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90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7
本申请公开一种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其包括:主控模块、红外信号判断模块以及照明模块,所述红外信号判断模块和照明模块均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红外信号判断模块包括红外发射编码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基准设定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编码电路包括光耦和MOS管,所述光耦用于接收和反射红外波束,所述红外接收电路用于探测红外发射编码电路接收的红外波束并与所述红外基准设定电路的红外基准信号进行比较。通过该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感应操作者在一定距离范围内通过挥手信号即可控制LED台灯的工作状态,使LED台灯分别处于不同工作状态,使用时无需光线进行台灯控制调节、操作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很好的实用性。很好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


[0001]本技术涉及LED照明设备
,具体是一种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

技术介绍

[0002]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属于全固体冷光源,是采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为发光材料,与传统灯具相比,LED灯节能、环保、显色性与响应速度好。在能耗方面,LED灯的能耗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是节能灯的四分之一。这是LED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现在的人们都崇尚节能环保,也正是因为节能的这个特点,使得LED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使得LED灯十分的受欢迎。按照通常的光效定义,LED灯的发光效率并不高,但由于LED灯的光谱几乎全部集中于可见光频段,效率可达80%

90%,而同等光效的白炽灯的可见效率仅为10%

20%,单体LED灯的功率一般为0.05

1W,通过集群方式可以满足不同需求。LED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产品,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1世纪将进入以LED灯为代表的新型照明光源时代。
[0003]目前的台灯常规的控制方式有触摸、按键、遥控器遥控、手机端控制等等控制方式,然而在一些光线较暗或者无光线时的场景下无法实现对台灯准确即时的控制,因此,研制出一种使用时可以无需光线进行台灯控制调节、操作方便的LED台灯,便成为业内人士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技术实施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以下概述并不是关于本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0005]本申请通过红外感应实现LED台灯的非接触物体接近控制方式,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
[0006]具体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其包括:主控模块、红外信号判断模块以及照明模块,所述红外信号判断模块和照明模块均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红外信号判断模块包括红外发射编码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基准设定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编码电路包括光耦和MOS管,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与所述光耦连接的斯密特触发电路,所述红外基准设定电路由运算放大器及其跟随电路实现,所述光耦用于接收和反射红外波束,所述红外接收电路用于探测红外发射编码电路接收的红外波束并与所述红外基准设定电路的红外基准信号进行比较。
[0007]进一步的,所述红外发射编码电路包括光耦U2、电阻R22、MOS管Q2C、电阻R28和电阻R5C,光耦U2的第1引脚和第4引脚之间串接电阻R5C,光耦U2的第3引脚接地,光耦U2的第4引脚连接至红外接收电路,光耦U2的第2引脚串接电阻R22后连接MOS管Q2C的漏极,MOS管
Q2C的源极接地,MOS管Q2C的栅极一路串接电阻R28后接地,MOS管Q2C的栅极的另一路连接至主控模块。
[0008]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电阻R30C、电阻R35、电阻R29和电阻R25,光耦U2的第4引脚与电阻R30C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0C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5的第一端、电阻R29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5的第一端,电阻R35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29的第二端和电阻R25的第二端连接至红外基准设定电路。
[0009]进一步的,所述红外基准设定电路包括电阻R33、电阻R34、电容C2C、电阻R15以及运算放大器U1

A,所述运算放大器U1

A的输出端连接至主控模块以及电阻R25的第二端,运算放大器U1

A的正输入端连接电阻R29的第二端,运算放大器U1

A的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15的第一端,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3的第一端、电阻R34的第一端和电容C2C的第一端,电阻R33的第二端连接至4V电源,电阻R34的第二端接地,电容C2C的第二端接地。
[0010]进一步的,通过调整所述电阻R33和电阻R34来调节感应距离的设置,具体的:红外基准信号的分压值可以设定信号的判断的灵敏度,使用者感受上就是感应距离的调整,减小电阻R33、增加电阻R34可增加灵敏度,增加感应距离;增加电阻R33,减小电阻R34,则可减感应距离。为方便调节,优选的,电阻R33和电阻R34采用可调电阻实现。
[0011]感应抗扰度设置:电阻R30C,电阻R35,电阻R25与U1

A/LM358组成电路上斯密特触发结构,实际应用上,当外部光环境在强和暗转换过程可防止运算放大器U1

A的输出端上出现误信号。
[0012]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案,所述运算放大器U1

A采用型号为LM358的运放实现。
[0013]进一步的,该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还包括台灯壳体,主控模块、红外信号判断模块以及照明模块作为电路板设于台灯壳体内,台灯壳体上还设有多个红外接近开关。
[0014]本申请中,红外信号判断模块为红外信号判定部分,整个红外信号判断模块由以下三个功能块组成:红外发射编码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基准设定电路;光耦U2为红外发射和感应传感器。主控模块核对红外信号判断模块接收到的信号与程序预设置信号符合度,符合则被判定为正确信号,则响应开关动作,不符合则信号被忽略。
[0015]本申请的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利用红外线受到阻挡后反射的原理,当检测到是正确的红外波束,判定为本灯发射的红外光束被阻挡反射回,即可执行相应的台灯控制工作。通过该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感应操作者在一定距离范围内通过挥手信号即可控制LED台灯的工作状态,使LED台灯分别处于不同工作状态,使用时无需光线进行台灯控制调节、操作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且用来进一步举例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技术非接触式控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非接触式控灯的电路原理图;
[0019]图3为信号发射SIGNALOUT的示意图;
[0020]图4为信号接收SIGNALIN1的示意图;
[0021]图5为信号接收SIGNALIN2的示意图;
[0022]图6为错误信号ERRSIGNAL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红外信号判断模块以及照明模块,所述红外信号判断模块和照明模块均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其中,所述红外信号判断模块包括红外发射编码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和红外基准设定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编码电路包括光耦和MOS管,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与所述光耦连接的斯密特触发电路,所述红外基准设定电路由运算放大器及其跟随电路实现,所述光耦用于接收和反射红外波束,所述红外接收电路用于探测红外发射编码电路接收的红外波束并与所述红外基准设定电路的红外基准信号进行比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射编码电路包括光耦U2、电阻R22、MOS管Q2C、电阻R28和电阻R5C,光耦U2的第1引脚和第4引脚之间串接电阻R5C,光耦U2的第3引脚接地,光耦U2的第4引脚连接至红外接收电路,光耦U2的第2引脚串接电阻R22后连接MOS管Q2C的漏极,MOS管Q2C的源极接地,MOS管Q2C的栅极一路串接电阻R28后接地,MOS管Q2C的栅极的另一路连接至主控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人体智能感应控制LED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电阻R30C、电阻R35、电阻R29和电阻R25,光耦U2的第4引脚与电阻R30C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0C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35的第一端、电阻R29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5的第一端,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长伟胡爱斌李雄唐金龙张亚伟闵璇皓蓝段鑫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帝狼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