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4816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包含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两部分,所述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之间无线连接,功率发射端由发射芯片IC1、发射线圈CL1、谐振电容C2、滤波电路和采样电路组成,所述滤波电路由电阻R1、电容C3和电容C1组成,采样电路由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容C4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极少的外围阻容元件降低了电路成本以及设计难度。低了电路成本以及设计难度。低了电路成本以及设计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基于无线充无线技术,无线充电联盟WPC定制了国际无线充电标准Qi 。近年来无线充电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目前市场成熟主流的是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在Qi标准中,功率传输从功率发射端到功率接收端有4个阶段“选择
‑‑
ping
‑‑
识别/配置
‑‑‑
功率传输”整个充电过程中接收和发射需要实时进行信息交互通信应答。进而需要额外加入通信的调制解调解码电路,整体应用电路显得复杂且通信信号易受到干扰,导致应用设计有一定难度。而另有一种无通信识别的无线充电方式,由于没有通信识别功能无法判断金属异物,为保证应用安全性,一般功率控制得很小200mA以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包含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两部分,所述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之间无线连接,功率发射端由发射芯片IC1、发射线圈CL1、谐振电容C2、滤波电路和采样电路组成,所述滤波电路由电阻R1、电容C3和电容C1组成,采样电路由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容C4组成,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2、电容C1、电容C2、发射线圈CL1和5V电压,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阻R3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芯片IC1,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发射线圈CL1的另一端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电阻R6、发射芯片IC1、电容C3的另一端和GND。
[0006]作为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功率接收端包括接收芯片、接收线圈CL2、电容C5和电容C6,接收线圈CL2的一端连接电容C6和接收芯片,接收线圈C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电容C8和接收芯片,接收芯片还连接输出端OUT+,接收线圈CL2与发射线圈CL1无线连接。
[0007]作为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功率接收端包括稳压芯片U1、MCU、接收线圈CL2、电容C5和电容C6,接收线圈CL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5和二极管D3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电容C6和稳压芯片U1的脚2,稳压芯片U1的脚3连接电容C7、电阻R9、电容C9、MOS管Q1的源极和MCU,接收线圈C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阳极、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MOS管Q2的源极、稳压芯片U1的脚1和MCU,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漏极,MOS管Q2的栅极连接MCU,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MOS管Q1的栅极连接MCU,接收线圈CL2与发射线圈CL1无线连接。
[0008]作为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发射芯片IC1包括MCU和功率驱动模块。
[0009]作为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接收芯片包括整流模块、降压模块、MCU和ASK接收模块。
[0010]作为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二极管D3为肖特基二极管。
[0011]作为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MOS管Q1为PMOS管,MOS管Q2为NMOS管。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抗干扰通信的技术控制方式,提高了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极少的外围阻容元件降低了电路成本以及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功率发射端和集成式接收端的电路图。
[0015]图2为分立式接收端的电路图。
[0016]图3为接收端的二进制ASK通信编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包含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两部分,所述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之间无线连接,功率发射端由发射芯片IC1、发射线圈CL1、谐振电容C2、滤波电路和采样电路组成,所述滤波电路由电阻R1、电容C3和电容C1组成,采样电路由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容C4组成,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2、电容C1、电容C2、发射线圈CL1和5V电压,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阻R3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芯片IC1,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发射线圈CL1的另一端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电阻R6、发射芯片IC1、电容C3的另一端和GND,其中,发射芯片IC1包括MCU和功率驱动模块。
[0019]实施例1,如图1所示,功率接收端采用集成式,包括接收芯片、接收线圈CL2、电容C5和电容C6,接收线圈CL2的一端连接电容C6和接收芯片,接收线圈C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电容C8和接收芯片,接收芯片还连接输出端OUT+,接收线圈CL2与发射线圈CL1无线连接,其中,接收芯片包括整流模块、降压模块、MCU和ASK接收模块。
[0020]实施例2,如图2所示,功率接收端采用分立式,功率接收端包括稳压芯片U1、MCU、接收线圈CL2、电容C5和电容C6,接收线圈CL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电容C5和二极管D3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电容C6和稳压芯片U1的脚2,稳压芯片U1的脚3连接电容C7、电阻R9、电容C9、MOS管Q1的源极和MCU,接收线圈C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8,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阳极、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MOS管Q2的源极、稳压芯片U1的脚1和MCU,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MOS管Q2的漏极,MOS管Q2的栅极连接MCU,
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MOS管Q1的栅极连接MCU,接收线圈CL2与发射线圈CL1无线连接。
[0021]工作原理如下:功率传输分为“待机和工作”两种模式,待机模式间歇性发射很低的功率等待接收端的通信应答(图3中通信编码F0),发射端没有收到接收的应答信号一直停留在待机模式,此模式下可规避金属异物发热问题,在收到接收端的通信应答后发送端进入工作模式,此模式按软件设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包含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两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发射端和功率接收端之间无线连接,功率发射端由发射芯片IC1、发射线圈CL1、谐振电容C2、滤波电路和采样电路组成,所述滤波电路由电阻R1、电容C3和电容C1组成,采样电路由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容C4组成,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2、电容C1、电容C2、发射线圈CL1和5V电压,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3、电阻R3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5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芯片IC1,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发射线圈CL1的另一端和发射芯片IC1,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电阻R6、发射芯片IC1、电容C3的另一端和GND。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接收端包括接收芯片、接收线圈CL2、电容C5和电容C6,接收线圈CL2的一端连接电容C6和接收芯片,接收线圈C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5,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电容C7、电容C8和接收芯片,接收芯片还连接输出端OUT+,接收线圈CL2与发射线圈CL1无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一种简易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识别接收端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君剑朱运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瑞恒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