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49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包括通过出油钢管和进油钢管连接的上油压部组件和下油压部组件、位于两个油压部组件之间的气缸,气缸活塞安装有增压杆,增压杆的两端分别伸入上油压部组件和下油压部组件中。活塞上下运动,增压杆的一端进入相应的油压部本体中,将该油压部本体中的油液排出,而增压杆的另一端从另一油压部本体中抽离,该油压部本体内形成局部真空,从入油孔处吸入油液。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在一个工作行程中连续吸油、排油,因而泵的流量较大,压力冲击较小,既满足了夹模器的快速夹模,又避免了压力冲击对液压元件,尤其是液压密封件的破坏。其是液压密封件的破坏。其是液压密封件的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快速换模
,具体为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

技术介绍

[0002]快速换模系统主要应用于冲床、注塑机、压铸机及各种自动化设备所用模具的快速更换。快速换模系统所用液压系统是通过气液增压泵提供压力油,夹模器以压力油作为动力源,夹持模具边沿,达到夹模的目的。气液增压泵是利用低压气体作为能源使液体增压的装置,具有调压范围广、能量消耗低和自动保压等特点,在很多行业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0003]在快速换模系统领域,大吨位的设备配置的夹模器的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夹模过程所需要的高压油量也相应增多,为了缩短夹模时间,就需要气液增压泵有较大的流量。目前常用的气液增压泵多为弹簧复位单作用泵,在压油行程出油,在吸油行程不出油,因而泵流量较小,压力冲击较大。另外,单作用气液增压泵还存在工作时排气噪音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包括气缸、上油压部组件和下油压部组件,上油压部组件和下油压部组件通过出油钢管和进油钢管连接,气缸位于上油压部组件和下油压部组件之间,气缸内的活塞安装有增压杆,增压杆的上端突出气缸而伸入上油压部组件的上油压部本体中,增压杆的下端突出气缸而伸入下油压部组件的下油压部本体中。
[0006]当活塞向下运动时,增压杆的下端进入下油压部本体中,将原先在下油压部本体中的油液通过出油单向阀排出,而增压杆的上端原本深入在上油压部本体中,随着活塞向下运动,增压杆的上端逐渐从上油压部本体中抽离,上油压部本体内形成局部真空,使上油压部本体从入油孔处吸入油液。
[0007]反之,当活塞向上运动时,增压杆的上端进入上油压部本体中,将吸入上油压部本体中的油液通过出油单向阀排出,增压杆的下端从下油压部本体中抽离,下油压部本体内形成局部真空,使下油压部本体从入油孔吸入油液。由于进油单向阀的阻断作用,在下油压部本体吸油时,进油钢管和上油压部组件中的油不会倒流回入油口,保证了上油压部本体吸油的连贯性,从而增大了泵出油的流量。
[0008]活塞将气缸分成气缸上腔和气缸下腔,气缸上腔连接有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气缸下腔连接有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和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上设有换向阀组件,换向阀组件的换向阀芯位置,能够控制进气口与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或者,与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
[0009]换向阀组件设有排气口,进气口与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时,排气口与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进气口与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时,排气口与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排气口连接有消声器。
[0010]气缸顶部设有气缸顶盖,气缸底部设有气缸底盖,气缸顶盖和气缸底盖均设有换气组件,任一换气组件包括伸入气缸内腔的触动杆,任一触动杆被活塞触动,能够控制换向阀芯在换向阀组件中不同位置之间切换。
[0011]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在一个工作行程中连续吸油、排油,因而泵的流量较大,压力冲击较小,既满足了夹模器的快速夹模,又避免了压力冲击对液压元件,尤其是液压密封件的破坏。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第一,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在一个工作行程中连续吸油、排油,因而泵的流量较大,压力冲击较小,既满足了夹模器的快速夹模,又避免了压力冲击对液压元件,尤其是液压密封件的破坏。
[0014]第二,换向阀组件采用全新的结构和原理,保证了气流通路的顺畅,降低了双作用气液增压泵的排气噪音。
[0015]第三,零部件少,结构简单,易于组装和维修,同时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7]图1为双作用气液增压泵主视图;
[0018]图2为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左视图;
