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840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解决现有电机采用常规防油结构,在织机特殊使用环境中存在密封效果较差,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容易失效的问题。包括后端盖和连接盘,安装在后端盖安装槽内的轴承,轴承与电机轴相连,在安装槽内依次密封设置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油封固定座内设置有骨架油封,在电机轴上密封连接有轴套,电机轴依次穿过骨架油封、油封固定座、密封环,轴套上设置有甩油环,密封环内开设有缩口内腔,缩口内腔与轴套配合形成迷宫密封。本发明专利技术装配后形成多处静密封,以及动密封,甩油辅助密封,迷宫密封,共同构成了组合密封结构,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密封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织机普遍采用电机直驱作为织机的主驱动,电机连接一个减速箱,由于减速箱为油润滑,所以在很多应用中电机内部会充满润滑油,而由于功能需要电机通常会加入制动系统,制动器是摩擦制动,是不允许有油质泄漏到摩擦片上的,必然要增加防油系统。
[0003]目前在织机领域常规的防油是加入骨架油封作为动密封、O型圈或密封垫为静密封,这种常规的防油结构由于织机的特殊使用环境密封效果较差,经过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失效,造成制动器摩擦片表面有油脂,造成摩擦力减小,制动力矩变小,甚至制动失灵。
[0004]如专利号为201821645767.X,名称为一种搅拌轴的防漏油结构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其方案包括在搅拌轴上套设有轴套,轴套的上部套设有油封座,轴套和油封座的内侧之间设有骨架密封,在轴套和油封座外侧共同套设储油筐形成储油腔,油封座与壳体之间,以及衬套与储油筐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该专利通过储油腔来形成第一道密封,由油封、密封圈来形成第二道密封,形成双重防渗漏效果。但该专利还是存在上述的缺点,仅采用油封、密封圈的单层或双层密封效果较差,经过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容易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电机采用常规防油结构,在织机特殊使用环境中存在密封效果较差,长时间工作后密封容易失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通过改善防油结构,使原本单层或双层密封结构增加到多层,大大改善漏油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包括后端盖和连接盘,安装在后端盖安装槽内的轴承,轴承与转子轴相连,在安装槽内依次密封设置有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所述油封固定座内设置有骨架油封,在转子轴上密封连接有轴套,转子轴依次穿过骨架油封、油封固定座、密封环,在所述油封固定座内开设有储油槽,轴套上对应储油槽设置有甩油环,所述密封环内开设有缩口内腔,缩口内腔与轴套配合形成迷宫密封。
[0007]本专利技术中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密封设置在安装槽内,油封固定座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一静密封,密封环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二静密封。骨架油封密封设置在油封固定座内,骨架油封外圈与油封固定座内壁形成第三静密封,轴套与转子轴之间形成第四静密封,骨架油封与轴套之间形成动密封。甩油环固定在轴套上并位于储油槽内,甩油环将漏油甩入储油槽,最终由储油槽导出到外部,甩油环与轴套结构形成了辅助密封。轴套与缩口内腔配合构成高低落差结构,形成迷宫密封。本专利技术装配后形成多处静密封,以及动密封,甩油辅助密封,迷宫密封,共同构成了组合密封结构,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油封固定座面向轴承一侧设置有止口,所述骨架油封密封安装在止口内,油封固定座面向密封环一侧开设所述储油槽,储油槽与止口之间相连通,
储油槽的开口上设置有一圈挡沿。本方案油封固定座中间具有通孔供转子轴穿过,该通孔包括设置一侧的止口和另一侧的储油槽,止口底部中间和储油槽底部中间通过穿孔相连通,骨架油封设置在止口内,骨架油封外圈与止口内壁密封相接,形成静密封,骨架油封内圈与转子轴相连接,形成动密封。挡沿使得储油槽的侧壁形成内凹的结构,接收甩油环甩出的油。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油封固定座端面边缘处设置有漏油槽,漏油槽与储油槽相连通,油封固定座端面侧壁与后端盖内壁之间设有间隙,在后端盖上设置有排油管路,漏油槽通过间隙与排油管路连接。本方案中漏油槽开设在油封固定座面向密封环一侧的端面边缘处,该漏油槽与位于同一侧的储油槽相连通,漏油槽与后端盖上的排油管路相连通,将储油槽内的油通过排油管路导出。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轴套包括衬套和间套,衬套插入在油封固定座内,间套设置在衬套的外端,在转子轴位于衬套处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槽,第一密封圈槽内设置第一密封圈。