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8461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51
本公开涉及一种副车架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多种副车架数据,不同副车架数据用于构造不同的副车架;计算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在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所述目标工况包括KC工况;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一副车架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副车架数据构造目标副车架。上述技术方案在设计副车架时,还考虑了副车架在KC工况下的响应指标,即考虑了副车架对行驶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设计得到的副车架的行驶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车架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0001]本公开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副车架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车桥、悬挂通过副车架与“正车架”相连。相关技术中,副车架设计时往往倾向于对模态、动刚度、强度等指标进行多学科设计优化。但是,这种方式的优化效果较为有限,因而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得到的副车架的性能可能无法达到较优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副车架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000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副车架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
[0005]获取多种副车架数据,不同副车架数据用于构造不同的副车架;
[0006]计算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在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所述目标工况包括KC工况;
[0007]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一副车架数据;
[0008]根据所述第一副车架数据构造目标副车架。
[0009]可选地,所述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一副车架数据,包括:
[0010]根据副车架数据,以及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的响应指标,建立代理模型,所述代理模型被配置为基于输入至所述代理模型的副车架数据,输出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的响应指标;
[0011]通过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二副车架数据;r/>[0012]在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收敛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副车架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副车架数据。
[0013]可选地,所述副车架数据基于副车架的主框架信息以及副车架的设计变量生成,所述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一副车架数据,包括:
[0014]在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未收敛的情况下,从所述设计变量的取值区间中确定兴趣区域;
[0015]在兴趣区域中确定多个设计变量的取值;
[0016]将各个取值与所述主框架信息组合,得到多个新增的副车架数据;
[0017]根据所述多个新增的副车架数据构造新的副车架;
[0018]计算所述新的副车架在所述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
[0019]通过所述新增的副车架数据,以及所述新的副车架在所述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对所述代理模型进行更新,得到新的代理模型。
[0020]可选地,包括:
[0021]将当前轮次的第二副车架数据所对应的响应指标作为第一响应指标,将当前轮次的前一轮次的第二副车架数据所对应的响应指标作为第二响应指标;在第一响应指标优于第一阈值指标,第一响应指标与第二响应指标的差值小于设定阈值,第一响应指标优于第二响应指标且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的输出精度大于精度阈值时,确定所述代理模型收敛;或者,
[0022]获取当前轮次的轮次数,在所述轮次数大于轮次阈值时,确定所述代理模型收敛。
[0023]可选地,所述目标工况包括接附点静刚度分析工况、等效静刚度工况、模态分析工况、KC分析工况以及疲劳分析工况,所述计算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在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包括:
[0024]对副车架的各个接附点,将控制臂衬套的轴向作为X向,将控制臂的轴向方向作为Y向,并基于右手定则确定相对于所述X向和Y向的Z向,得到所述接附点处的局部坐标系,所述控制臂为连接所述副车架以及车辆悬架的控制臂;
[0025]沿所述局部坐标系的XYZ方向,分别加载设定的作用力,得到所述接附点的第一位移值,并将所述副车架作为刚性体,计算副车架的第二位移值;
[0026]根据所述第一位移值,所述第二位移值以及所述作用力的数值,计算所述接附点的静刚度,所述响应指标包括所述接附点的静刚度。
[0027]可选地,包括:
[0028]根据副车架的外围组件的位置信息,确定副车架的主框架的可行域;
[0029]从主框架的可行域中,确定在约束工况下的响应指标优于第二阈值指标,且主框架体积最小的目标主框架,得到主框架信息,所述约束工况包括静刚度分析工况、模态工况和等效静刚度分析工况;
[0030]所述获取多种副车架数据,包括:
[0031]将副车架的厚度作为设计变量,确定多种副车架的厚度;
[0032]将所述主框架信息和各种副车架的厚度组合,生成多种副车架数据。
[0033]可选地,所述从主框架的可行域中,确定在约束工况下的响应指标优于第二阈值指标,且主框架体积最小的目标主框架,包括:
