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MI-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51554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M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MI

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提高MI

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的突出优点,且具有类似金属的断裂特征,可靠性高,因此成为新型航空航天热结构件及核工业抗辐射构件的急需材料(沙建军,代吉祥,张兆甫,纤维增韧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C,SiC/SiC)应用研究进展,航空制造技术,2017)。
[0003]目前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SiC/SiC)是耐高温性能最优异的结构材料之一。该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刘虎,杨金华,焦健,航空发动机用连续SiC/SiC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航空制造技术,2017):化学气相渗透法(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CVI)、熔融浸渗法(Melt Infiltration,MI)、纳米渗透瞬态共晶法(Nano

Infiltration and Transient Eutectic,NITE)、溶胶

凝胶法(Sol

Gel)、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recursor Impregnationand Pyrolysis,PIP)、CVI+PIP及NITE+PIP等组合制备工艺。
[0004]在这些技术中,MI工艺制备的SiC/SiC复合材料(MI

SiC/SiC)具有孔隙率低、导热率高、层间剪切强度高等性能优势,且该工艺还有制备周期短、成本低的突出优点,因此已在国外应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和工业燃气轮机热端构件。
[0005]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开发了单向预浸带

熔渗(Prepreg

MI)工艺,并发展了以为牌号的MI

SiC/SiC复合材料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及工业燃气轮机的涡轮外环、燃烧室等热结构件(董绍明,胡建宝,张翔宇,SiC/SiC复合材料MI工艺制备技术,航空制造技术,2014,6)。单向预浸带

MI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SiC纤维表面制备界面层;(2)将SiC粉体、碳粉体与树脂粘结剂、表面活性剂与溶剂混合,制备成陶瓷浆料,使浆料浸入带涂层的纤维束,湿法卷绕形成SiC纤维单向预浸带;(3)单向预浸带层叠后形成复合材料预制体,然后经过固化实现定型;(4)热解将树脂碳化,其它有机组分以气态排出,形成带有大量微孔的预制体,为后续渗硅提供通道;(5)最后将硅粉或硅块升温至熔融状态(>1410℃),液态硅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渗入多孔的纤维预制体,硅和碳反应生成碳化硅,制备出致密的MI

SiC/SiC复合材料。
[0006]NASA开发了浆料浇注

熔渗(SlurryCast

MI)工艺,并形成了多个牌号系列陶瓷基复合材料产品,如N22、N24等(董绍明,胡建宝,张翔宇,SiC/SiC复合材料MI工艺制备技术,航空制造技术,2014,6)。浆料浇注

熔渗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首先将SiC纤维布层叠成型得到复合材料预制体;(2)采用CVI技术在纤维表面制备界面层;(3)采用CVI技术在界面层表面沉积SiC保护层,以降低后续熔渗过程中熔融硅对SiC纤维和表面涂层的腐蚀;(4)将SiC粉体、树脂粘结剂、表面活性剂与溶剂混合,制备成陶瓷浆料,使浆料浸入预制体中,
然后热解将树脂碳化,其它有机组分以气态排出,形成带有大量微孔的预制体,为后续渗硅提供通道;(5)最后,将硅粉或硅块升温至熔融状态(>1410℃),液态硅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渗入多孔的纤维预制体,硅和碳反应生成碳化硅,制备出致密的MI

SiC/SiC复合材料。
[0007]在上述MI过程中,熔融硅在毛细管力作用下进入预制体内部。由于熔融硅对SiC纤维和SiC纤维表面涂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需要严格控制渗硅条件以降低液硅对纤维和涂层的腐蚀损伤。因此,对熔融渗硅的温度和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为温度1410℃~1450℃,时间10min~120min。在此温度下,硅粘度较高、表面张力较大,导致其在预制体中的渗透距离有限(一般为50mm以内)。在MI过程中,液硅与基体内部的碳发生反应,生成SiC。反应式如下:
[0008]Si(l)+C(s)=SiC(s)
[0009]生成的SiC产物会进一步阻碍液硅的渗透,使渗硅的有效距离进一步下降。因此,如何使熔融渗硅技术适应大尺寸MI

