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轴瓦组件,所述轴瓦组件设置于轴承座内部,所述轴瓦组件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轴瓦件以及下轴瓦件;用于利用润滑油减少轴瓦组件与轴之间摩擦力的油道系统,所述油道系统设置于轴瓦组件内部。通过设置润滑道呈螺纹状延伸并且沿圆周均匀设置有多组,螺纹状延伸的润滑道相比传统直线型可容纳更多的润滑油,相同圆弧内侧可容纳更多条润滑道,可有效增大润滑道与轴颈的接触面积,增强轴瓦的耐磨性,并且设置位于轴承座内部的储油筒,可储存较多的润滑油,消耗后自动补充,进一步增强装置的实用性。步增强装置的实用性。步增强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轴瓦
,具体为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
技术介绍
[0002]滑动轴承是指在滑动摩擦下工作的轴承。滑动轴承工作平稳、可靠、无噪声。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还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油膜还具有一定的吸振能力。但起动摩擦阻力较大。轴被轴承支承的部分称为轴颈,与轴颈相配的零件称为轴瓦。轴瓦也叫“轴衬”,是滑动轴承和轴颈间接触连接的部分,滑动轴承工作时,轴瓦与转轴之间要求有一层很薄的油膜起润滑作用;如果由于润滑不良,轴瓦与转轴之间就存在直接的摩擦的状态,摩擦会产生很高的温度易造成轴的损坏,所以转轴和轴瓦之间需要得到充分的润滑。
[0003]现有的轴瓦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开设的润滑道大多为直线型,直线型润滑道储油量小,与轴颈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实际降摩擦效果较差,并且在上轴瓦与下轴瓦之间存在较大的装配间隙,会导致内部的润滑油流出,影响对轴颈的润滑效果,轴瓦的耐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包括:
[0006]轴瓦组件,所述轴瓦组件设置于轴承座内部,所述轴瓦组件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轴瓦件以及下轴瓦件;
[0007]用于利用润滑油减少轴瓦组件与轴之间摩擦力的油道系统,所述油道系统设置于轴瓦组件内部;以及
[0008]用于防止润滑油自上轴瓦件和下轴瓦件之间连接间隙流出的封油组件,所述封油组件设置于轴瓦组件内部。
[0009]优选的,所述下轴瓦件包括下瓦片,所述下瓦片设置于轴承座内部底端,所述下瓦片的前后两端外侧对称设置有下限位肋,所述下限位肋的内侧与轴承座的外侧接触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下轴瓦件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下连接耳,所述下连接耳上设置有下安装孔。
[0011]优选的,所述上轴瓦件包括上瓦片,所述上瓦片设置于轴承座内部顶端,所述上瓦片的前后两端外侧对称设置有上限位肋,所述上限位肋的内侧与轴承座的外侧接触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上轴瓦件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上连接耳,所述上连接耳上设置有上安装孔。
[0013]优选的,所述油道系统包括油道组件,所述油道组件包括进油管,所述进油管的底端设置有储油筒,所述储油筒设置于上瓦片的顶端,所述进油管以及储油筒设置于轴承座
内部,所述进油管穿过轴承座的顶端延伸至外部,所述储油筒的底端设置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穿过上瓦片的顶端延伸至其下部,所述油道组件还包括走油道,所述走油道设置于上瓦片以及下瓦片的内侧中间位置,所述走油道与进油孔的底端连通,所述走油道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多组润滑道。
[0014]优选的,所述润滑道设置于上瓦片以及下瓦片的内侧,所述润滑道呈螺纹状延伸,所述润滑道沿圆周均匀设置有多组。
[0015]优选的,所述封油组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封油肋,所述封油肋设置于下瓦片的顶端,所述封油肋的材质为聚氨酯,所述封油组件还包括与封油肋相互对应的两组封油槽,所述封油槽设置于上瓦片的底端两侧,所述封油槽的形状大小与封油肋相对应。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设备主体,在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员先将轴承座上下两部分打开,将下轴瓦件放置在轴承座的下部分,将下瓦片两侧的下限位肋对准轴承座的前后两端,随后将轴放置在下瓦片内侧,将上轴瓦件装入轴承座的上部,进油管以及储油筒传入轴承座的内部,进油管穿过轴承座的上部延伸至外侧,随后将轴承座的上部以及上轴瓦件对准轴的上部放置在轴承座的下座上,通过螺栓连接轴承座的上部以及下部,螺栓穿过上安装孔以及下安装孔将上轴瓦件以及下轴瓦件与轴承座安装连接,随后使用人员通过进油管对油道组件内注入润滑油,润滑油经过储油筒下端的进油孔进入走油道,随后在走油道上分流至各个润滑道上,与轴颈之间形成一层润滑油膜,对轴颈起到有效的润滑作用,降低轴颈的滑动时与轴瓦之间的摩擦力,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润滑道呈螺纹状延伸并且沿圆周均匀设置有多组,螺纹状延伸的润滑道相比传统直线型可容纳更多的润滑油,相同圆弧内侧可容纳更多条润滑道,可有效增大润滑道与轴颈的接触面积,增强轴瓦的耐磨性,并且设置位于轴承座内部的储油筒,可储存较多的润滑油,消耗后自动补充,进一步增强装置的实用性,本专利技术还设置有封油组件,包括设置于上瓦片以及下瓦片之间的封油槽以及封油肋,安装后,封油肋延伸至封油槽内部,对上瓦片以及下瓦片之间的间隙进行阻隔,防止油道组件内的润滑油流出,有效降低润滑油损耗程度,增强装置的实用性,方便使用人员使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下轴瓦件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上轴瓦件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设备主体;2、轴瓦组件;21、下轴瓦件;211、下瓦片;212、下限位肋;213、下连接耳;2131、下安装孔;22、上轴瓦件;221、上瓦片;222、上限位肋;223、上连接耳;2231、上安装孔;4、油道系统;41、油道组件;411、进油管;412、储油筒;413、进油孔;414、走油道;415、润滑道;42、封油组件;421、封油肋;422、封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
“
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
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实施例:一种耐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包括设备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包括:轴瓦组件(2),所述轴瓦组件(2)设置于轴承座内部,所述轴瓦组件(2)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上轴瓦件(22)以及下轴瓦件(21);用于利用润滑油减少轴瓦组件(2)与轴之间摩擦力的油道系统(4),所述油道系统(4)设置于轴瓦组件(2)内部;以及用于防止润滑油自上轴瓦件(22)和下轴瓦件(21)之间连接间隙流出的封油组件(42),所述封油组件(42)设置于轴瓦组件(2)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瓦件(21)包括下瓦片(211),所述下瓦片(211)设置于轴承座内部底端,所述下瓦片(211)的前后两端外侧对称设置有下限位肋(212),所述下限位肋(212)的内侧与轴承座的外侧接触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轴瓦件(21)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下连接耳(213),所述下连接耳(213)上设置有下安装孔(213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瓦件(22)包括上瓦片(221),所述上瓦片(221)设置于轴承座内部顶端,所述上瓦片(221)的前后两端外侧对称设置有上限位肋(222),所述上限位肋(222)的内侧与轴承座的外侧接触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耐磨性强的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瓦件(22)还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组上连接耳(223),所述上连接耳(223)上设置有上安装孔(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国强,周妍,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市鸿强轴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