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及其压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401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铸模具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及其压铸装置,包括:行位套、行位座、拉杆座和弹性设在行位腔内的铲基,行位套内设有行位腔,行位座沿行位腔移动,行位座的末端有连接部,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凹槽;连接块向后移动时与第一凹槽的槽壁抵接配合,拉杆座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为第一槽面和第二槽面,第一槽面与槽底平滑过度配合,铲基的端部第二凹槽的槽底抵接滑动配合,铲基与行位座末端抵接配合。行位座末端被铲基抵住从而避免后退,在开模状态下,铲基随着拉杆座后移,从槽底滑动到第一槽面上,从而高于行位座,脱离阻挡行位座的状态,从而实现行位座的后移。整体结构简单灵活的同时,有效实现防退位。实现防退位。实现防退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及其压铸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压铸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及其压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压铸模具的前模隧道抽芯成型是直接利用油缸的推拉力来带动行位结构成型,这种成型结构存在行位容易退位的缺陷。具体的,直接用油缸的话,当溶液注入成型腔,会对行位产生比较大的反向作用力,这个反向作用力是直接靠油缸的推力来抗衡。在瞬间作用力的过程中,油缸会产生少量后退的现象,与其相连的行位也会后退,从而造成压铸产品成型不良,增加后加工工序的操作。并且行位后退导致前模隧道行位结构运行生产不稳定,容易卡死等不良现象,降低生产效率。
[0003]目前已经出现了几种避免退位的方法,比如选用较大的油缸或者增设防退位的机构,但是选用大油缸不仅油缸成本增加,同时模胚尺寸等也会相应增加,造成成本浪费,并且还不能保证一定不退位;更换增设防退位的机构,现有的防退位的机构,结构复杂,使用条件受限,适用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及其压铸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上述所提到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及其压模装置,包括:
[0007]行位套,所述行位套内设有行位腔;
[0008]行位座,设在所述行位腔内且沿行位腔移动,行位座的末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凹槽;
[0009]拉杆座,设在行位座的末端,且拉杆座的前端与行位座的末端抵接配合,拉杆座的前端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在第一凹槽内,连接块向后移动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抵接配合,拉杆座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为第一槽面和第二槽面,所述第一槽面与槽底平滑过度配合;
[0010]铲基,弹性设在所述行位腔内,铲基的端部第二凹槽的槽底抵接配合,当行位座向前移动时,铲基的前侧壁与行位座末端抵接配合。
[0011]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拉杆座且驱动所述拉杆座沿所述行位腔移动。
[0012]进一步地,所述行位座的末端中部设有由上向下开设的矩形槽,矩形槽与行位座底部预留有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凹槽设在连接部的上侧面,所述拉杆座的前端滑动设在矩形槽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拉杆座为矩形块,所述第二凹槽设在拉杆座的上侧面,所述连接块设在拉杆座的下侧面。
[0014]进一步地,所述拉杆座的下侧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前壁与拉杆座之
间的凸起即为所述连接块。
[0015]进一步地,铲基槽所述铲基包括阻挡块、弹性件和活动杆,所述行位套上设有铲基槽,所述铲基槽上设有引导直孔,所述活动杆滑动设在所述引导直孔内,所述活动杆的下端设有所述阻挡块,所述弹性件设在阻挡块的端与所述铲基槽之间。
[0016]进一步地,所述行位座设有T型槽,所述驱动装置为油缸,所述油缸的推杆端部对应所述T型槽的形状设置且设在T型槽内。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主料管道和行位镶件,所述行位镶件设在所述行位座前端,所述主料管道由行位座一侧穿入并连通行位镶件。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压铸装置,包括上面所述的行位防退位结构。
[0019]进一步地,压铸装置还包括第二行位机构,所述行位套连接所述第二行位机构。
[0020]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1.在压铸装置合模状态下,行位座末端被铲基抵住从而避免后退,在开模状态下,铲基随着拉杆座后移,从槽底滑动到第一槽面上,从而高于行位座,脱离阻挡行位座的状态,从而实现行位座的后移,整体结构简单灵活的同时,有效实现防退位,同时结构简便,不需要过度增大油缸的尺寸和模具尺寸,可有效节约模具成本。
[0022]2.本专利技术的压铸装置可适用与多角度、多个数量行位的组合行位上的防退位结构,并且每个行位都有独立的铲基来限位,避免使用油缸直接定位,行位限位稳定性更高。
[0023]3.本专利技术的防退位结构,行位座和拉杆座只沿一个方向运行,与现有的防退位结构相比,避免多角度的转化导致的行位卡死风险,行位的运行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行位套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俯视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行位座与铲基配合示意图;
[0029]图6为本专利技术行位座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专利技术连杆座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行位机构示意图。
[0032]图中:
[0033]1、行位套;11、行位腔;12、铲基槽;121、引导直孔;13、压条;
[0034]2、行位座;21、连接部;211、第一凹槽;22、矩形槽;
[0035]3、拉杆座;31、连接块;32、第二凹槽;321、第一槽面;322、第二槽面;33、第三凹槽;34、T型槽;
[0036]4、铲基;41、阻挡块;42、弹性件;43、活动杆;
[0037]5、驱动装置;
[0038]6、主料管道;
[0039]7、行位镶件;
[0040]8、第二行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8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4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如图1

图5所示,包括:行位套1、行位座2、拉杆座3、铲基4和驱动装置5,行位座2、拉杆座3铲基4设在行位套1内,行位套1内设有行位腔11,行位座2设在所述行位腔11内且沿行位腔11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行位腔11为一个矩形通道,行位座2为一个矩形块,行位座2的两侧设有压条13,压条13用于限制行位座2的移动,起限制和导向的作用,行位座2的末端设有连接部21,连接部21的一个侧面上设有第一凹槽211,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1开设连接部21的上侧,第一凹槽211用于与拉杆座3配合,拉杆座3连接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驱动所述拉杆座3沿所述行位腔11移动,拉杆座3用于合模状态下推动行位座2向前移动,开模状态下拉动行位座2向后移动,拉杆座3设在行位座2的末端,当需要行位座2向前移动时。拉杆座3的前端与行位座2的末端抵接配合,拉杆座3的前端设有连接块31,所述连接块31设在第一凹槽211内,当需要行位座2向后移动时,连接块31向后移动,并且与所述第一凹槽211的槽壁抵接配合,从而带动行位座2向后移动,第一凹槽211的尺寸大于连接块31的尺寸,当拉杆座3的前端与行位座2的末端抵接时,连接块31与第一凹槽211的后槽壁留有连接块31后移的空间,使得连接块31在于第一凹槽211的后槽壁相抵之前,拉杆座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行位套,所述行位套内设有行位腔;行位座,设在所述行位腔内且沿行位腔移动,行位座的末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凹槽;拉杆座,设在行位座的末端,且拉杆座的前端与行位座的末端抵接配合,拉杆座的前端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在第一凹槽内,连接块向后移动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抵接配合,拉杆座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为第一槽面和第二槽面,所述第一槽面与槽底平滑过度配合;铲基,弹性设在所述行位腔内,铲基的端部第二凹槽的槽底抵接配合,当行位座向前移动时,铲基的前侧壁与行位座末端抵接配合;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拉杆座且驱动所述拉杆座沿所述行位腔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位座的末端中部设有由上向下开设的矩形槽,矩形槽与行位座底部预留有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凹槽设在连接部的上侧面,所述拉杆座的前端滑动设在矩形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行位防退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座为矩形块,所述第二凹槽设在拉杆座的上侧面,所述连接块设在拉杆座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习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品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