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0411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属于绿色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所述电解制氢单元的绿氢出口通过管路与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的绿氢入口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还连接有灰氢管路和氮管路,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的氮氢出口通过管路依次与气体压缩单元、氨合成单元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与气体压缩单元的连接管路上设有氢氮在线分析仪,所述氨合成单元的氨出口与储氨单元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灰氢与绿氢耦合进行制氨,实现了绿氨的低成本、安全、稳定生产,避免了可再生能源负荷波动过大、时有时无、不可预测的固有缺陷对绿氨装置提出的严峻挑战。战。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属于绿色能源利用


技术介绍

[0002]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大幅提升。在清洁能源中,氢能由于具有高热值、零排放、无污染、应用广等优势,是目前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替代能源。根据生产来源和制备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氢能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这三种类型。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目前占比95%以上;蓝氢,是将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的氢气;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例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基本没有碳排放,因此这种类型的氢气也被称为“零碳氢气”。但是,氢气密度小、爆炸危险性大、运输成本高、存储难度大,严重制约其推广。因此将氢气和空气中的氮气作为原料就近转化为易存储、安全性高、无碳排放的氨,是解决氢气储运难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将风电、光电、水电及核电等清洁绿电能源转化为绿氢,并实现绿氢的就地消纳,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0003]鉴于风、光等清洁能源的不连续性、不可预测与不可控性,在不具备公共电网条件的场合,为使后续绿氢、绿氨装置的最低负荷运行,必须配置相应的储电、储氢装置,而且通常要按最为苛刻的无绿电资源间隔周期进行配置,这样貌似能够摆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生产出“纯粹”的绿氨产品,但储电、储氢设施投资巨大,严重削弱了绿氨的经济竞争力,项目财务成本过高,可行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实现绿电的低成本消纳,提高绿电经济性和可行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所述电解制氢单元的绿氢出口通过管路与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的绿氢入口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还连接有灰氢管路和氮管路,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的氮氢出口通过管路依次与气体压缩单元、氨合成单元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与气体压缩单元的连接管路上设有氢氮在线分析仪,所述氨合成单元的氨出口与储氨单元相连。
[000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解制氢单元产生的绿氧能够用于灰氢的生产。
[0007]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解制氢单元的绿氢出口分出一支连接灰氨合成系统的氢入口。
[0008]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所述电解制氢单元的绿氢出口通过管路与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的绿氢入口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还
连接有氮管路,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的氮氢出口管路上设有氢氮在线分析仪;还包括连接有灰氢管路和氮管路的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的氮氢出口管路上也设有氢氮在线分析仪;所述连接灰氢的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和连接绿氢的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通过管路汇合后依次与气体压缩单元、氨合成单元连接,所述氨合成单元的氨出口与储氨单元相连。
[0009]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解制氢单元产生的绿氧能够用于灰氢的生产。
[0010]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解制氢单元的绿氢出口分出一支连接灰氨合成系统的氢入口。
[00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技术效果有:本专利技术将灰氢与绿氢耦合进行制氨,实现了绿氨的低成本、安全、稳定生产,避免了可再生能源负荷波动过大、时有时无、不可预测的固有缺陷对绿氨装置提出的严峻挑战。
[0012]本专利技术跳出孤立的绿电-绿氨系统的思维桎梏,放眼整体的合成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行业,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优势互补,有机耦合,是实现绿氨行业健康发展,保证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经济运行的现实途径。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解制氢单元,2、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3、氨合成单元,4、储氨单元,5、氢氮在线分析仪,6、气体压缩单元,7、流量计,8、上游制氢装置,9、氮气制备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1,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的绿氢出口通过管路与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的绿氢入口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还连接有灰氢管路和氮管路,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的氮氢出口通过管路依次与气体压缩单元6、氨合成单元3连接,所述氨合成单元3的氨出口与储氨单元4相连。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与气体压缩单元6的连接管路上设有氢氮在线分析仪5,以保证氢氮的摩尔比保持3∶1。
[0015]实施例1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在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基础上引入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1,所述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生产负荷与设计最大负荷相比,具有10

15%的可调空间,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电解制备的绿氢量在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可调空间内,电解制氢单元1电解合格的氢气可做到随产随消纳,波动由合成装置在原系统设计范围内自动调节,完全借用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预留富余生产能力和氮
气合成绿氨。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1,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设有水入口、绿氧出口和绿氢出口,所述绿氢出口通过管路与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的绿氢入口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为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原有装置,连接有灰氢制备单元和氮气制备单元;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的氮氢出口通过管路依次与气体压缩单元6、氨合成单元3和储氨单元4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与气体压缩单元6的连接管路上设有氢氮在线分析仪5,以保证氢氮的摩尔比保持3∶1;所述氨合成单元3、气体压缩单元6及储氨单元4均为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装置。绿氢直接并入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与灰氢混合后利用氨合成单元3的空余负荷实现绿氨的“代加工”生产。
[0016]实施例2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在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基础上引入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1,所述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生产负荷与设计最大负荷相比,具有10

15%的可调空间,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电解制备的绿氢量在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可调空间内,电解制氢单元1电解合格的氢气可做到随产随消纳,波动由合成装置在原装置设计范围内自动调节,完全借用现有化石能源合成灰氨系统的预留富余生产能力和氮气合成绿氨。具体如图2所示,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1,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设有水入口、绿氧出口和绿氢出口,所述绿氢出口通过管路与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的绿氢入口连接,所述连接管路上设有流量计7,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还连接有氮管路,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1),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的绿氢出口通过管路与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的绿氢入口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还连接有灰氢管路和氮管路,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的氮氢出口通过管路依次与气体压缩单元(6)、氨合成单元(3)连接,所述合成氨原料混合单元(2)与气体压缩单元(6)的连接管路上设有氢氮在线分析仪(5),所述氨合成单元(3)的氨出口与储氨单元(4)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产生的绿氧能够用于灰氢的生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制氢单元(1)的绿氢出口分出一支连接灰氨合成系统的氢入口。4.一种灰氢绿氢耦合制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绿电的电解制氢单元(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成郭彦书卫华谭建鑫王洪忠张长秋刘慧琴侯立刚吴海良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正元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