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活塞冷锻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套、反挤凹模、第一退料杆、第一压力块、第二压力块、第二退料杆和底座,所述第一压力块设置于所述反挤凹模的下方,所述第一压力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退料孔直径相同的第二退料孔,所述第二退料孔与所述第一退料孔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退料孔自上向下贯穿所述第一压力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改善了底部由于死区产生的铁销环现象,减少了退料杆的损坏,产品锻造缺陷率明显降低,无需清理铁销环,产能提高等优点。产能提高等优点。产能提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塞冷锻成型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塞冷锻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活塞底厚小于壁厚与内腔有两个台阶,冷锻变形时底部易产生死区,产生铁销环,底部角缺肉现象。冷变形过程受力不均匀。冷锻变形比较大,模具受力大,退料器封料时弹性变形大退料器易开裂。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塞冷锻成型模具,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活塞冷锻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套、反挤凹模、第一退料杆、第一压力块、第二压力块、第二退料杆和底座,
[0006]所述下模套套设于所述反挤凹模的外侧,所述下模套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0007]所述反挤凹模包括外圈、中圈和模芯,所述外圈和中圈过盈配合,所述中圈和所述模芯过盈配合,所述模芯上设置有模腔,所述模腔下方设置有同轴的第一退料孔,所述第一退料孔与所述模腔连通,且所述第一退料孔的孔径小于所述模腔的直径,
[0008]所述第一压力块设置于所述反挤凹模的下方,所述第一压力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退料孔直径相同的第二退料孔,所述第二退料孔与所述第一退料孔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退料孔自上向下贯穿所述第一压力块,
[0009]所述第一退料杆设置于所述第一退料孔和所述第二退料孔之中,
[0010]所述第二压力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压力块的下方,所述第二压力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退料孔同轴的第三退料孔,所述第三退料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退料孔的直径,所述第三退料孔自上向下贯穿所述第二压力块,
[0011]所述第二退料杆穿过所述底座伸进所述第三退料孔,再穿过所述第三退料孔伸进所述第二退料孔之中与所述第一退料杆接触,所述第二退料杆带动所述第一退料杆向上移动。
[0012]进一步的,所述模腔底部设置为圆弧形倒角,所述第一退料孔的边缘靠近但不接触圆弧形倒角。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退料杆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模腔的底部,所述第一退料杆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退料孔的底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下模还包括有第三压力块和第四压力块,所述第三压力块和所述第四压力块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二压力块的下方,且所述第三压力块和所述第四压力块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退料孔同直径且同轴的退料孔,所述第二退料杆自底座向上伸出,依次穿过所述第四压力块和所述第三压力块上的退料孔伸进所述第三退料孔。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力块、所述第二压力块、所述第三压力块和所述第四压力块同直径且同轴设置,所述第四压力块的底部与所述底座接触。
[0016]进一步的,其还包括有内定位圈和外定位圈,所述内定位圈套设于所述第一压力块、所述第二压力块、所述第三压力块和所述第四压力块的外侧,所述外定位圈套设于所述内定位圈的外侧,且所述外定位圈的外侧与所述下模套的内侧接触。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力块的顶部高于所述内定位圈的顶部,所述内定位圈的顶部高于所述外定位圈的顶部。
[0018]进一步的,所述下模还包括下模套垫圈和压板,
[0019]所述下模套垫圈设置于所述下模套与所述底座之间,且所述下模套垫圈套设于所述外定位圈上,
[0020]所述压板压在所述反挤凹模的顶部将所述反挤凹模固定,所述压板与所述下模套连接并固定。
[002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提供的活塞冷锻成型模具,改善了底部由于死区产生的铁销环现象,产品锻造缺陷率明显降低,无需清理铁销环,产能提高。
[0023]2、本技术提供的活塞冷锻成型模具,采用2段退料杆设置,减小退料杆的弹性变形,产品锻造缺陷率明显降低,退料杆寿命提高,减少换模次数,产能提高。
[0024]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活塞冷锻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中反挤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说明:1
‑
上模;2
‑
下模;21
‑
下模套;22
‑
反挤凹模;23
‑
第一退料杆;24
‑
第一压力块;25
‑
第二压力块;26
‑
第二退料杆;27
‑
底座;22a
‑
外圈;22b
‑
中圈;22c
‑
模芯;28
‑
第三压力块;29
‑
第四压力块;211
‑
内定位圈;212
‑
外定位圈;213
‑
下模套垫圈和214
‑
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
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活塞冷锻成型模具,参考图1和图2,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套21、反挤凹模22、第一退料杆23、第一压力块24、第二压力块25、第二退料杆26和底座27。
[0033]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模套21套设于所述反挤凹模22的外侧,所述下模套21与所述底座27固定连接。所述反挤凹模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塞冷锻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套、反挤凹模、第一退料杆、第一压力块、第二压力块、第二退料杆和底座,所述下模套套设于所述反挤凹模的外侧,所述下模套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反挤凹模包括外圈、中圈和模芯,所述外圈和中圈过盈配合,所述中圈和所述模芯过盈配合,所述模芯上设置有模腔,所述模腔下方设置有同轴的第一退料孔,所述第一退料孔与所述模腔连通,且所述第一退料孔的孔径小于所述模腔的直径,所述第一压力块设置于所述反挤凹模的下方,所述第一压力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退料孔直径相同的第二退料孔,所述第二退料孔与所述第一退料孔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退料孔自上向下贯穿所述第一压力块,所述第一退料杆设置于所述第一退料孔和所述第二退料孔之中,所述第二压力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压力块的下方,所述第二压力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退料孔同轴的第三退料孔,所述第三退料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退料孔的直径,所述第三退料孔自上向下贯穿所述第二压力块,所述第二退料杆穿过所述底座伸进所述第三退料孔,再穿过所述第三退料孔伸进所述第二退料孔之中与所述第一退料杆接触,所述第二退料杆带动所述第一退料杆向上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冷锻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底部设置为圆弧形倒角,所述第一退料孔的边缘靠近但不接触圆弧形倒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冷锻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退料杆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模腔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创一精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