[0034]从主框架的可行域中确定候选主框架;
[0035]为所述候选主框架设置接附点,得到副车架基础模型;
[0036]基于所述副车架基础模型,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关系,副车架与悬架的连接关系,建立包括与车身以及悬架的连接关系的副车架约束模型;
[0037]通过所述副车架约束模型进行接附点静刚度分析,得到接附点静刚度分析工况的响应指标;
[0038]通过所述副车架基础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等效静刚度分析,得到模态分析工况和等效静刚度分析工况的响应指标。
[0039]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副车架数据构造目标副车架,包括:
[0040]确定副车架的多个设计变量;
[0041]从当前剩余的待优化的设计变量中确定对副车架性能影响最大的设计变量,得到目标设计变量;
[0042]以降低根据第一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的重量为目标,对当前的第一副车架数据中的目标设计变量进行优化,得到新的第一副车架数据,其中,根据所述新的第一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在约束工况下的响应指标优于第二阈值指标;
[0043]将最后一次优化得到的新的第一副车架数据作为目标副车架数据;
[0044]根据所述目标副车架数据构造目标副车架。
[0045]可选地,所述多个设计变量包括梁截面参数和减重孔参数,所述从当前剩余的待优化的设计变量中确定对副车架性能影响最大的设计变量,得到目标设计变量,包括:
[0046]将梁截面参数作为目标设计变量;
[0047]所述以降低根据第一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的重量为目标,对当前的第一副车架数据中的目标设计变量进行优化,得到新的第一副车架数据,包括:
[0048]对所述第一副车架进行有限元划分,得到划分结果;
[0049]将划分结果中梁截面所对应的节点作为梁截面参数,以副车架重量最小为优化目标,进行自由形状优化,得到新的第一副车架数据;
[0050]其中,所述节点被配置为可沿所述节点的法线方向在预设距离范围内收缩。
[0051]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副车架数据构造目标副车架,包括:
[0052]根据所述目标副车架数据构造候选副车架;
[0053]通过典型强度分析工况确定所述候选副车架中强度值小于强度阈值的目标节点;
[0054]将目标节点的变形方向作为设计变量,将构造的副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多种副车架数据,不同副车架数据用于构造不同的副车架;计算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在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所述目标工况包括KC工况;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一副车架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副车架数据构造目标副车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一副车架数据,包括:根据副车架数据,以及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的响应指标,建立代理模型,所述代理模型被配置为基于输入至所述代理模型的副车架数据,输出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的响应指标;通过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二副车架数据;在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收敛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副车架数据作为所述第一副车架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数据基于副车架的主框架信息以及副车架的设计变量生成,所述确定响应指标最优的第一副车架数据,包括:在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未收敛的情况下,从所述设计变量的取值区间中确定兴趣区域;在兴趣区域中确定多个设计变量的取值;将各个取值与所述主框架信息组合,得到多个新增的副车架数据;根据所述多个新增的副车架数据构造新的副车架;计算所述新的副车架在所述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通过所述新增的副车架数据,以及所述新的副车架在所述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对所述代理模型进行更新,得到新的代理模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当前轮次的第二副车架数据所对应的响应指标作为第一响应指标,将当前轮次的前一轮次的第二副车架数据所对应的响应指标作为第二响应指标;在第一响应指标优于第一阈值指标和第二响应指标,第一响应指标与第二响应指标的差值小于设定阈值,且当前轮次的代理模型的输出精度大于精度阈值时,确定所述代理模型收敛;或者,获取当前轮次的轮次数,在所述轮次数大于轮次阈值时,确定所述代理模型收敛。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工况包括接附点静刚度分析工况、等效静刚度工况、模态分析工况、KC分析工况以及疲劳分析工况,所述计算根据所述副车架数据构造的副车架在目标工况下的响应指标,包括:对副车架的各个接附点,将控制臂衬套的轴向作为X向,将控制臂的轴向方向作为Y向,并基于右手定则确定相对于所述X向和Y向的Z向,得到所述接附点处的局部坐标系,所述控制臂为连接所述副车架以及车辆悬架的控制臂;沿所述局部坐标系的XYZ方向,分别加载设定的作用力,得到所述接附点的第一位移值,并将所述副车架作为刚性体,计算副车架的第二位移值;根据所述第一位移值,所述第二位移值以及所述作用力的数值,计算所述接附点的静
刚度,所述响应指标包括所述接附点的静刚度。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副车架的外围组件的位置信息,确定副车架的主框架的可行域;从主框架的可行域中,确定在约束工况下的响应指标优于第二阈值指标,且主框架体积最小的目标主框架,得到主框架信息,所述约束工况包括静刚度分析工况、模态工况和等效静刚度分析工况;所述获取多种副车架数据,包括:将副车架的厚度作为设计变量,确定多种副车架的厚度;将所述主框架信息和各种副车架的厚度组合,生成多种副车架数据。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永雷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