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49296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属于运输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包括箱体,箱体内滑动设有上置物板和下置物板,下置物板能够沿着车厢门处移动,上置物板能够沿着车厢门处移动也能够向车厢底面移动,下置物板包括置物底板和置物上板,置物底板和置物上板之间的间距可调,置物底板和置物上板上均转动设有活动挡板,置物底板内滑动设有垫板,上置物板除不设有垫板外其他结构均与下置物板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可折叠式上置物板及下置物板,便于将货物分层放置,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上层货物过重而导致,下层货物挤压损坏,同时上置物板和下置物板可在车厢内移动,不需要进入车厢内进行上下货,在车厢门口处即可实现上下货。在车厢门口处即可实现上下货。在车厢门口处即可实现上下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


[0001]本技术属于运输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

技术介绍

[0002]货物运输是现代运输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成陆上货物运输的两个基本运输方式之一。它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货物运输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单车装载量大大,在运输的经常性和低成本性占据了优势,再加上有多种类型的车辆,使它几乎能承运任何商品,几乎可以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而这些都是海上和航空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0003]在对货物进行运输装载时,需要工作人员,进入货车内部进行上下货搬运工作,不仅需要多个工作人员协作完成,还比较浪费时间,货物堆积过高还容易和出现挤压倒塌现象,对货物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包括箱体,箱体内滑动设有上置物板和下置物板,下置物板能够沿着车厢门处移动,上置物板能够沿着车厢门处移动也能够向车厢底面移动;
[0006]所述下置物板包括置物底板和置物上板,置物底板和置物上板之间的间距可调,置物底板和置物上板上均转动设有活动挡板,置物底板内滑动设有垫板;
[0007]上置物板除不设有垫板外其他结构均与下置物板相同。
[0008]进一步的,所述所述箱体上两侧对称设有安装槽,其中一个安装槽内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杆和第一滑动杆,且第一螺纹杆与安装槽转动连接,第一滑动杆与安装槽固定连接,另一侧安装槽内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二滑动杆,第一螺纹杆上螺纹配合有第三滑动杆,第三滑动杆的底端与第一滑动杆滑动连接,两个第二滑动杆之间滑动设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与上置物板螺纹配合,上置物板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动杆滑动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箱体内底端也对称设有两个安装槽,安装槽内分别转动设有第三螺纹杆、固定设有第四滑动杆,第三螺纹杆与下置物板螺纹配合。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下置物板包括置物底板,置物底板上两端均设有螺纹槽,两个螺纹槽内均转动设有第四螺纹杆,两个第四螺纹杆上均配合有移动座,移动座上分别转动设有支撑杆,两个支撑杆的顶端均通过连接座转动连接有置物上板。
[0011]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挡板的高度小于置物底板与置物上板之间的最大间距。
[0012]进一步的,所述置物上板的个数为大与一的任意数量,且上置物板与下置物板之间叠加层数数量不一致,叠加层数方向相反。
[0013]进一步的,所述垫板可以完全滑动收纳至置物底板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垫板上对称设有两个转动槽,转动槽内转动设有支撑架,支撑架旁
设有第一定位销。
[0015]进一步的,所述箱体上靠近车厢门一端转动设有转动滑板,箱体上滑动设有第二定位销。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纹杆、第二螺纹杆、第三螺纹杆、第四螺纹杆以及第五螺纹杆均通过电机驱动。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设有可折叠式上置物板及下置物板,便于将货物分层放置,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上层货物过重而导致,下层货物挤压损坏,同时上置物板和下置物板可在车厢内移动,不需要进入车厢内进行上下货,在车厢门口处即可实现上下货,上置物板及下置物板上设有活动挡板用于在移动货物过程中确保货物不会掉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用于改变间距的支撑杆除了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外,还可以防止货物从两侧掉落,也对货物起到一定保护作用,顶端无支撑杆的处,设有上压板用于保护上端货物,避免其滑落损坏。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Ⅰ;
[0021]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Ⅱ;
[0022]图3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5]图中标号说明:
[0026]1、箱体;2、转动滑板;3、第二螺纹杆;4、第三滑动杆;5、第一螺纹杆;6、第二滑动杆;7、上置物板;8、垫板;9、支撑架;10、第一定位销;11、第一滑动杆;12、第五螺纹杆;13、上压板;14、第三螺纹杆;15、第四滑动杆;16、下置物板;17、竖挡板;18、滑槽;19、第二定位销;1601、置物底板;1602、螺纹槽;1603、第四螺纹杆;1604、移动座;1605、支撑杆;1606、连接座;1607、置物上板;1608、活动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如图1

5所示,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包括箱体1,箱体1上两侧对称设有安装槽,
其中一个安装槽内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杆5和第一滑动杆11,且第一螺纹杆5与安装槽转动连接,第一滑动杆11与安装槽固定连接,另一侧安装槽内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二滑动杆6。
[0030]第一螺纹杆5上螺纹配合有第三滑动杆4,第三滑动杆4的底端与第一滑动杆11滑动连接,两个第二滑动杆6之间滑动设有第二螺纹杆3,第二螺纹杆3上螺纹配合有上置物板7,上置物板7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动杆4滑动连接。
[0031]箱体1内底端也对称设有两个安装槽,安装槽内分别转动设有第三螺纹杆14、固定设有第四滑动杆15,第三螺纹杆14上螺纹配合有下置物板16,
[0032]下置物板16包括置物底板1601,置物底板1601上两端均设有螺纹槽1602,两个螺纹槽1602内均转动设有第四螺纹杆1603,两个第四螺纹杆1603上均配合有移动座1604,移动座1604上分别转动设有支撑杆1605,两个支撑杆1605的顶端均通过连接座1606转动连接有置物上板1607,置物底板1601上还转动设有活动挡板1608,活动挡板1608的高度小于置物底板1601与置物上板1607之间的最大间距,同时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箱体(1)内滑动设有上置物板(7)和下置物板(16),下置物板(16)能够沿着车厢门处移动,上置物板(7)能够沿着车厢门处移动也能够向车厢底面移动;所述下置物板(16)包括置物底板(1601)和置物上板(1607),置物底板(1601)和置物上板(1607)之间的间距可调,置物底板(1601)和置物上板(1607)上均转动设有活动挡板(1608),置物底板(1601)内滑动设有垫板(8);上置物板(7)除不设有垫板(8)外其他结构均与下置物板(16)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上两侧对称设有安装槽,其中一个安装槽内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杆(5)和第一滑动杆(11),且第一螺纹杆(5)与安装槽转动连接,第一滑动杆(11)与安装槽固定连接,另一侧安装槽内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二滑动杆(6),第一螺纹杆(5)上螺纹配合有第三滑动杆(4),第三滑动杆(4)的底端与第一滑动杆(11)滑动连接,两个第二滑动杆(6)之间滑动设有第二螺纹杆(3),第二螺纹杆(3)与上置物板(7)螺纹配合,上置物板(7)的另一端与第三滑动杆(4)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内底端也对称设有两个安装槽,安装槽内分别转动设有第三螺纹杆(14)、固定设有第四滑动杆(15),第三螺纹杆(14)与下置物板(16)螺纹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移动式装货车厢,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先龙吴宏束永坚赵仲胜林志刚张翔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烟草公司铜陵市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