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冷坩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554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冷坩埚,包括筒身,所述筒身内安装有中层底板,所述中层底板的边侧开设有气流通道一,所述气流通道一延伸至所述中层底板的中部,所述中层底板的中部开设有气流通道二,所述气流通道二贯穿所述中层底板中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一连通,所述中层底板的顶部围绕所述气流通道二开设有数量若干的气流通道三,有益效果:通过气流通道一、气流通道二、气流通道三、气流通道四、进气口、出气组件的配合进行气流流动,在保证气流可以顺畅流通的同时,兼顾保温,防止气流形成对流直接向外散热,提升能效。提升能效。提升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冷坩埚


[0001]本技术涉及气冷坩埚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气冷坩埚。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冷坩埚无法进行快速的气冷,进而要实现烧结的快速气冷,要解决气流的通路问题,同时还要兼顾保温、漏温的问题;以防止气流形成对流直接向外散热,从而降低效能。
[0003]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气冷坩埚,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冷坩埚,包括筒身,所述筒身内安装有中层底板,所述中层底板的边侧开设有气流通道一,所述气流通道一延伸至所述中层底板的中部,所述中层底板的中部开设有气流通道二,所述气流通道二贯穿所述中层底板中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一连通,所述中层底板的顶部围绕所述气流通道二开设有数量若干的气流通道三,所述气流通道三与所述气流通道二连通,所述中层底板的顶侧位于所述气流通道三的外侧开设有气流通道四,所述气流通道四为环形并与所述气流通道三连通,所述筒身的边侧底部位于所述气流通道一的位置开设有进气孔,所述筒身内底端可拆卸安装有支撑组件,所述筒身内部位于所述中层底板的顶部安装有出气组件,所述筒身的顶端安装有测温通气组件。
[000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下层底板,所述下层底板为凹形,所述中层底板的底部加工形成有与所述下层底板相配合的斜边。
[0007]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组件包括上层底板,所述上层底板安装在所述中层底板的顶端,所述中层底板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四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与所述气流通道三相等的出气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测温通气组件包括坩埚盖,所述坩埚盖安装在所述筒身顶端,所述坩埚盖的顶端中部开设有测温孔,所述坩埚盖的顶部边侧开设有通气孔。
[000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冷坩埚,有益效果如下:通过气流通道一、气流通道二、气流通道三、气流通道四、进气口、出气组件的配合进行气流流动,在保证气流可以顺畅流通的同时,兼顾保温,防止气流形成对流直接向外散热,提升能效。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气冷坩埚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气冷坩埚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气冷坩埚的中层底板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
[0015]1、筒身;2、中层底板;3、气流通道一;4、气流通道二;5、气流通道三;6、气流通道四;7、进气孔;8、下层底板;9、上层底板;10、出气孔;11、坩埚盖;12、测温孔;13、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

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气冷坩埚,包括筒身1,所述筒身1内安装有中层底板2,所述中层底板2的边侧开设有气流通道一3,所述气流通道一3延伸至所述中层底板2的中部,所述中层底板2的中部开设有气流通道二4,所述气流通道二4贯穿所述中层底板2中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一3连通,所述中层底板2的顶部围绕所述气流通道二4开设有数量若干的气流通道三5,所述气流通道三5与所述气流通道二4连通,所述中层底板2的顶侧位于所述气流通道三5的外侧开设有气流通道四6,所述气流通道四6为环形并与所述气流通道三5连通,所述筒身1的边侧底部位于所述气流通道一3的位置开设有进气孔7,所述筒身1内底端可拆卸安装有支撑组件,所述筒身1内部位于所述中层底板2的顶部安装有出气组件,所述筒身1的顶端安装有测温通气组件,在使用时,通过进气口进气,气流会通过气流通道一3进入到气流通道二4内,进而通过气流通道二4分散进入到气流通道三5内,再通过气流通道三5的引导进入到气流通道四6,随着气流不断进入最终会通过出气组件进入到筒身1内部,通过多个气流通道三5,进而保证了气流的流动通畅,本技术通过气流通道一3、气流通道二4、气流通道三5、气流通道四6、进气口、出气组件的配合进行气流流动,在保证气流可以顺畅流通的同时,兼顾保温,防止气流形成对流直接向外散热,提升能效。
[0018]此外,如图1

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下层底板8,所述下层底板8为凹形,所述中层底板2的底部加工形成有与所述下层底板8相配合的斜边,所述出气组件包括上层底板9,所述上层底板9安装在所述中层底板2的顶端,所述中层底板2位于所述气流通道四6的顶部开设有数量与所述气流通道三5相等的出气孔10,所述测温通气组件包括坩埚盖11,所述坩埚盖11安装在所述筒身1顶端,所述坩埚盖11的顶端中部开设有测温孔12,所述坩埚盖11的顶部边侧开设有通气孔13,通过下层底板8对中层底板2进行保护,同时防止气流通道二4内的气流泄露,通过上层底板9的出气孔10散出气流通道四6内的气流,通过坩埚盖11上的测温孔12进行测温,通过排气孔进行排气。
[0019]基于上述方案,本技术实际应用时,其工作原理或操作过程如下:在使用时,通过进气口进气,气流会通过气流通道一3进入到气流通道二4内,进而通过气流通道二4分散进入到气流通道三5内,再通过气流通道三5的引导进入到气流通道四6,随着气流不断进
入最终会通过出气组件进入到筒身1内部,通过多个气流通道三5,进而保证了气流的流动通畅,通过下层底板8对中层底板2进行保护,同时防止气流通道二4内的气流泄露,通过上层底板9的出气孔10散出气流通道四6内的气流,通过坩埚盖11上的测温孔12进行测温,通过排气孔进行排气。
[0020]借助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本技术能够实现通过气流通道一3、气流通道二4、气流通道三5、气流通道四6、进气口、出气组件的配合进行气流流动,在保证气流可以顺畅流通的同时,兼顾保温,防止气流形成对流直接向外散热,提升能效。
[002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冷坩埚,包括筒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1)内安装有中层底板(2),所述中层底板(2)的边侧开设有气流通道一(3),所述气流通道一(3)延伸至所述中层底板(2)的中部,所述中层底板(2)的中部开设有气流通道二(4),所述气流通道二(4)贯穿所述中层底板(2)中部并与所述气流通道一(3)连通,所述中层底板(2)的顶部围绕所述气流通道二(4)开设有数量若干的气流通道三(5),所述气流通道三(5)与所述气流通道二(4)连通,所述中层底板(2)的顶侧位于所述气流通道三(5)的外侧开设有气流通道四(6),所述气流通道四(6)为环形并与所述气流通道三(5)连通,所述筒身(1)的边侧底部位于所述气流通道一(3)的位置开设有进气孔(7),所述筒身(1)内底端可拆卸安装有支撑组件,所述筒身(1)内部位于所述中层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冬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