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075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包括安装在手腕部的腕关节固定器,所述腕关节固定器上设置有长槽,长槽绕手背呈优弧状布置,长槽的两侧设置有套夹,两个套夹的开口对应布置,两个套夹之间设置有可调节转盘,可调节转盘的两端设置有手柄,两个手柄的底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两个手柄分别位于两个套夹的开口内,可调节转盘的中部设置有调节按钮,调节按钮上设置有卡板,卡板远离调节按钮的一端设置有卡槽,卡槽与可调节转盘内的槽口扣合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在腕关节固定器上设置可调节转盘,通过调节按钮的卡槽与可调节转盘内的槽口扣合固定,实现了桡偏位、中立位、尺偏位的固定。尺偏位的固定。尺偏位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腕部腱鞘炎。中医学认为,桡骨茎突腱鞘炎主要是由于手腕部活动过度,导致气血暗耗,筋腱失于温养,活动不利,从而导致腱鞘磨损太过,或者外伤伤及筋腱,气机不畅,血脉运行滞碍,失治久延则导致肌腱的变性、增粗、粘连,腱鞘狭窄而发为该病。腕部中立位或者桡偏位制动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常需要腕部处于桡偏位置,存在以下技术缺陷:目前市面上的支具都是中立位置,且角度是无法调节的,无法实现桡偏位固定。
[000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如何使得支具在水平面的角度上实现调节,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包括安装在手腕部的腕关节固定器,所述腕关节固定器上设置有长槽,长槽绕手背呈优弧状布置,长槽的两侧设置有套夹,两个套夹的开口对应布置,两个套夹之间设置有可调节转盘,可调节转盘的两端设置有手柄,两个手柄的底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两个手柄分别位于两个套夹的开口内,可调节转盘的中部设置有调节按钮,调节按钮上设置有卡板,卡板远离调节按钮的一端设置有卡槽,卡槽与可调节转盘内的槽口扣合固定。
[0006]本技术采用在腕关节固定器上设置可调节转盘,通过调节按钮的卡槽与可调节转盘内的槽口扣合固定,可以在水平面上调节角度,实现了桡偏位、中立位、尺偏位的固定,可以保证患部在一定的硬度和弹性下,减少局部活动,缓解肌腱在腱鞘内的摩擦,同时减轻患部疼痛,延缓疾病进展,满足了对腕部腱鞘炎的患者实现制动固定的需求。
[0007]优选,所述第一圆盘的底面中心设置有齿形板,齿形板的齿部位于靠近第一腰型孔的一侧,卡板的卡槽为连续齿形,连续齿形与齿形板的齿部啮合。
[0008]本技术采用卡板的连续齿形与齿形板的齿部啮合,实现限位固定。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11]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2]图4为图3的A

A剖面图。
[0013]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转盘仰视图。
[0014]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转盘俯视图。
[0015]图7为本技术的调节按钮三维图。
[0016]图中:1.腕关节固定器;2.第一转盘;3.第二转盘;4.调节按钮;5.弹簧;101.第一套夹;102.第二套夹;201.第一腰型孔;202.劣弧板;203.卡扣;204.齿形板;205.第一轴套;206.第一手柄;301.调节座;302.第二轴套;303.第三腰型孔;401.按压端;402.卡板;403.下限位端;404.导向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8]参阅图1

7,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19]实施例一、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参考图1、图2、图7,包括安装在手腕部的腕关节固定器1,所述腕关节固定器1上设置有长槽,长槽绕手背呈优弧状布置,长槽的两侧设置有套夹,两个套夹的开口对应布置,两个套夹之间设置有可调节转盘,可调节转盘的两端设置有手柄,两个手柄的底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两个手柄分别位于两个套夹的开口内,可调节转盘的中部设置有调节按钮4,调节按钮4上设置有卡板402,卡板402远离调节按钮4的一端设置有卡槽,卡槽与可调节转盘内的槽口扣合固定。本技术采用在腕关节固定器上设置可调节转盘,通过调节按钮的卡槽与可调节转盘内的槽口扣合固定,可以在水平面上调节角度,长槽用于空间的调整,实现了桡偏位、中立位、尺偏位的固定,可以保证患部在一定的硬度和弹性下,减少局部活动,缓解肌腱在腱鞘内的摩擦,同时减轻患部疼痛,延缓疾病进展,满足了对腕部腱鞘炎的患者实现制动固定的需求。
