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2579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该双向磁加热结构包括导磁件和发热件;导磁件包括磁芯部、电磁部和导电线圈,磁芯部与电磁部连接,导电线圈缠绕于所述电磁部上,磁芯部呈中空设置且外围用于与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发热件穿设于磁芯部中,发热件与磁芯部之间具有呈平面的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其中,导磁件通电,导电线圈产生磁场,电磁经电磁部导向磁芯部并借由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构成双向交变磁场,发热件产生热量以加热磁芯部,以使磁芯部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该双向磁加热结构实现了对发热件双向加热,热量更加集中,降低电磁损耗,从而提高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产品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产品的日常化,气溶胶发生装置的使用需求量越来越高,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结构在气溶胶发生装置中极为重要,气溶胶产生基质在气溶胶发生装置中通过加热结构进行加热,从而产生气溶胶,最终进入使用者口中。目前,市面上的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结构部分采用电磁感应方式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该方式能够降低电池的损耗,但是采用的结构一般为在金属件上缠绕线圈,气溶胶产生基质插入金属件中,通过金属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从而产生气溶胶;或者采用电极通过高频电压形成高频电场以加热金属件从而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最终产生气溶胶。以上加热方式均通过加热金属件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同时以上产品大多采用周向磁感应加热,使局部电磁损耗高,且热量不集中从而使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以提高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其包括:
[0005]导磁件,包括磁芯部、电磁部和导电线圈,所述磁芯部与所述电磁部连接,所述导电线圈缠绕于所述电磁部上,所述磁芯部呈中空设置且外围用于与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
[0006]发热件,穿设于所述磁芯部中,所述发热件与所述磁芯部之间具有呈平面的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
[0007]其中,所述导磁件通电,所述导电线圈产生磁场,电磁经所述电磁部导向所述磁芯部并借由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构成双向交变磁场,所述发热件产生热量以加热所述磁芯部,以使所述磁芯部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
[0008]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电磁部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和所述第四连接段依次连接围合,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连接所述磁芯部,所述第三连接段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磁芯部的一侧,所述导电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三连接段上。
[0009]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磁芯部具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至所述第一连,所述发热件包括加热部,所述通槽与所述加热部的尺寸相适配,所述通槽用于容纳所述加热部。
[0010]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通槽径向贯穿所述磁芯部的两侧且与外界连通,使所述磁芯部形成第一磁芯部和第二磁芯部,所述第一磁芯部和所述第二磁芯部位于所述加热部的两侧。
[0011]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发热件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加热部连接,所述加热部装置在所述磁芯部内,所述导向部位于所述磁芯部外部。
[0012]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导向部顶端设有至少一个尖角。
[0013]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发热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部和所述导向部连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磁芯部的一端抵接。
[0014]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发热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5]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向磁加热结构中,所述磁芯部与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的两侧面设置为弧形或者直片形。
[0016]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其包括:
[0017]双向磁加热结构,所述双向磁加热结构为上述任意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该双向磁加热结构包括导磁件和发热件;所述导磁件包括磁芯部、电磁部和导电线圈,所述磁芯部与所述电磁部连接,所述导电线圈缠绕于所述电磁部上,所述磁芯部呈中空设置且外围用于与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所述发热件穿设于所述磁芯部中,所述发热件与所述磁芯部之间具有呈平面的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其中,所述导磁件通电,所述导电线圈产生磁场,电磁经所述电磁部导向所述磁芯部并借由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构成双向交变磁场,所述发热件产生热量以加热所述磁芯部,以使所述磁芯部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本申请利用所述电磁部将局部电磁均匀导向四周,并在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上构成双向交变磁场加热所述发热件,所述发热件再加热所述磁芯部,最终通过所述磁芯部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比起原有技术中直接通过金属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或者以周向加热金属件的方式,该加热结构可以降低电磁损耗,对所述发热件双向加热,热量更加集中,从而提高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向磁加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向磁加热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向磁加热结构的截面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双向磁加热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截面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另一截面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图6A处的截面图;
[0027]图8a至图8h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0029]100、导磁件;110、磁芯部;111、通槽;112、第一磁芯部;113、第二磁芯部;120、电磁部;121、第一连接段;122、第二连接段;123、第三连接段;124、第四连接段;130、导电线圈;200、气溶胶产生基质;300、发热件;310、加热部;320、导向部;330、支撑部;340、第一接触
面;350、第二接触面;400、电路板;50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31]参照图1至图7,其展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双向磁加热结构的一实施例。所述双向磁加热结构包括导磁件100和发热件300;所述导磁件100包括磁芯部110、电磁部120和导电线圈130,所述磁芯部110与所述电磁部120连接,所述导电线圈130缠绕于所述电磁部120上,所述磁芯部110呈中空设置且外围用于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接触;所述发热件300穿设于所述磁芯部110中,所述发热件300与所述磁芯部110之间具有呈平面的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面340和第二接触面350;其中,所述导磁件100通电,所述导电线圈130产生磁场,电磁经所述电磁部120导向所述磁芯部110并借由所述第一接触面340和所述第二接触面350构成双向交变磁场,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磁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磁件,包括磁芯部、电磁部和导电线圈,所述磁芯部与所述电磁部连接,所述导电线圈缠绕于所述电磁部上,所述磁芯部呈中空设置且外围用于与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发热件,穿设于所述磁芯部中,所述发热件与所述磁芯部之间具有呈平面的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其中,所述导磁件通电,所述导电线圈产生磁场,电磁经所述电磁部导向所述磁芯部并借由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构成双向交变磁场,所述发热件产生热量以加热所述磁芯部,以使所述磁芯部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磁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部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三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和所述第四连接段依次连接围合,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侧连接所述磁芯部,所述第三连接段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磁芯部的一侧,所述导电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三连接段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磁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部具有通槽,所述通槽贯穿至所述第一连接段,所述发热件包括加热部,所述通槽与所述加热部的尺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廖振龙聂革赵贯云赵波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吉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