SiC/SiC构件的制备是该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的核心问题之一。
[0010]目前MI

SiC/SiC复合材料的研究较少涉及如何解决大尺寸构件渗硅的工程技术问题。专利CN112457027A,2020(王鹏,赵兵兵,张倩,张海昇,张晰,王言,李建章,大尺寸圆截面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熔融渗硅工装及方法)公开了一种大尺寸圆筒构件渗硅方法,该法采用在圆筒型构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多层石墨坩埚叠加,用石墨纸将硅源与预制体相连,使预制体在长度方向上存在等间隔的多个渗硅点,以期解决液硅无法长距离渗透的问题。该技术中,渗硅的质量受到手工操作因素影响,如石墨纸与构件接触紧密性、硅料填充密度等,且需要针对不同的构件加工形状复杂的石墨坩埚,影响工艺可靠性,成本较高;此外,为了保证硅的充分渗透,该技术的渗硅温度达到1650℃,时间长达数小时,对涂层和SiC纤维产生显著的腐蚀损伤和热损伤,显著降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0011]由于液硅渗透距离有限,利用MI技术制备大尺寸MI

SiC/SiC复合材料时,远离液态硅源的部位,往往出现局部渗硅不足的缺陷。缩短液态硅的渗透距离可以提高渗硅的均匀性,改善产品质量。通过针刺技术缩短熔融硅渗透距离,能显著改善渗硅条件,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0012]此外,MI

SiC/SiC是由预浸料叠层制备的,导致最终复合材料的层间结合力较弱,层间拉伸强度30MPa~40MPa。当用做热端构件时,构件厚度方向上存在很大温度梯度,容易导致复合材料产生层间剪切或者拉伸失效。提高MI

SiC/SiC复合材料的层间结合力可以显著提高构件的寿命和应用范围,各国研发人员将其列为重点解决的关键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MI

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1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5]一种提高MI

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MI

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的方法,其所使用的工装包括上盖板(7)、底板(9)和若干个紧固螺栓(8),所述上盖板(7)中部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灯芯孔,所述上盖板(7)与底板(9)四周通过若干个紧固螺栓(8)固定连接,所述上盖板(7)与底板(9)的表面均喷涂氮化硼脱模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连续SiC纤维制成纤维预浸布或单向预浸带A,具体如下:在制备纤维布时,先将SiC纤维进行编织获得纤维布,制备纤维表面涂层;将带有纤维表面涂层的SiC纤维布浸泡于陶瓷浆料中,充分浸渍后取出并干燥,获得预浸布;在制备单向预浸带时,先在SiC纤维束丝上制备表面涂层,然后使纤维束连续通过陶瓷浆料池,带浆纤维束缠绕在滚筒上,形成单向预浸带;2)将纤维预浸布或单向预浸带A进行叠层成型得到预制体,利用针刺机进行针刺,刺针后碳纤维突出预制体表面,获得带有针刺阵列的预制体B;3)将B利用真空袋密封,内部持续抽真空,置于热压罐中固化,获得固化后的预制体C;4)将C在高温下惰性气氛中进行热处理,使预制体碳化,获得碳化后的预制体D;5)将D置于工装的底板(9)上,盖上上盖板(7),突出的碳纤维阵列穿过灯芯孔,用紧固螺栓(8)将上盖板(7)与底板(9)锁紧,在上盖板(7)上表面均匀铺设硅粉(10),覆盖突出的碳纤维阵列;6)将步骤5)制备所得试样及工装置于渗硅炉中,在真空下熔融渗硅,而后随炉冷却至室温,获得MI

SiC/SiC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MI

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表面涂层从纤维表层向外依次包括厚度为200nm

600nm的BN涂层、厚度为100nm

500nm的Si3N4涂层和厚度为5nm

50nm的C涂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MI

SiC/SiC预制体熔融渗硅均匀性和复合材料层间结合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单片预浸布的厚度为0.3mm

0.8mm,所述单片单向预浸带的厚度为0.2mm

0.6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付根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富维康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