[0020]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参考图3、图5、图6,所述可调节转盘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转盘2和第二转盘3,其中第一转盘2包括第一圆盘,第一圆盘上设置有第一腰型孔201,第一腰型孔201为劣弧,劣弧与第一圆盘为同心圆弧;第二转盘3包括第二圆盘,第二圆盘上设置有第二腰型孔,第二腰型孔与第一腰型孔201对应布置,第二腰型孔的宽度小于第一腰型孔201的宽度;调节按钮4设置在第二腰型孔与第一腰型孔201之间;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的外圈除了与手柄接触的部分均设置有防滑槽口,防滑槽口为半圆形槽口,半圆形槽口沿着圆盘的外圈等角度布置。本技术采用在对合设置的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之间设置调节按钮,调节按钮能沿着第二腰型孔、第一腰型孔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了两个套夹之间的角度调节。
[0021]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圆盘的底面设置有数个绕圆周均布的劣弧板202,任意相邻的劣弧板202之间设置有卡扣203,卡扣203为J型结构,J型结构的钩部均远离第一圆盘的圆心一侧;第二圆盘的顶面设置有环板,环板的外圆柱面上靠近第二圆
盘的一端设置有数个绕圆周均布的第三腰型孔303,卡扣203的钩部卡在第三腰型孔303内;环板位于所有劣弧板202的外圈。本技术采用卡扣的钩部卡入第三腰型孔内,实现了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固定,第三腰型孔的设计能使卡扣的钩部安装更加方便。
[0022]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圆盘的底面中心设置有齿形板204,齿形板204的齿部位于靠近第一腰型孔201的一侧,卡板402的卡槽为连续齿形,连续齿形与齿形板204的齿部啮合。本技术采用卡板的连续齿形与齿形板的齿部啮合,实现限位固定。
[0023]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参考图4,所述齿形板204的底面中部设置有第一轴套205,第二圆盘的顶面中部设置有第二轴套302,第一轴套205的外圆与第二轴套302的内孔配合。本技术采用第一轴套的外圆与第二轴套的内孔配合,实现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的固定。
[0024]实施例六、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包括安装在手腕部的腕关节固定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腕关节固定器(1)上设置有长槽,长槽绕手背呈优弧状布置,长槽的两侧设置有套夹,两个套夹的开口对应布置,两个套夹之间设置有可调节转盘,可调节转盘的两端设置有手柄,两个手柄的底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两个手柄分别位于两个套夹的开口内,可调节转盘的中部设置有调节按钮(4),调节按钮(4)上设置有卡板(402),卡板(402)远离调节按钮(4)的一端设置有卡槽,卡槽与可调节转盘内的槽口扣合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转盘包括对合设置的第一转盘(2)和第二转盘(3),其中第一转盘(2)包括第一圆盘,第一圆盘上设置有第一腰型孔(201),第一腰型孔(201)为劣弧,劣弧与第一圆盘为同心圆弧;第二转盘(3)包括第二圆盘,第二圆盘上设置有第二腰型孔,第二腰型孔与第一腰型孔(201)对应布置;调节按钮(4)设置在第二腰型孔与第一腰型孔(20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盘的底面设置有数个绕圆周均布的劣弧板(202),任意相邻的劣弧板(202)之间设置有卡扣(203),卡扣(203)为J型结构,J型结构的钩部均远离第一圆盘的圆心一侧;第二圆盘的顶面设置有环板,环板的外圆柱面上靠近第二圆盘的一端设置有数个绕圆周均布的第三腰型孔(303),卡扣(203)的钩部卡在第三腰型孔(303)内;环板位于所有劣弧板(202)的外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腕部腱鞘炎固定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荣广陈春华何文斌吴凡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