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晏怡果专利>正文

一种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7578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框架、终板和撑开机构;所述终板包括上终板和下终板,所述上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上方,所述下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所述撑开机构设在所述框架内,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撑开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上终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下终板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终板为多孔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椎间融合器,能够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降低终板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因弹性模量过高所导致的应力屏蔽,确保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能够受到良好的应力刺激,实现最终的骨性融合。实现最终的骨性融合。实现最终的骨性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间融合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融合术,是一种通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以微创的手术方式进行病变椎间盘摘除,并进行椎间植骨融合的操作技术,该技术属于微创手术,具有患者手术创伤小,能在可视化镜下进行操作和椎间处理彻底等优势,已成为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手术治疗的重要术式。该技术的难点在于完成椎间盘摘除后需要对椎间进行有效的支撑以及植骨融合,目前根据实际临床使用情况以及解剖参数的分析,腰椎椎间隙高度大多位于10

12mm区间范围内,因此所采用的椎间融合器高度大多在10

12mm之间,而现有的常规内镜通道直径仅能容纳10mm以下的椎间融合器通过,因此术者需要对患者关节突进行更大范围的切除,以便容纳更大直径的椎间融合器通过并能够进入手术操作区域内,从而完成椎间融合器的植入操作。但该方案造成了患者脊柱后柱结构更大范围的医源性损害,同时由于植入过程中融合器的锤击操作,也增加了神经根以及骨性终板损伤的风险。
[0003]针对现有椎间融合器所存在的问题,一种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可膨胀融合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器本身的结构设计,在植入过程中,使其高度始终保持在10mm以下,可以顺利通过常规大小的通道,并进入椎间隙内。在完成初步植入后,再对椎间融合器进行结构的调整,使其在椎间隙内增加高度,从而达到10

12mm的实际支撑高度需求。目前的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大多采用钛合金材料作为融合器终板结构的主体材料,但是常用的钛合金材料弹性模量高达110Gpa,而人体松质骨弹性模量仅有3.2

7.8Gpa,皮质骨弹性模量也仅有17

20Gpa,彼此之间的弹性模量差异巨大。在此基础上,在融合器植入后膨胀过程中,由于撑开力度无法控制,极易造成融合器上下端终板结构损伤双侧接触的骨性终板的现象,增加患者术后融合器下沉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框架、终板和撑开机构;
[0007]所述终板包括上终板和下终板,所述上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上方,所述下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
[0008]所述撑开机构设在所述框架内,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撑开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上终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下终板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终板为多孔结构。
[0009]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撑开机构和终板集成在框架上,在对常规的椎间进行手术时,先将椎间融合器植入到椎间隙中,在此过程中,使其高度
始终保持在10mm以下,可以顺利通过常规大小的通道,并进入椎间隙内,在完成初步植入后,使用撑开机构将上终板向上推,将下终板向下推,使椎间融合器在椎间隙内增加高度,从而达到10

12mm的实际支撑高度需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另外,本技术的终板为多孔结构,与现有的终板相比,弹性模量更低,终板的弹性模量符合椎体骨性终板的弹性模量需求,能够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降低终板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因弹性模量过高所导致的应力屏蔽,确保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能够受到良好的应力刺激,实现最终的骨性融合。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椎间融合器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撑开机构包括撑开块,所述框架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撑开块位于所述通孔内且能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能沿上下方向移动;
[0011]所述撑开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下端与所述撑开块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上端向上延伸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向槽上,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块处于同一直线上;
[0012]所述撑开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一导向块互为镜像对称,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互为镜像对称,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上;
[0013]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位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上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终板连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下终板连接。
[0014]第一导向块和第一导向槽均为倾斜设置,在撑开块前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块能在第一导向槽上发生相对滑动,由于上连接板在通孔内无法前后移动,因此第一导向槽能够沿着第一导向块的边缘移动,第一导向块和通孔共同配合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使得上连接板只能沿着通孔的内壁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另外由于镜像对称,下连接板与上连接板的移动方向相反,即通过撑开块的前后移动能够实现上终板和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撑开椎间隙,实现撑开和支撑的效果,操作起来更加简单。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撑开柱,所述框架的后侧面设有操作孔,所述撑开柱的一端与所述撑开块连接,所述撑开柱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并贯穿所述操作孔,所述撑开柱与所述操作孔活动连接,使用撑开柱沿前后方向推动撑开块,从而实现上终板和下终板的上下移动,操作更加方便。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块的后侧面设有限位孔,所述撑开柱的前端卡接在所述限位孔上,所述撑开柱的前端与所述撑开块转动连接,所述操作孔设有内螺纹,所述撑开柱的表面设有与所述操作孔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撑开柱与所述框架螺纹连接,通过拧动撑开柱推动撑开块沿前后方向移动,撑开柱与框架螺纹连接,从而能够将撑开柱固定在框架上,即撑开柱能够稳稳地将撑开块顶住,防止撑开块回退,从而能够防止上终板和下终板回位。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柱的后端设有六边形凹槽,方便使用内六角扳手拧动撑开柱,操作更加方便。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的前侧面设有导向孔,所述撑开块的前侧面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所述导向柱能在所述导向孔上沿前后方向移动,使撑开块能够更加平稳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撑开块的内部设有植骨仓,所述植骨仓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撑开块,所述框架和所述撑开块上均设有植骨孔,所述撑开柱上设有植骨通道,所述植骨通道与所述植骨仓连通,所述植骨孔与所述植骨仓连通,撑开终板后,可以进行植骨操作,即将生物骨水泥从植骨通道注入到植骨仓中,生物骨水泥可以从植骨孔进入到椎间隙中,从而能够完成植骨操作。
[0020]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终板和撑开机构;所述终板包括上终板和下终板,所述上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上方,所述下终板位于所述框架的下方;所述撑开机构设在所述框架内,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撑开机构用于驱使所述上终板和所述下终板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上终板的移动方向与所述下终板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终板为多孔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撑开机构包括撑开块,所述框架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所述撑开块位于所述通孔内且能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与所述撑开机构连接,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均能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撑开块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导向块,所述上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下端与所述撑开块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块的上端向上延伸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导向槽上,所述第一导向块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块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撑开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一导向块互为镜像对称,所述下连接板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一导向槽互为镜像对称,所述第二导向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向槽上;所述上连接板的下端位于所述通孔内且与所述通孔的内壁抵接,所述上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终板连接,所述下连接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通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林陈政宇晏怡果彭文陈柔合李敏敏
申请(专利权)人:晏怡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