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5577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包括液冷排、散热器及致冷芯片,液冷排具有位于液冷排一端的水槽,水槽具有第一热交换面,散热器相邻设置于液冷排的侧边,散热器具有对应第一热交换面配置的第二热交换面,致冷芯片设于液冷排及散热器之间,致冷芯片具有相对的吸热端面及放热端面,吸热端面热耦合于第一热交换面,放热端面热耦合于第二热交换面;借此,能够在液冷排原先既有的散热效果下,再更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果。地提升散热效果。地提升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散热模组,尤指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电脑和服务器等电子产品中电子零组件的散热方式大多广泛地采用液冷散热器。而一般的液冷散热器主要包括散热用的一液冷排及接触于热源的一液冷头,并通过两个疏液管连接以构成回路,从而供内部的冷却液于回路中循环流动以达到液冷散热的效果。
[0003]然而,随着电脑和服务器等电子产品朝向高效能、高效率及轻量化发展,一般的液冷散热器已无法满足日渐提升的散热需求,从而影响电脑和服务器等电子产品的运作效能,因此如何在液冷排原先既有的散热效果下,再更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果乃亟待改善的缺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在液冷排原先既有的散热效果下,再更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果。
[0005]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包括一液冷排、一散热器及一致冷芯片,液冷排具有位于液冷排一端的一水槽,水槽具有一第一热交换面,散热器相邻设置于液冷排的侧边,散热器具有对应第一热交换面配置的一第二热交换面,致冷芯片设于液冷排及散热器之间,致冷芯片具有相对的一吸热端面及一放热端面,吸热端面热耦合于第一热交换面,放热端面热耦合于第二热交换面。
[0006]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散热器为气冷式散热器或液冷式散热器。
[0007]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第一导热座,第一导热座设于第一热交换面且热耦合于吸热端面,第一导热座具有一通道,通道至少包括平行吸热端面的一放热段,水槽具有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经由通道连通第二腔室。
[0008]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第二导热座,第二导热座设于第二热交换面且热耦合于放热端面,散热器为另一液冷排并具有一泵浦,散热器与第二导热座共同形成有封闭的一循环水路,循环水路至少包括位于第二导热座且平行放热端面的一受热段,泵浦用以驱动一冷却液于循环水路内循环流动。
[0009]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液冷排还具有一进液槽、一出液槽及复数第一散热流道及复数第一波浪鳍片,进液槽与出液槽相邻配置且位于液冷排的另一端,进液槽经由其中一部分的第一散热流道连通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经由其余部分的第一散热流道连通出液槽,各第一波浪鳍片连接在各第一散热流道之间。
[0010]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液冷头,液冷头具有一进液管及一出液管,进液管连通进液槽,出液管连通出液槽。
[0011]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液冷排还具有一汇流槽、复数第一散热流道及复数第一波浪鳍片,汇流槽位于液冷排的另一端,水槽经由各第一散热流道连通汇流槽,各第一波浪
鳍片连接在各第一散热流道之间,散热器为另一液冷排并具有一第一集液槽、一第二集液槽、复数第二散热流道及复数第二波浪鳍片,第一集液槽与第二集液槽分别位于散热器的两端,汇流槽连通第一集液槽,第一集液槽经由各第二散热流道连通第二集液槽,各第二波浪鳍片连接在各第二散热流道之间。
[0012]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热交换面位于第二集液槽邻近水槽的一侧。
[0013]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汇流槽具有穿入第一集液槽的一连接管,水槽具有一入水口,第二集液槽具有一出水口。
[0014]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泵浦,泵浦设于液冷排内。
[0015]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水槽内设有一分隔件及复数散热鳍片,各散热鳍片设于水槽内对应第一热交换面的一侧,各散热鳍片彼此等距配置且平行于各第一散热流道,分隔件将水槽的内部分隔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经由各散热鳍片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二腔室,第二腔室连通各第一散热流道。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通过设置在液冷排及散热器之间的致冷芯片,能够在液冷排原先既有的散热效果下,再更进一步地提升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导热座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二导热座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水路流动示意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局部的水路流动示意图。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25]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26]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水路流动示意图。
[0027]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28]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外观图。
[0029]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局部水路流动示意图。
[0030]附图标号说明:
[0031]10:液冷排,11:水槽,111:第一热交换面,112:第一腔室,113:第二腔室,114:入水口,115:锁块,116:分隔件,116A:横向板,116B:纵向板,117:散热鳍片,12:进液槽,13:出液槽,14:第一散热流道,15:汇流槽,151:连接管,16:第一波浪鳍片,20:液冷头,21:壳体,22:进液管,23:出液管,30:散热器,301:第二热交换面,31:第一集液槽,311:进液腔,312:出液腔,32:第二集液槽,321:出水口,322:固定块,33:第二散热流道,34、70:泵浦,35:第二波浪鳍片,40:致冷芯片,41:吸热端面,42:放热端面,50:第一导热座,51:通道,511:入口段,512:放热段,513:出口段,52:第一本体,521:第一槽口,53:第一封盖,54:第一胶圈,60:第二导热座,61:汇入段,62:受热段,63:汇出段,64:第二本体,641:第二槽口,65:第二封盖,
66:第二胶圈,A: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0033]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述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前端」、「后端」、「末端」、「纵向」、「横向」、「垂向」、「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其特征是,包括:一液冷排(10),具有位于该液冷排(10)一端的一水槽(11),该水槽(11)具有一第一热交换面(111);一散热器(30),相邻设置于该液冷排(10)的侧边,该散热器(30)具有对应该第一热交换面(111)配置的一第二热交换面(301);及一致冷芯片(40),设于该液冷排(10)及该散热器(30)之间,该致冷芯片(40)具有相对的一吸热端面(41)及一放热端面(42),该吸热端面(41)热耦合于该第一热交换面(111),该放热端面(42)热耦合于该第二热交换面(3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其特征是,其中该散热器(30)为气冷式散热器(30)或液冷式散热器(3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其特征是,其还包括一第一导热座(50),该第一导热座(50)设于该第一热交换面(111)且热耦合于该吸热端面(41),该第一导热座(50)具有一通道(51),该通道(51)至少包括平行该吸热端面(41)的一放热段(512),该水槽(11)具有一第一腔室(112)及一第二腔室(113),该第一腔室(112)经由该通道(51)连通该第二腔室(113)。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其特征是,其还包括一第二导热座(60),该第二导热座(60)设于该第二热交换面(301)且热耦合于该放热端面(42),该散热器(30)为另一液冷排并具有一泵浦(34),该散热器(30)与该第二导热座(60)共同形成有封闭的一循环水路,该循环水路至少包括位于该第二导热座(60)且平行该放热端面(42)的一受热段(62),该泵浦(34)用以驱动一冷却液于该循环水路内循环流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其特征是,其中该液冷排(10)还具有一进液槽(12)、一出液槽(13)及复数第一散热流道(14)及复数第一波浪鳍片(16),该进液槽(12)与该出液槽(13)相邻配置且位于该液冷排(10)的另一端,该进液槽(12)经由其中一部分的该些第一散热流道(14)连通该第一腔室(112),该第二腔室(113)经由其余部分的该些第一散热流道(14)连通该出液槽(13),各该第一波浪鳍片(16)连接在各该第一散热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启能郑达高陈敏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昂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