本方案中衬套和间套一次套接在转子轴上,衬套插入在油封固定座内,衬套前端顶在轴承内圈上,后端与间套相抵,骨架油封内圈与衬套相接触形成动密封。在衬套与转子轴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形成第四静密封。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甩油环安装在衬套上并位于储油槽内,甩油环包括相弯折的轴向固定部和径向甩油部,轴向固定部与衬套相固定,径向甩油部朝向储油槽。甩油环截面呈L形,包括相折成直角的轴向固定部和径向甩油部,轴向固定部与衬套固定,固定后径向甩油部朝向储油槽。在转子轴转动过程中,由离心力作用油沿着甩油环表面流动然后甩入至储油槽内,形成了辅助密封。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套前部插入在密封环内,在间套端面上沿轴孔边缘设置有凸沿,凸沿顶在衬套后端,间套的侧面和端面分别与缩口内腔形成弯折的迷宫通道。间套的厚度大于衬套的厚度,间套表面到衬套表面形成一个高度差,间套前部配合密封环的缩口内腔共同构成弯折状的迷宫通道,迷宫通道由轴向转向径向,具有高低落差,形成了迷宫密封。凸沿使得间套端面与缩口内腔之间形成空隙构成径向迷宫通道。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封环靠油封固定座一侧端面上沿轴孔边缘设置有一圈立沿,在立沿前端向外径向延伸设置有翻沿。密封环轴孔在两端面的开口一端大一端小,两个开口之间形成缩口内腔,缩口内腔的表面可以呈L形状或弧形状从一端开口向另一端开口延伸。设置立沿,立沿内侧与衬套相贴近,增加了从缩口内腔到储油槽之间的路径长度,起到了一定的密封效果。翻沿起到将油引导向储油槽的效果。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油封固定座外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圈槽,在第二密封圈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位于后端盖安装槽内壁与油封固定座外壁之间,在两者之间形成了第一静密封。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密封环外壁上开设有第三密封圈槽,在第三密封圈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位于后端盖安装槽内壁与密封环外壁之间,在两者之间形成了第二静密封。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盘与后端盖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本方案中将连接盘表面涂密封胶后装入后端盖,在连接盘与后端盖之间形成第五静密封,有效提高密封可靠性。
[0017]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密封设置在安装槽内,油封固定座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一静密封,密封环与安装槽之间形成第二静密封。骨架油封密封设置在油封固定座内,骨架油封外圈与油封固定座内壁形成第三静密封,轴套与转子轴之间形成第四静密封,骨架油封与轴套之间形成动密封。甩油环固定在轴套上并位于储油槽内,甩油环将漏油甩入储油槽,最终由储油槽导出到外部,甩油环与轴套结构形成了辅助密封。轴套与缩口内腔配合构成高低落差结构,形成迷宫密封。本专利技术防油结构形成了多处组合密封,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油封固定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密封环的一种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包括后端盖和连接盘,安装在后端盖安装槽内的轴承,轴承与转子轴相连,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槽内依次密封设置有油封固定座和密封环,所述油封固定座内设置有骨架油封,在转子轴上密封连接有轴套,转子轴依次穿过骨架油封、油封固定座、密封环,在所述油封固定座内开设有储油槽,轴套上对应储油槽设置有甩油环,所述密封环内开设有缩口内腔,缩口内腔与轴套配合形成迷宫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油封固定座面向轴承一侧设置有止口,所述骨架油封密封安装在止口内,油封固定座面向密封环一侧开设所述储油槽,储油槽与止口之间相连通,储油槽的开口上设置有一圈挡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油封固定座端面边缘处设置有漏油槽,漏油槽与储油槽相连通,油封固定座端面侧壁与后端盖内壁之间设有间隙,在后端盖上设置有排油管路,漏油槽通过间隙与排油管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防漏油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轴套包括衬套和间套,衬套插入在油封固定座内,间套设置在衬套的外端,在转子轴位于衬套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想平邹绍洪岳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自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