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液压油滤修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故障机理分析:因设计制造因素不可避免存在配合间隙,导致油滤污染指示器的径向密封胶圈发生间隙咬伤;步骤(二)改进结构设计:根据步骤(一)分析的故障机理,在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的原结构、尺寸基础上,结合故障改进需求及产品装配配合实际,增加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上原有的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的宽度,并加装保护圈,保护圈位于径向密封胶圈与配合间隙之间。有效地解决了液压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的问题,预防了该产品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故障。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油滤修理
,具体为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某型液压油滤壳体与污染指示器壳体采用孔、轴配合,其结合部位密封形式为径向密封,如图1所示,通过橡胶径向密封胶圈与两配合金属面直接接触实现密封。故障密封部位用于隔绝污染指示器内、外部,单侧承受液压压力约28MPa,在分解检查产品时,多次发现径向密封胶圈在背压侧呈碎屑状堆积,径向密封胶圈外观呈现不同程度咬伤特征,由于产品工作压力较高、径向密封胶圈硬度不足、配合间隙无法消除,该型液压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难以避免,在产品修理过程中,通过换新污染指示器仍无法杜绝故障,修理成本高、修后可靠性低,存在密封失效风险。指示器壳体为薄壁零件,制造难度大;污染指示器内部结构复杂,采用胶接、冲点等方式进行零件锁固,拆卸时极容易造成其他零件损坏,指示器壳体更换难度大、成本高,为此,需要在不拆卸污染指示器壳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特设计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通过对其密封结构进行改进实现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的预防,消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的同时减少成品换新,从而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可靠性。要求改进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改进后能保证零件可加工性和装配效果,恢复产品性能。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故障机理分析:因设计制造因素不可避免存在配合间隙,导致油滤污染指示器的径向密封胶圈发生间隙咬伤;
[0007]步骤(二)改进结构设计:根据步骤(一)分析的故障机理,在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的原结构、尺寸基础上,结合故障改进需求及产品装配配合实际,增加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上原有的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的宽度,并加装保护圈,保护圈位于径向密封胶圈与配合间隙之间;
[0008]步骤(三)改进机理分析:在增加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的宽度并加装保护圈后,径向密封胶圈不与配合间隙接触,避免了发生间隙咬伤;
[0009]步骤(四)机械加工和钳修:根据步骤(二)确定的改进结构设计,在车床上对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进行机械加工,并进行试验验证。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一)中供压时,径向密封胶圈在高压下挤入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与油滤壳体之间的配合间隙中,径向密封胶圈挤入间隙的部分发生应力集
中,容易产生疲劳裂纹,同时,高压环境会使得壳体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一定位移;泄压时,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的弹性变形消失并迅速复位,径向密封胶圈挤入配合间隙的部分被咬紧,在径向密封胶圈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撕裂并呈碎屑状挤出,重复供压和泄压时,径向密封胶圈不断被咬伤,当咬伤至一定程度时,径向密封胶圈从某一截面出现细颈或断裂,无法填充金属间隙,导致密封失效,发生油液泄漏。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二)中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的宽度增加1mm,槽深尺寸基本不变。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二)中加装的保护圈的厚度为1mm。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三)中供压后,径向密封胶圈在高压液压作用下发生变形,并挤压保护圈一同发生变形,保护圈受压后发生径向蠕变,填充两端间隙,阻挡径向密封胶圈挤入配合间隙中,保护径向密封胶圈不被间隙咬伤,同时保护圈不会因为配合间隙的存在和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的位移变化而损坏。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四)中选择2mm宽度的外径切槽刀,并将刀具倒角加工至R0.3mm~R0.5mm。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四)中用什锦锉及砂纸打磨抛光车削后的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内径过渡部位,保证圆滑过渡,按要求保证圆角表面粗糙度。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液压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的问题,预防了该产品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通过对污染指示器的指示器壳体实施改进,消除了液压油滤因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导致的油液泄漏隐患,减少了因该故障引起的成品换新、故障处理,从而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可靠性。此外,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多型液压油滤污染指示器的维修过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为目前污染指示器密封结构示意图(内部零件略);
[0020]图2为改进前污染指示器密封结构装配仿真图;
[0021]图3为改进前污染指示器密封结构加压仿真图(径向密封胶圈挤入间隙);
[0022]图4为污染指示器密封结构改进示意图;
[0023]图5为改进后污染指示器密封结构装配仿真图;
[0024]图6为改进后污染指示器密封结构加压仿真图(径向密封胶圈不挤入间隙);
[0025]图7为污染指示器壳体机加去除部位示意图。
[0026]图中:1、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2、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3、径向密封胶圈;4、保护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阐述。
[0028]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步骤(一)故障机理分析:如图2、图3所示,油滤污染指示器装配后因设计制造因素不可避免存在配合间隙,产品供压时,径向密封胶圈3在高压下挤入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与油滤壳体之间的配合间隙中,径向密封胶圈3挤入间隙的部分发生应力集中,容易产生疲劳裂纹,同时,高压环境会使得壳体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一定位移;泄压时,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的弹性变形消失并迅速复位,径向密封胶圈3挤入配合间隙的部分被咬紧,在径向密封胶圈3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撕裂并呈碎屑状挤出,重复供压和泄压时,径向密封胶圈3不断被咬伤,当咬伤至一定程度时,径向密封胶圈3从某一截面出现细颈或断裂,无法填充金属间隙,导致密封失效,发生油液泄漏。按照故障分析结果,该型密封圈结构密封圈间隙咬伤故障不可避免,通过对多件产品进行试验完成了故障复现,验证了故障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0030]步骤(二)改进结构设计:根据步骤(一)分析的故障机理,在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的原结构、尺寸基础上,结合故障改进需求及产品装配配合实际,增加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上原有的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2的宽度,并加装保护圈4,保护圈4位于径向密封胶圈3与配合间隙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故障机理分析:因设计制造因素不可避免存在配合间隙,导致油滤污染指示器的径向密封胶圈(3)发生间隙咬伤;步骤(二)改进结构设计:根据步骤(一)分析的故障机理,在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的原结构、尺寸基础上,结合故障改进需求及产品装配配合实际,增加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上原有的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2)的宽度,并加装保护圈(4),保护圈(4)位于径向密封胶圈(3)与配合间隙之间;步骤(三)改进机理分析:在增加径向密封胶圈安装槽(2)的宽度并加装保护圈(4)后,径向密封胶圈(3)不与配合间隙接触,避免了发生间隙咬伤;步骤(四)机械加工和钳修:根据步骤(二)确定的改进结构设计,在车床上对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进行机械加工,并进行试验验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滤污染指示器径向密封胶圈间隙咬伤故障改进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供压时,径向密封胶圈(3)在高压下挤入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与油滤壳体之间的配合间隙中,径向密封胶圈(3)挤入间隙的部分发生应力集中,容易产生疲劳裂纹,同时,高压环境会使得壳体发生弹性变形,并产生一定位移;泄压时,油滤污染指示器壳体(1)的弹性变形消失并迅速复位,径向密封胶圈(3)挤入配合间隙的部分被咬紧,在径向密封胶圈(3)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撕裂并呈碎屑状挤出,重复供压和泄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从德胜,胡俊聪,马金波,祖挥程,林怡然,张孟冉,
申请(专利权)人:国营芜湖机械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