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栗嘉祥专利>正文

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1022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包括旋转捕风器和换热管道,换热管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内管的内腔作为出风通道;旋转捕风器转动设置于换热管道的上方,旋转捕风器包括捕风框架和出风管以及尾翼,捕风框架的侧面开设有用于和进风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尾翼和进风口相对设置,出风管轴线和内管轴线重合,出风管的上端延伸至捕风框架的外部、下端和内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使得进风通道和内管内部空气流动和流量不受风向影响,保证在不稳定的环境下最大通风效率,保证稳定的进风量。保证稳定的进风量。保证稳定的进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


[0001]本技术涉及风能利用
,尤其涉及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

技术介绍

[0002]捕风器作为被动式通风技术的其中一种,捕风器的原理与传统捕风塔类似,采用纵向的通风结构,利用风压和热压的综合作用加强通风效果,形成较强的对流,由于高处的风速一般比地面风速大,它可以捕获地面较高处的空气,并将它们引入室内,形成室内空气流动,为通风设施降温。
[0003]传统的捕风器通常与建造融为一体,四面开口便于捕捉不通过方向的风,开口设置成一定角度的防雨百叶,在捕风器内部,四个薄片状的隔板将捕风器等分为四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空间,每个空间即可以作为迎风面引入室外新鲜空气,也可以作为背风面排出室内的空气。由于进风口、出风口的数量和位置受风向影响动态变化,总进风面积与出风面积不相同导致局部位置空气流速快,系统阻力增加,通风量受风向影响大,不易提供稳定的风道和风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固定式多向风塔通风量受风向影响大、不稳定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包括旋转捕风器和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进风通道,该进风通道用于引入室外新鲜空气,所述内管用于排出室内的空气,所述内管的内腔作为出风通道;
[0006]所述旋转捕风器转动设置于换热管道的上方,所述旋转捕风器包括捕风框架和出风管以及尾翼,所述捕风框架的侧面开设有用于和进风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尾翼和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尾翼用于推动旋转捕风器旋转,所述出风管轴线和内管轴线重合,所述出风管的上端延伸至捕风框架的外部、下端和内管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的进风端设置有扩口,所述扩口的内径沿进风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扩口较小端的内径等于进风口的内径。
[0008]进一步地,所述出风管的出口端设置为斜口,所述斜口和所述进风口背向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扩口的打开角度为20

30
°

[0010]进一步地,所述斜口的倾斜角度为30

50
°

[0011]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捕风器和换热管道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热管、喷雾装置、集热板或换热鳍片中的任意一种;
[0013]所述热管水平设置于换热管道,所述热管部分位于内管内部、部分位于进风通道内部;
[0014]所述喷雾装置能够对引入的空气进行降温,所述喷雾装置包括固设于进风通道进
口处的喷雾管,所述喷雾管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喷雾头,所述喷雾管通过水管连接水源;
[0015]所述集热板用于对引入的空气进行加热;
[0016]所述换热鳍片部分位于出风通道内部、部分位于进风通道内部,所述换热鳍片用于将排出空气的热量传导至引入空气。
[0017]进一步地,所述换热鳍片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鳍片首尾相接围成锯齿型的空间,该锯齿型的空间和内管连通,该锯齿型的空间的上端固设有上封板、下端固设有下封板。
[0018]进一步地,所述集热板布设于进风通道内,所述外管呈透明设置。
[001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使用所述的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的捕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S1:新鲜空气吹向捕风器,旋转捕风器转动从而使进风口停留在迎风风向,空气进入进风通道;
[0021]S2:进入进风通道的空气在通风设施内循环后由内管从顶部负压吸出,排出捕风器。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通过同轴设置的内管和外管,使得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分开,固定的进风道和出风道,使得进风通道和内管内部空气流动和流量不受风向影响,可以为后续各种被动式技术的安装提供稳定的风道和风量。通过设置旋转捕风器,在风力的驱动下,使得进风口始终朝向迎风风向,保证在不稳定的环境下最大通风效率,保证稳定的进风量。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的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的换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公开的换热管道的正视图;
[0028]图4为图3中的A

A向剖视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公开的换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4公开的换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5公开的换热管道的仰视图;
[00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6公开的换热管道的局部剖视图;
[00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6公开的换热管道的仰视图。
[0034]图中:1、换热管道;11、内管;111、弧形板;112、直板;12、外管;2、旋转捕风器;21、捕风框架;211、进风口;212、通孔;213、扩口;22、出风管;221、斜口;23、尾翼;231、横板;232、竖板;3、进风通道;31、第一风道;32、第二风道;4、出风通道;41、出风道;5、轴承;6、堵块;7、热管;8、喷雾装置;9、集热板;10、连接板;20、换热鳍片;30、下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

9,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实施例1
[0037]结合图1和图2,一种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包括旋转捕风器2和换热管道1,换热管道1和通风设施固定连接。换热管道1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11和外管12,内管11和外管12之间形成进风通道3,该进风通道3用于引入通风设施外部新鲜空气,内管11的内腔形成出风通道4,该出风通道4用于排出通风设施内循环后的空气。
[0038]旋转捕风器2转动设置于换热管道1的上端开口处,旋转捕风器2包括捕风框架21和出风管22以及尾翼23。
[0039]捕风框架21的侧面开设有一个进风口211、底面开设有一个通孔212,该通孔212连通捕风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捕风器(2)和换热管道(1),所述换热管道(1)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11)和外管(12),所述内管(11)和外管(12)之间形成进风通道(3),所述内管(11)的内腔作为出风通道(4);所述旋转捕风器(2)转动设置于换热管道(1)的上方,所述旋转捕风器(2)包括捕风框架(21)和出风管(22)以及尾翼(23),所述捕风框架(21)的侧面开设有用于和进风通道(3)连通的进风口(211),所述尾翼(23)和进风口(211)相对设置,所述尾翼(23)用于推动旋转捕风器(2)旋转,所述出风管(22)轴线和内管(11)轴线重合,所述出风管(22)的上端延伸至捕风框架(21)的外部、下端和内管(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211)的进风端设置有扩口(213),所述扩口(213)的内径沿进风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扩口(213)较小端的内径等于进风口(211)的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22)的出口端设置为斜口(221),所述斜口(221)和所述进风口(211)背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双通道旋转式风塔捕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口(213)的打开角度为20

30
°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嘉祥约翰
申请(专利权)人:栗嘉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