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凹槽式饰面板,包括:正面板,包括正面板本体、设置在正面板本体的左右两侧的框条部和设置在正面板本体的顶面和底面上的密封侧板,框条部、密封侧板与正面板本体在正面板本体的背面围成芯板填充腔,正面板的背面上设有与芯板填充腔连通的敞口;框条部的远离芯板填充腔的侧面设有凹槽;芯板,通过敞口设置在芯板填充腔内;背面板,设置在正面板的背面上,与框条部固定,用于对敞口进行封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正面板上设置与其一体连接的框条部,扦条通过框条部上的凹槽设置在饰面板两侧上,方便通过扦条将饰面板安装在墙面或龙骨上,无需对饰面板进行框条的安装,大大提高了饰面板的安装效率,方便对装饰面进行造型。造型。造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凹槽式饰面板
[0001]本技术涉及饰面板
,具体涉及一种双凹槽式饰面板。
技术介绍
[0002]饰面板是一种用于室内装修的装饰材料,可用于装饰吊顶、墙面、隔断、衣柜等多种使用场景,拥有广泛的使用范围,就有宽度尺寸大、强度高、美观大方、成本低等诸多优点。
[0003]目前,市面上的饰面板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3524816A提供的一种铝蜂窝板及其加工设备,铝蜂窝板仅包括上铝薄板和下铝薄板以及位于上铝薄板和下铝薄板之间的铝蜂窝芯,铝薄板与铝蜂窝芯之间通过EVA胶膜粘接。板材采用无连体框条结构,为使板材稳固地安装在安装面上、提高板材的美观性,需要在饰面板安装前首先在安装面或板材上安装框条,再通过框条将板材固定在安装面上。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了饰面板安装的施工工时,还增加了饰面板安装过程中用料成本,给施工人员及用户带来较大的不便。
[0004]同时,为提高饰面板的美观性,通常需要在饰面板的安装过程中,在板材上安装装饰线条,导致饰面板安装效率低下,同时装饰线条与饰面板整体性差,影响饰面板的使用寿命。
[0005]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技术中的饰面板的结构进行改进,以降低饰面板安装的成本、提高饰面板安装的效率、提高饰面板与装饰框条的整体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饰面板安装过程中存在的安装效率低下、安装成本高、饰面板与装饰框条整体性差、影响饰面板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双凹槽式饰面板,包括:
[0009]正面板,包括正面板本体、框条部和密封侧板,所述框条部设置在所述正面板本体的左右两侧,所述密封侧板设置在所述正面板的顶面和底面上,所述框条部、所述密封侧板与所述正面板本体在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背面围成芯板填充腔;所述正面板的背面上设有与所述芯板填充腔连通的敞口;所述框条部的远离所述芯板填充腔的侧面设有凹槽;
[0010]芯板,通过所述敞口设置在所述芯板填充腔内;
[0011]背面板,设置在所述正面板的背面上,与所述框条部连接,用于对所述敞口进行封堵。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框条部包括:
[0013]倾斜部,自所述正面板本体的两侧向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
[0014]第一水平部,由所述倾斜部向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正面板本体平行;
[0015]支撑部,由所述第一水平部向远离所述正面板本体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支撑部
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部设置;
[0016]第二水平部,由所述支撑部向远离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第二水平部与所述正面板本体平行;
[0017]翻边部,平行于所述正面板本体设置,所述翻边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翻边部设有背面板侧槽,所述背面板的两侧设置在所述背面板侧槽内,与所述翻边部固定连接。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翻边部为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包括:
[0020]第一翻边支撑部,由所述第二水平部向其远离所述正面板本体的一侧翻折而成;
[0021]第三水平部,由所述第一翻边支撑部向其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第三水平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部的背面上;所述背面板侧槽设置在所述第三水平部上。
[00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翻边部还包括:
[0023]芯板支撑部,由所述第三水平部向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芯板支撑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侧面上。
[00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翻边部为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包括:
[0025]第二翻边支撑部,由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侧面向远离所述正面板本体一侧翻折而成,所述第二翻边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围成所述背面板侧槽;
[0026]第四水平部,由所述第二翻边支撑部向远离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第四水平部平行于所述正面板本体;
[0027]第三翻边支撑部,由所述第四水平部的侧面向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一侧翻折而成;
[0028]第五水平部,由所述第三翻边支撑部的侧面向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翻折而成,所述第五水平部抵靠在所述第二水平部的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一侧侧面上。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芯板为铝蜂窝芯。
[003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密封侧板与所述正面板的夹角不小于90
°
。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双凹槽式饰面板,正面板的两侧设置具有凹槽的框条部,饰面板通过镶嵌设置在框条部上的扦条固定安装在毛坯墙面上或龙骨上,无需在饰面板上进行框条的安装操作,提高了饰面板的安装效率,同时扦上平面可做出各种形状来造型饰面板的正面连接缝,提高了装饰面造型的方便程度。芯板填充设置在正面板背面上的芯板填充腔内,背面板设置正面板背面与框条部连接,通过背面板对芯板填充腔的敞口进行封堵,正面板本体的顶面和底面上设有密封侧板,通过背面板和密封侧板提高了芯板填充腔的密封性,有效避免污水、灰尘等通过敞口进入芯板填充腔内,造成芯板腐蚀,从而延长了饰面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双凹槽式饰面板的主视图;
[0033]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正面板的俯视图;
[0035]图4为图3中B
‑
B处的剖面示意图;
[0036]图5为本技术中饰面板与扦条的安装示意图;
[0037]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双凹槽式饰面板的主视图;
[0038]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39]其中,图1至图7中各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0040]芯板1,背面板2,正面板本体3,框条部4,密封侧板5,扦条6,
[0041]凹槽40,倾斜部41,第一水平部42,支撑部43,第二水平部44,
[0042]第一翻边支撑部451,第三水平部452,芯板支撑部453,第二翻边支撑部454,第四水平部455,第三翻边支撑部456,第五水平部457。
具体实施方式
[004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凹槽式饰面板,正面板上设置与其一体连接的框条部,无需进行框条的安装,大大提高了饰面板的安装效率,方便对装饰面进行造型。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出详细说明。
[0044]实施例1
[0045]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双凹槽式饰面板包括正面板、芯板1和背面板2,正面板包括正面板本体3、框条部4和密封侧板5,框条部4设置在正面板本体3的左右两侧,密封侧板5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凹槽式饰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正面板,包括正面板本体、框条部和密封侧板,所述框条部设置在所述正面板本体的左右两侧,所述密封侧板设置在所述正面板的顶面和底面上,所述框条部、所述密封侧板与所述正面板本体在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背面围成芯板填充腔;所述正面板的背面上设有与所述芯板填充腔连通的敞口;所述框条部的远离所述芯板填充腔的侧面设有凹槽;芯板,通过所述敞口设置在所述芯板填充腔内;背面板,设置在所述正面板的背面上,与所述框条部连接,用于对所述敞口进行封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凹槽式饰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条部包括:倾斜部,自所述正面板本体的两侧向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第一水平部,由所述倾斜部向靠近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第一水平部与所述正面板本体平行;支撑部,由所述第一水平部向远离所述正面板本体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支撑部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部设置;第二水平部,由所述支撑部向远离所述正面板本体的轴线的一侧翻折而成,所述第二水平部与所述正面板本体平行;翻边部,平行于所述正面板本体设置,所述翻边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凹槽式饰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部设有背面板侧槽,所述背面板的两侧设置在所述背面板侧槽内,与所述翻边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凹槽式饰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部为第一翻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敬,
申请(专利权)人:季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