退火预热段,所述第二传送轮与第三传送轮之间组成退火段,所述退火段还包括第四传送轮、第五传送轮、冷却液供应装置和冷却液泵,所述第四传送轮、第五传送轮固定在主机台的一侧,所述第四传送轮、第五传送轮、第三传送轮外表面分别套设有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箱;
[0009]所述第二传送轮与第一冷却液箱之间设有第一冷却液流通管;
[0010]所述第一冷却液箱与第二冷却液箱之间设有第二冷却液流通管;
[0011]所述第二冷却液箱与第三冷却液箱之间设有第三冷却液流通管;
[0012]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通管、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流通管、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流通管、第三冷却液箱依次导通,且第一冷却液流通管设有冷却液进料管,第三冷却
液箱设有冷却液排料管;
[0013]所述冷却液泵的输入端连接冷却液供应装置,输出端连接冷却液进料管。
[0014]优选地,还包括废液收集装置,所述冷却液排料管连接废液收集装置。
[0015]优选地,所述冷却液进料管一端与冷却液供应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主机台与第一冷却液流通管连接;
[0016]所述冷却液排料管一端与废液收集装置连接,另一端穿过主机台与第三冷却液箱连接。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通管、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流通管、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流通管、第三冷却液箱呈Z型分布,所述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箱设置在Z型拐角处。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轮与第二传送轮之间还设有第六传送轮、第七传送轮和第八传送轮,所述第一传送轮、第六传送轮、第七传送轮、第八传送轮、第二传送轮在主机台上S型布置。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轮与第六传送轮之间、第六传送轮与第七传送轮之间、第七传送轮与第八传送轮之间、第八传送轮与第二传送轮之间均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一端与主机台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与铜线直径相对应的定位孔。
[0020]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通管靠近第二传送轮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直径与铜线的直径对应。
[0021]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
[0022]本技术所提供的铜线退火设备设置有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箱,通过三个冷却液箱的冷却,使得铜线在离开退火设备时自身的温度足够低,减少铜线因温度高而发生氧化的现象,并在第二传送轮与第一冷却液箱之间、第一冷却液箱与第二冷却液箱之间、第二冷却液箱与第三冷却液箱之间、设置第一冷却液流通管、第二冷却液流通管和第三冷却液流通管,增加了铜线退火设备的冷却长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铜线退火设备的立体图;
[0024]图2为实施例1中一种铜线退火设备的流程图;
[0025]图3为实施例1中定位装置的主视图;
[0026]图4为实施例1中无冷却液箱的铜线退火设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8]实施例1
[0029]参考图1

4,一种铜线退火设备,包括主机台1、第一传送轮2、第二传送轮3和第三传送轮4,所述第一传送轮2、第二传送轮3、第三传送轮4固定在主机台1一侧,所述第一传送
轮2与第二传送轮3之间组成退火预热段,所述第二传送轮3与第三传送轮4之间组成退火段,所述退火段还包括第四传送轮5、第五传送轮6、冷却液供应装置7和冷却液泵8,所述第四传送轮5、第五传送轮6固定在主机台1的一侧,所述第四传送轮5、第五传送轮6、第三传送轮4外表面分别套设有第一冷却液箱51、第二冷却液箱61、第三冷却液箱41;
[0030]所述第二传送轮3与第一冷却液箱51之间设有第一冷却液流通管52;
[0031]所述第一冷却液箱51与第二冷却液箱61之间设有第二冷却液流通管62;
[0032]所述第二冷却液箱61与第三冷却液箱41之间设有第三冷却液流通管42;
[0033]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通管52、第一冷却液箱51、第二冷却液流通管62、第二冷却液箱61、第三冷却液流通管42、第三冷却液箱41依次导通,且第一冷却液流通管52设有冷却液进料管521,第三冷却液箱41设有冷却液排料管411;
[0034]所述冷却液泵8的输入端连接冷却液供应装置7,输出端连接冷却液进料管521。
[0035]在本实施例中,铜线在进入铜线退火设备后,先经过第一传送轮2与第二传送轮3之间的退火预热段,再进入第一冷却液流通管52、第一冷却液箱51进行初次冷却,随后进入第二冷却液流通管6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线退火设备,包括主机台、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和第三传送轮,所述第一传送轮、第二传送轮、第三传送轮固定在主机台一侧,所述第一传送轮与第二传送轮之间组成退火预热段,所述第二传送轮与第三传送轮之间组成退火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段还包括第四传送轮、第五传送轮、冷却液供应装置和冷却液泵,所述第四传送轮、第五传送轮固定在主机台的一侧,所述第四传送轮、第五传送轮、第三传送轮外表面分别套设有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箱;所述第二传送轮与第一冷却液箱之间设有第一冷却液流通管;所述第一冷却液箱与第二冷却液箱之间设有第二冷却液流通管;所述第二冷却液箱与第三冷却液箱之间设有第三冷却液流通管;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通管、第一冷却液箱、第二冷却液流通管、第二冷却液箱、第三冷却液流通管、第三冷却液箱依次导通,且第一冷却液流通管设有冷却液进料管,第三冷却液箱设有冷却液排料管;所述冷却液泵的输入端连接冷却液供应装置,输出端连接冷却液进料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线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液收集装置,所述冷却液排料管连接废液收集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线退火设备,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宇文黄琼骆景辉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宝威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