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及其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220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变器及其布局结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器件,第二部分器件,以及相对隔离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第一部分器件包括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第二部分器件包括滤波电抗部分;第一部分器件位于第一腔体内,第二部分器件位于第二腔体内。上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实现了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与滤波电抗部分的分腔设置,可分别设计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的散热、以及滤波电抗部分的散热,便于整个逆变器的散热设计,降低了对逆变器散热的影响;还可分别设计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以及滤波电抗部分的防护,便于整个逆变器的散热设计,降低了对逆变器防护的影响。降低了对逆变器防护的影响。降低了对逆变器防护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及其布局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发电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逆变器及其布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太阳能发电系统和电网的接口设备,为了实现大型光伏电站平价上网,需要提高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功率。在提高光伏并网逆变器功率的情况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散热性能需要提高。
[0003]目前,逆变器通过风冷对所有器件进行统一散热。由于逆变器的各器件的发热量和防护等级不同,直接将这些器件混合在一起,不利于整个逆变器的散热设计和防护设计,最终会影响整个逆变器的散热和防护。
[0004]综上所述,如何设计逆变器,以降低对逆变器散热和防护的影响,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逆变器及其布局结构,以降低对逆变器散热和防护的影响。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器件,第二部分器件,以及相对隔离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0008]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器件包括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器件包括滤波电抗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部分器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至少为两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直流配电部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交流配电部分。
[0010]可选地,所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一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用于供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气流经以冷却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气。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腔体连通且共用所述热交换器、或者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热交换器一一对应。
[0012]可选地,所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还包括能够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结构,所述热交换结构用于供所述逆变器外部环境的空气流经以冷却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
[0013]其中,所述热交换结构为热交换腔体,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热交换腔体内;或者,所述热交换结构为第二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腔体设置有外进风口和外出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所述外出风口均与所述逆变器的外部环境连通。
[0015]可选地,所述热交换结构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且所述热交换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器件的来风侧。
[0016]可选地,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或外部。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至少为两个,任意两个所述第一腔体共用所述热交换器。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分布在所述第二腔体的相对两侧。
[0019]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具有均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隔开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隔板以使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两侧的所述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形成循环风道。
[0020]可选地,所述热交换器至少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隔板的两侧;或者,所述热交换器为一个,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至少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隔板的两侧;
[0021]其中,在所述循环风道中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流向相反。
[0022]可选地,所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还包括第一辅助风道,所述第一辅助风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辅助风道和所述第二腔体相对隔离;
[0023]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隔开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隔板以使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两侧的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所述第一辅助风道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连通且形成循环风道,所述第一辅助风道内的空气流向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流向相反。
[0024]可选地,所述第一辅助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器件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之间;
[0025]或者,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器件和所述第一辅助风道之间。
[0026]可选地,所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还包括第二辅助风道,
[0027]所述第二辅助风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辅助风道和所述第二腔体相对隔离;
[0028]其中,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两侧的所述第一腔体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和所述第二辅助风道形成循环风道,在循环风道中所述第二辅助风道内的空气流向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流向相反。
[0029]可选地,所有的所述第一腔体分布在所述第二腔体的同侧。
[0030]可选地,所有的所述第一腔体依次连通且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形成循环风道。
[0031]可选地,所述热交换结构和所述第二腔体相对隔离。
[0032]可选地,任意两个所述第一腔体共用所述热交换器,或者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热交换器一一对应。
[0033]可选地,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外部以及所述第二腔体的外部;
[0034]和/或,若任意两个所述第一腔体共用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均与同一个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0035]可选地,所述第二腔体设置有外进风口和外出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所述外出风口均与所述逆变器的外部环境连通。
[0036]可选地,所述外进风口和所述外出风口中,一者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顶部,另一者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
[0037]可选地,所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还包括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用于驱动所述逆变器外部环境的空气流经所述第二腔体。
[0038]可选地,所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气流动。
[0039]基于上述提供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逆变器,该逆变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
[0040]本技术提供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实现了第一部分器件和第二部分器件的分腔布置,即实现了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与滤波电抗部分的分腔设置,由于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的发热量小于滤波电抗部分的发热量,则可分别设计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的散热、以及滤波电抗部分的散热,便于整个逆变器的散热设计,降低了对逆变器散热的影响;由于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自身的防护等级小于滤波电抗部分自身的防护等级,则可分别设计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以及滤波电抗部分的防护,便于整个逆变器的散热设计,降低了对逆变器防护的影响。因此,上述逆变器的布局结构能够降低对逆变器散热和防护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分器件,第二部分器件,以及相对隔离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器件包括直流配电部分和交流配电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器件包括滤波电抗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二部分器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至少为两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直流配电部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交流配电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一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用于供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气流经以冷却所述第一腔体内的空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腔体共用所述热交换器、或者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热交换器一一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结构,所述热交换结构用于供所述逆变器外部环境的空气流经以冷却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其中,所述热交换结构为热交换腔体,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热交换腔体内;或者,所述热交换结构为第二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二热交换通道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设置有外进风口和外出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所述外出风口均与所述逆变器的外部环境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结构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且所述热交换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器件的来风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或外部。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至少为两个,任意两个所述第一腔体共用所述热交换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分布在所述第二腔体的相对两侧。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具有均和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隔开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隔板以使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两侧的所述第一腔体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形成循环风道。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至少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隔板的两侧;或者,所述热交换器为一个,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至少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隔板的两侧;其中,在所述循环风道中位于所述隔板两侧的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内的空气流向相反。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逆变器的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辅助风道,所述第一辅助风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所述热交换器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乐乐郑浩王晓虎朱其姚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