[0019]图3为双作用气液增压泵立体图;
[0020]图4为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剖视图;
[0021]图5为气缸顶盖组件侧视图;
[0022]图6为气缸顶盖组件剖视图;
[0023]图7为气缸底盖组件主视图;
[0024]图8为气缸底盖组件剖视图;
[0025]图9为换向阀组件主视图;
[0026]图10为换向阀组件剖视图;
[0027]图11.1为活塞及增压杆下行的示意图;
[0028]图11.2为活塞及增压杆下行至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0029]图11.3为活塞及增压杆上行的示意图;
[0030]图11.4为活塞及增压杆上行至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0031]图中符号说明:
[0032]10、气缸;101、气缸上腔;102、气缸下腔;11、缸体;12、气缸顶盖;121、顶盖换气组件;1211、顶盖换气组件的触动杆;1212、顶盖换气组件的锁紧螺钉;1213、顶盖换气组件的复位弹簧;1214、顶盖换气组件的衬垫;13、气缸底盖;131、底盖换气组件;1311、底盖换气组件的触动杆;1312、底盖换气组件的锁紧螺钉;1313、底盖换气组件的复位弹簧;1314、底盖换气组件的衬垫;14、活塞;15、增压杆;
[0033]20、换向阀组件;21、换向阀体;22、换向阀套;23、换向阀芯;24、阀盖;25、消声器;
[0034]30、上油压部组件;31、上油压部本体;311、出油单向阀;32、上入油块;321、进油单向阀;33、上出油块;
[0035]40、下油压部组件;401、入油口;402、出油口;41、下油压部本体;411、出油单向阀;42、下入油块;421、进油单向阀;422、进油单向阀;43、下出油块;
[0036]51、小通气钢管;52、大通气钢管;
[0037]61、出油钢管;62、进油钢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8]结合图1至图4,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主要包括气缸10、换向阀组件20、上油压部组件30和下油压部组件40等。
[0039]如图4,气缸包括缸体11、设置在气缸顶部的气缸顶盖12、设置在气缸底部的气缸底盖13、嵌套设置在气缸中的活塞14和增压杆15,气缸顶盖12和气缸底盖13通过四个内六角螺钉法兰连接。
[0040]在气缸顶盖12上设置有顶盖通气孔A,该顶盖通气孔A分别与换向阀组件20和气缸上腔连通;在气缸顶盖上设置有顶盖通气孔B,该顶盖通气孔B连同大通气钢管52分别与换向阀组件20和气缸底盖通气孔E连通;在气缸顶盖上设置有顶盖通气孔C,该顶盖通气孔C分别与换向阀组件20和顶盖换气组件121上腔连通;在气缸顶盖上设置有顶盖通气孔D,该顶盖通气孔D连同小通气钢管51分别与顶盖换气组件121下腔和底盖换气组件131上腔连通。
[0041]在气缸底盖13上设置有底盖通气孔E,该底盖通气孔E连同大通气钢管52分别与顶盖通气孔B和气缸下腔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包括气缸(10)、上油压部组件(30)和下油压部组件(40),上油压部组件和下油压部组件通过出油钢管(61)和进油钢管(62)连接,其特征在于:气缸位于上油压部组件和下油压部组件之间,气缸内的活塞(14)安装有增压杆(15),增压杆的上端突出气缸而伸入上油压部组件的上油压部本体中,增压杆的下端突出气缸而伸入下油压部组件的下油压部本体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活塞(14)将气缸(10)分成气缸上腔和气缸下腔,气缸上腔连接有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气缸下腔连接有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和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上设有换向阀组件(20),换向阀组件的换向阀芯(23)位置,能够控制进气口与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或者,与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换向阀组件(20)设有排气口,进气口与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时,排气口与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进气口与气缸下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时,排气口与气缸上腔驱动气流通路连通;排气口连接有消声器(25)。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液增压泵,其特征在于:换向阀组件包括换向阀体(21)、换向阀套(22)、换向阀芯(23)、阀盖(24);换向阀体(21)上设置有进气孔、通气孔(A')、通气孔(B')、通气孔(C')、通气孔(D')、通气孔(H)、通气孔(K);通气孔(A')与换向阀套(22)通气孔(M)连通,通气孔(B')与换向阀套(22)通气孔(L)连通,通气孔(D')与阀盖(24)通气孔(R)连通,通气孔(H)与换向阀套(22)通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文龙余月芬卜志强邵亚强贾红爽
申请(专利权)人:富伟机械科技淮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