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2950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可提升车体运行时的稳定性。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两减震器壳体,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前部的左右两侧;以及连接杆,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横跨设置在所述两减震器壳体上,其中所述连接杆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每一所述两减震器壳体的前表面。器壳体的前表面。器壳体的前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局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提供对于也考虑了交通参与人中老年人或儿童等处于弱势立场的人的可持续输送系统的存取的努力正在活跃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通过与车辆的行为稳定性有关的开发而致力于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或便利性的研究开发。在与车辆的行为稳定性有关的开发中,通常在车辆前部的两减震器壳体之间设有连接杆,以在车辆转弯时于两减震器壳体之间提供拉力,用以稳定车体。可是,若连接杆无法有效地借由其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提供拉力,则难以稳定车体。因此,有必要对车辆前部结构进行改良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可提升车体运行时的稳定性。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两减震器壳体,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前部的左右两侧;以及连接杆,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而横跨设置在所述两减震器壳体上,其中所述连接杆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每一所述两减震器壳体的前表面。
[0005]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连接杆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固定于减震器壳体的前表面,而非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固定于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据此,连接杆的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可较小,且连接杆的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可较大而有较佳刚性。因此,当车辆转弯时,连接杆可有效地借由其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于两减震器壳体之间提供用以稳定车体的拉力。从而,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可提升车体运行时的稳定性。
[0006]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0008]附图标记说明:
[0009]100:车辆前部结构;
[0010]110:侧架;
[0011]120:上部构件;
[0012]130:减震器壳体;
[0013]130a:前表面;
[0014]130b:上表面;
[0015]140:连接部;
[0016]150:连接杆;
[0017]152:固定部;
[0018]X、Y、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其绘示出轴向X、Y、Z。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0包括两侧架110、两上部构件120、两减震器壳体130及两连接部140。两侧架110分别位于车辆的左右两侧,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两上部构件120分别位于车辆的左右两侧,且分别在两侧架110的上方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延伸。两减震器壳体130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前部的左右两侧而分别位于两连接两侧架110上,每一减震器壳体130连接于对应的侧架110及对应的上部构件120。两连接部140分别配置于两减震器壳体130的下端,每一连接部14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上连接于对应的侧架110的内侧表面。即,减震器壳体130通过连接部140而连接于侧架110。
[0020]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0还包括连接杆150。连接杆15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平行于轴向Y的方向)延伸而横跨设置在两减震器壳体130上。连接杆15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借由其固定部152而固定于每一减震器壳体130的前表面130a。
[0021]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0中,连接杆150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固定于减震器壳体130的前表面130a,而非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即平行于轴向Z的方向)上固定于减震器壳体130的上表面130b。据此,连接杆150的固定部152在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的厚度可较小,且连接杆150的固定部152在上下方向(即平行于轴向Z的方向)上的厚度可较大而有较佳刚性。因此,当车辆转弯时,连接杆150可有效地借由其在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上弯曲而于两减震器壳体130之间提供用以稳定车体的拉力。从而,本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00可提升车体运行时的稳定性。
[0022]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连接杆150在其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固定部152。固定部152例如是板状结构且通过焊接或其他适当方式而连接于连接杆150的本体。此外,固定部152例如是通过螺锁或其他适当方式而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平行于轴向X的方向)固定于减震器壳体130的前表面130a。
[0023]综上所述,在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连接杆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固定于减震器壳体的前表面,而非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固定于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据此,连接杆的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可较小,且连接杆的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可较大而有较佳刚性。因此,当车辆转弯时,连接杆可有效地借由其在前后方向上弯曲而于两减震器壳体之间提供用以稳定车体的拉力。从而,本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可提升车体运行时的稳定性。
[00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减震器壳体,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前部的左右两侧;以及连接杆,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武宏大峯功大铃木达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