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及其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4605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1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包括主筒体,所述主筒体的尾部设置有封盖,所述封盖用于封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修复筒体,所述修复筒体可拆卸地贴合插接在第三腔体中;修复芯,所述修复芯嵌合设置在修复筒体中;尾盖,可拆卸地设置安装在主筒体的尾部;所述尾盖上镂空设置有第四孔组,用于连通第三腔体与主筒体外部。通过螺旋通道和修复芯相配合,可以降低地下水的接触速度,提高地下水与修复芯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修复芯的修复效果。进一步提高修复芯的修复效果。进一步提高修复芯的修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及其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水修复
,特别是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及其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地下水修复是指采用抽提、气提、生物修复、渗透反应墙等技术使受污染的地下水恢复到原有水质。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时有发生。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工作的开展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0003]渗透反应墙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适用于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又称为活性渗滤墙。它是在污染物区域下游设置具有高渗透性的活性材料墙体,使得污染羽中的污染物被截留并得到处理,地下水得到净化。
[0004]现有的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隔水漏斗导水门式渗透反应墙通常为整体不可拆卸的墙体,安装过后想要进行维护或者检测,必须整体拆卸,但是渗透反应墙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并不是所有区域都积累大量地下水中的有害污染物,整体拆卸墙体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和任务难度,费时费力,造成可渗透反应墙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现有的墙体内部通常是平铺层叠设置净化层,渗透过程长度通常是墙体的厚度,导致净化修复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渗透墙体维护不便以及净化修复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及其设备。
[0006]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包括
[0007]主筒体,所述主筒体设置为底部开口的筒体结构;
[0008]所述主筒体的内腔中通过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将主筒体内腔由内至外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
[0009]所述第一环形隔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孔组,用于连通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
[0010]所述第二环形隔板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孔组,用于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三腔体;
[0011]所述第一腔体的前端壁上镂空设置有第三孔组,用于连通第一腔体与主筒体外部;
[0012]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片,将第一腔体划分为螺旋通道;
[0013]所述主筒体的尾部设置有封盖,所述封盖用于封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0014]修复筒体,所述修复筒体可拆卸地贴合插接在第三腔体中;
[0015]修复芯,所述修复芯嵌合设置在修复筒体中;
[0016]尾盖,可拆卸地设置安装在主筒体的尾部;所述尾盖上镂空设置有第四孔组,用于连通第三腔体与主筒体外部。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孔组、第二孔组、第三孔组和第四孔组为等径孔组。
[0018]进一步的,所述主筒体的外壁设置有限位凸条,所述限位凸条至少设置为两个。
[001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条的尾部延伸出主筒体的外壁尾部且于内侧设置有弧形
槽;所述尾盖的边缘设置有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可嵌合插接在弧形槽中。
[0020]进一步的,所述尾盖的背部还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尾盖的前部还设置有环形垫圈。
[0021]进一步的,所述修复筒体的中部贯穿设置有安装腔,用于套接在第二环形隔板的外壁上;
[0022]所述修复筒体内还设置有容纳槽腔,所述修复芯安装在容纳槽腔内;
[0023]所述修复筒体的前端面还设置有第五孔组,用于连通容纳槽腔和修复筒体外部;
[0024]所述修复筒体的前端通过支撑柱设置有安装片。
[0025]进一步的,所述修复芯由多个活性炭层、鹅卵石层和反应材料层交错堆叠组成。
[0026]进一步的,所述主筒体的前端还设置有锥形外壳,所述锥形外壳上镂空设置过滤孔组。
[0027]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设备,包括具有所述的修复结构。
[0028]进一步的,包括墙体,所述墙体上阵列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0029]所述安装孔包括用于安装主筒体的主安装孔和用于安装限位凸条的限位安装孔;
[0030]所述墙体上还设置有十字限位件;所述十字限位件通过销钉可转动地设置在墙体的背面,用于对安装后的主筒体进行限位。
[003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2]1、通过螺旋通道和修复芯相配合,可以降低地下水的接触速度,提高地下水与修复芯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修复芯的修复效果。
[0033]2、通过将修复芯和主筒体采用可拆卸更换的方式进行组装,并且优化主筒体的结构,可以实现修复芯的快速更换,便于提高地下水修复质量。
[0034]3、通过对墙体进行适应性优化,与修复结构相结合,可以快速取出修复机构进行更换或者维护,安装拆卸方便快捷,无需整体拆除,针对性较强,降低施工成本和任务难度,避免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修复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修复结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7]图3为修复结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4为图3中A

A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5主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6为修复筒体的背部斜视结构示意图;
[0041]图7为修复筒体的前部部斜视结构示意图;
[0042]图8为修复芯结构示意图;
[0043]图9为尾盖结构示意图;
[0044]图10为修复设备背面结构示意图;
[0045]图11为图10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6]图12为修复设备正面结构示意图;
[0047]图中,1

主筒体,11

第一环形隔板,12

第二环形隔板,13

螺旋叶片,14

封盖,15

限位凸条,1501

弧形槽,101

第一腔体,102

第二腔体,103

第三腔体,104

第一孔组,105

第二孔组,106

第三孔组,107

螺旋通道,108

第五孔组,2

修复筒体,20

安装腔,21

容纳槽腔,23

支撑柱,24

安装片,3

修复芯,31

活性炭层,32

鹅卵石层,33

反应材料层,4

尾盖,42

环形垫圈,43

第四孔组,44

弧形凸起,45

旋转把手,5

墙体,51

安装孔,5101

主安装孔,5102

限位安装孔,52

十字限位件,6

锥形外壳,61

过滤孔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筒体(1),所述主筒体(1)设置为底部开口的筒体结构;所述主筒体(1)的内腔中通过第一环形隔板(11)、第二环形隔板(12)将主筒体(1)内腔由内至外分隔为第一腔体(101)、第二腔体(102)和第三腔体(103);所述第一环形隔板(1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孔组(104),用于连通第一腔体(101)与第二腔体(102);所述第二环形隔板(12)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孔组(105),用于连通第二腔体(102)与第三腔体(103);所述第一腔体(101)的前端壁上镂空设置有第三孔组(106),用于连通第一腔体(101)与主筒体(1)外部;所述第一腔体(101)的内部设置有螺旋叶片(13),将第一腔体(101)划分为螺旋通道(107);所述主筒体(1)的尾部设置有封盖(14),所述封盖(14)用于封闭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修复筒体(2),所述修复筒体(2)可拆卸地贴合插接在第三腔体(103)中;修复芯(3),所述修复芯(3)嵌合设置在修复筒体(2)中;尾盖(4),可拆卸地设置安装在主筒体(1)的尾部;所述尾盖(4)上镂空设置有第四孔组(43),用于连通第三腔体(103)与主筒体(1)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组(104)、第二孔组(105)、第三孔组(106)和第四孔组(43)为等径孔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筒体(1)的外壁设置有限位凸条(15),所述限位凸条(15)至少设置为两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保型地下水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条(15)的尾部延伸出主筒体(1)的外壁尾部且于内侧设置有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飞胡昊波胡志林殷利明谢玉利黄健峰李春花邹晶万美春田茂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环国投重庆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