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5928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机组。换热器包括壳体;布液器,所述布液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布液器由泡沫金属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将布液器采用泡沫金属制成,充分利用泡沫金属的多孔性进行布液,增加布液的均匀性,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布液器采用滴淋孔而存在的液膜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高壳体内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设备
,特别是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冷水机组的重要组成部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进入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换热管内较低温度的冷却水吸收制冷剂热量温度升高,气相制冷剂则放出热量冷凝为液态。液态制冷剂经过冷水机组节流部件后,成为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蒸发器,与管内流动的较高温度冷冻水进行对流换热,液相制冷剂蒸发从冷冻水当中吸收热量,进而获得低温冷冻水。
[0003]降膜式蒸发器以其高效的换热性能、有效减少制冷剂充注量等优点,被逐步应用于冷水机组,其相关的研究受到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降膜式蒸发器滴淋孔间距及制冷剂流量影响换热管上的液膜分布,滴淋孔间距过大、制冷量过小会导致换热管出现干涸现象,浪费换热面积;滴淋孔间距过小、制冷量过大会导致液膜堆积过厚,进而影响换热效果和空调机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泡沫金属提高换热器的布液效率从而提高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0005]一种换热器,包括:
[0006]壳体;
[0007]布液器,所述布液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0008]所述布液器由泡沫金属制成。
[0009]所述布液器包括第一泡沫金属层和第二泡沫金属层,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的孔径。
[0010]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的孔径范围为1mm至10mm;和/或,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的孔隙率的范围为0.2至0.9;和/或,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的孔径范围为1mm至30mm。
[0011]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的下方连通。
[0012]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通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150mm至350mm。
[0013]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均流板,所述均流板位于所述布液器的下方,且所述均流板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密封配合,所述均流板由泡沫金属制成。
[0014]所述均流板包括板状均流部和弧形均流部,所述板状均流部具有相对的两个边沿,每个所述边沿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弧形均流部,且所述弧形均流部的凸起方向朝向所述均流板的上方。
[0015]所述板状均流部包括第三泡沫金属层和第四泡沫金属层,所述第四泡沫金属层设
置于所述第三泡沫金属层远离所述布液器的侧面上,且所述第三泡沫金属层的孔径小于所述第四泡沫金属层的孔径。
[0016]所述第三泡沫金属层的孔径范围为1mm至10mm;和/或,所述第三泡沫金属层的孔隙率的范围为0.2至0.9;和/或,所述第四泡沫金属层的孔径范围为1mm至20mm。
[0017]所述第四泡沫金属层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泡沫金属层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泡沫金属层的下方连通。
[0018]相互两个所述第二连通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150mm至350mm。
[0019]所述弧形均流部的孔径范围为1mm至20mm;和/或,所述弧形均流部的孔隙率为0.2至0.9;和/或,所述弧形均流部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范围为10
°
至60
°

[0020]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泡沫金属块,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满液区,所述泡沫金属块位于所述满液区内,且所述泡沫金属块上开设有用于换热管通过的第三连通孔。
[002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连通孔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
[0022]所述泡沫金属块的最高点到最近的所述第三连通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10mm至50mm;和/或,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连通孔之间的间距范围为100mm至300mm。
[0023]一种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0024]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及空调机组,将布液器采用泡沫金属制成,充分利用泡沫金属的多孔性进行布液,增加布液的均匀性,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布液器采用滴淋孔而存在的液膜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高壳体内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泡沫金属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
[0030]1、壳体;2、布液器;21、第一泡沫金属层;22、第二泡沫金属层;23、第一连通孔;3、均流板;31、板状均流部;32、弧形均流部;33、第三泡沫金属层;34、第四泡沫金属层;35、第二连通孔;4、泡沫金属块;41、第三连通孔;42、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如图1至图4所示的换热器,包括:壳体1;布液器2,所述布液器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布液器2由泡沫金属制成。将布液器2采用泡沫金属制成,充分利用泡沫金属的多孔性进行布液,增加布液的均匀性,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布液器2采用滴淋孔而存在的液膜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高壳体1内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33]为了进一步提高布液的均匀性,所述布液器2包括第一泡沫金属层21和第二泡沫金属层22,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位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孔径。第一泡沫金属层21使进入壳体1的制冷剂均匀分布,第二泡沫金属层22接收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制冷剂,并采用相对于第一泡沫金属层21较大的孔径进行布液,保证布液的均匀程度。
[0034]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径范围为1mm至10mm,优选为2mm。避免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径过小而造成液态制冷剂在第一泡沫金属层21上方堆积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也避免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径过大而无法保证制冷剂的均匀分布。
[0035]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隙率的范围为0.2至0.9,优选为0.8。孔隙率是指多孔介质内的微小空隙的总体积与该多孔介质的总体积的比值,选择合理的孔隙率可以有效控制第一泡沫金属层21对制冷剂的均匀效果,控制制冷剂的流速。
[0036]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孔径范围为1mm至30mm,优选为5mm。避免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孔径过小而造成液态制冷剂在第一泡沫金属层21内堆积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也避免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孔径过大而无法实现布液效果。
[0037]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布液器(2),所述布液器(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布液器(2)由泡沫金属制成;所述布液器(2)包括第一泡沫金属层(21)和第二泡沫金属层(22),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位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孔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径范围为1mm至10mm;和/或,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的孔隙率的范围为0.2至0.9;和/或,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孔径范围为1mm至3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23),所述第一连通孔(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泡沫金属层(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泡沫金属层(22)的下方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通孔(23)之间的间距范围为150mm至3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均流板(3),所述均流板(3)位于所述布液器(2)的下方,且所述均流板(3)与所述壳体(1)的内表面密封配合,所述均流板(3)由泡沫金属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3)包括板状均流部(31)和弧形均流部(32),所述板状均流部(31)具有相对的两个边沿,每个所述边沿与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弧形均流部(32),且所述弧形均流部(32)的凸起方向朝向所述均流板(3)的上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均流部(31)包括第三泡沫金属层(33)和第四泡沫金属层(34),所述第四泡沫金属层(34)设置于所述第三泡沫金属层(33)远离所述布液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曦胡东兵胡海利王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