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4350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浪涌保护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包括框架、限压型防雷器件、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和灭弧系统;框架将空间分为相互绝缘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防雷器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部,所述灭弧系统设置于所述框架外侧;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的第一端部引入框架内部分别和防雷器件的两个电极连接;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的第二端部在所述框架外侧分别和灭弧系统的两端连接;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的中部在框架外侧构成空气间隙和电弧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合体防雷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通过一体成型的连接电极连接防雷器件和灭弧系统,构成空气间隙和电弧通道,具有体积小,配合效果好和失效保护可靠等特点。配合效果好和失效保护可靠等特点。配合效果好和失效保护可靠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浪涌保护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防雷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防雷器为B+C型的模式,就是采用限压型的防雷器与开关型的防雷器,采用导线连接的方法将两组防雷器组合到一起,安装在被保护系统(设备)前端使用。这种防雷组合在使用中,存在产品体积大、配合效果差、失效保护不可靠,产品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减少产品体积、提升配合效果、提升失效保护的可靠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包括框架、防雷器件、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和灭弧系统;
[0005]所述框架将空间分为相互绝缘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所述防雷器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部,所述灭弧系统设置于所述框架外侧;
[0006]所述防雷器件为限压型防雷器件;
[0007]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的第一端部在所述框架内部分别和所述防雷器件的两个电极连接;
[0008]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的第二端部在所述框架外侧分别和所述灭弧系统的两端连接;
[0009]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的中部在所述框架外侧构成空气间隙,并在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之间,形成一个从所述空气间隙到所述灭弧系统的电弧通道,所述中部处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空气间隙为锯齿间隙,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中部设有一个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面为锯齿形,所述第二电极片的中部为一平面。
[0011]进一步的,所述空气间隙为面对面间隙,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中部设有一个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面为一平面,所述第二电极片的中部为一平面。
[0012]进一步的,所述空气间隙为点对面间隙,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中部设有一个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面为一个设有多个凸点的平面,所述第二电极片的中部为一平面。
[0013]进一步的,所述灭弧系统采用横向金属栅片。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或第二电极片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或第二电极片为分体式结构,各分体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组合体防雷装置还包括外壳、第一引出脚和第二引出脚;所述框架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引出脚和所述第一电极片焊接连接,并从所述外壳引出;所述第二引出脚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焊接连接,并从所述外壳引出。
[0017]进一步的,所述组合体防雷装置还包括外壳、第一引出脚和第二引出脚;所述框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引出脚和所述第一电极片一体成型,并从所述外壳引出;所述第二引出脚和所述第二电极片一体成型,并从所述外壳引出。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出脚和所述第二引出脚为插拔式引脚,支持插拔式安装和板载安装。
[0019]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的组合体防雷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通过连接电极连接防雷器件和灭弧系统,构成空气间隙和电弧通道,具有体积小,配合效果好和失效保护可靠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采用锯齿间隙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的立体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采用锯齿间隙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的正视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采用面对面间隙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的立体图;
[0028]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采用面对面间隙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的正视图;
[0029]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采用点对面间隙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的立体图;
[0030]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采用点对面间隙的组合体防雷装置的正视图。
[0031]其中:1-框架;2-防雷元件;3-第一电极片;4-第二电极片;5-灭弧系统;6-空气间隙;7-电弧通道;8-第一引出脚;9-第二引出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3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4]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组合体防雷装置具有不同的结构外形,但均由框架1、防雷器件2、第一电极片3、第二电极片4和灭弧系统5等组成。
[0035]在这些实施例中,框架1将空间分为相互绝缘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防雷器件2安装于框架1的内部,灭弧系统5安装于框架1外侧。框架的外形可根据产品的结构要求而定,如图示中的圆形或方形,在此不作限定。
[0036]防雷器件2为压敏电阻等限压型防雷器件。
[0037]第一电极片3和第二电极片4均为导电金属片一体成型,或由两片及以上导电金属
片连接而成。第一电极片3和第二电极片4的第一端部引入框架1内部分别和防雷器件2的两个电极连接。第一电极片3和第二电极片4的第二端部在框架1外侧和分别灭弧系统5两端连接。第一电极片3和第二电极片4的中部在框架1外侧构成空气间隙6,并在第一电极片3和第二电极片4之间,形成一个从空气间隙6到灭弧系统5的电弧通道7。电弧通道7的长度可根据具体产品的结构和电性能要求进行调整,在此不做限定。
[0038]第一电极片3和第二电极片4和防雷器件2连接的第一端部一般设计成环状,从而加大和防雷器件2电极的接触面,形成可靠连接。
[0039]如图4所示,在实际应用中,组合体防雷装置还包括外壳(未示出)、第一引出脚8和第二引出脚9等。外壳和框架1组合形成封闭壳体。第一引出脚8和第一电极片3焊接连接,并从所述外壳引出;第二引出脚9和第二电极片4焊接连接,并出所述外壳引出。在实际应用中,组合体防雷装置可以设计为插拔式安装结构或板载安装结构,第一引出脚和第一电极片可以是一体成型,第二引出脚和第二电极片可以是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出脚8和第二引出脚9设计为插拔式引脚,可同时支持插拔式安装和板载安装。
[0040]在具体应用中,第一电极片3和第二电极片4形成的空气间隙6可以设计成多种结构形态。
[0041]如图5和图6所示,空气间隙6为锯齿间隙,第一电极片3的中部设有一个朝向第二电极片4的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面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体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防雷器件、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和灭弧系统;所述框架将空间分为相互绝缘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所述防雷器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部,所述灭弧系统设置于所述框架外侧;所述防雷器件为限压型防雷器件;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的第一端部在所述框架内部分别和所述防雷器件的两个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的第二端部在所述框架外侧分别和所述灭弧系统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的中部在所述框架外侧构成空气间隙,并在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之间,形成一个从所述空气间隙到所述灭弧系统的电弧通道,所述中部处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体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间隙为锯齿间隙,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中部设有一个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面为锯齿形,所述第二电极片的中部为一平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体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间隙为面对面间隙,所述第一电极片的中部设有一个朝向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凸起,所述凸起的顶面为一平面,所述第二电极片的中部为一平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体防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间隙为点对面间隙,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安平刘细华游连桥
申请(专利权)人:赛尔特安无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