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725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后部和车辆,所述车身后部,包括: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的两端与车身后纵梁相连;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为型材挤压成型,所述后横梁的端部与所述车身后纵梁相对固定,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上方且与所述后防撞梁间隔开,沿车身前后方向,所述后防撞梁位于所述后横梁的后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通过设置后防撞梁和后横梁与车身后纵梁连接,可提升车身后部的结构强度,且在车身尾部碰撞后可形成两条传力路径,提升了车身尾碰性能,利于车身X向的传力性能,进而可保护后行李箱和氢罐安装点不变形。箱和氢罐安装点不变形。箱和氢罐安装点不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和具有该车身后部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尾部由后防撞梁起到在尾碰时,可保护汽车行李箱空间的作用,对于汽车尾部碰撞力较大时,后防撞梁变形后,碰撞力继续向车内传送,影响行李箱空间,及后氢罐安装位置稳定性能,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身后部,可提升车身尾碰性能,利于车身X向的传力性能,进而可保护后行李箱和氢罐安装点不变形。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包括: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的两端与车身后纵梁相连;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为型材挤压成型,所述后横梁的端部与所述车身后纵梁相对固定,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上方且与所述后防撞梁间隔开,沿车身前后方向,所述后防撞梁位于所述后横梁的后方。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通过设置后防撞梁和后横梁与车身后纵梁连接,可提升车身后部的结构强度,且在车身尾部碰撞后可形成两条传力路径,提升了车身尾碰性能,利于车身X向的传力性能,进而可保护后行李箱和氢罐安装点不变形。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所述车身后纵梁和轮罩上边梁之间,所述轮罩上边梁沿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车身后纵梁上方且与所述车身后纵梁间隔开设置,所述后横梁的两端与所述支架相连。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所述支架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架对称分布于所述后横梁的两端。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所述后横梁和/或所述后防撞梁构造为拱形结构,且中部朝后弯曲凸出。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所述后横梁朝后弯曲的弧度大于所述后防撞梁朝后弯曲的弧度。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所述后横梁沿前后方向的厚度大于所述后防撞梁沿前后方向的厚度。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还包括氢罐安装骨架,所述氢罐安装骨架用于安装氢罐,所述氢罐安装骨架位于两个车身后总纵梁之间,且所述氢罐安装骨架位于所述后横梁的前方。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所述氢罐安装骨架包括前骨架横梁和后骨架
横梁,所述前骨架横梁和所述后骨架横梁的端部与所述车身后纵梁相连,所述前骨架横梁和所述后骨架横梁之间设有两个骨架纵梁,两个所述骨架纵梁沿横向平行间隔开,且所述骨架纵梁与所述后骨架横梁和/或所述前骨架横梁的连接处设有氢罐安装点。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身后部,所述后横梁内形成有中空的结构腔,且所述结构腔内设有结构筋,所述结构筋将所述结构腔分隔为多个间隔开的子腔。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车身后部。
[0016]所述车辆和上述的车身后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7]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的俯视图;
[0021]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的主视图;
[0022]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车身后部100,
[0025]后横梁1,门锁安装缺口11,结构腔12,子腔121,结构筋13,横向筋131,竖向筋132,
[0026]后防撞梁2,支架3,车身后纵梁4,轮罩上边梁5,氢罐安装骨架6,前骨架横梁61,后骨架横梁62,骨架纵梁63。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8]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0029]下面参考图1

图4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100,可提升车身尾碰性能,利于车身X向的传力性能,进而可保护后行李箱和氢罐安装点不变形。
[003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100,包括:后防撞梁2和后横梁1。
[0031]后防撞梁2的两端与车身后纵梁4相连,可实现后防撞梁2与车身后纵梁4的连接,其中,车身后纵梁4为两个,两个车身后纵梁4分别位于车身的左右两侧,后防撞梁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个车身后纵梁4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为焊接,提高了后防撞梁2与车身后纵梁4的连接强度。
[0032]后横梁1为型材挤压成型,型材挤压件的强度高、重量轻,且耐腐蚀、耐用,可保证后横梁1的自身强度,且可使后横梁1的结构更加轻量化,且型材挤压件可保证传力通道的
有效性,能提升整车侧碰的安全性能。
[0033]具体的,后横梁1的端部与车身后纵梁4相对固定,即可将后横梁1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两个车身后纵梁4间接连接在一起,可使后横梁1得到固定,且后横梁1相对于车身后纵梁4固定连接,提高了后横梁1的连接强度。其中,后横梁1位于后防撞梁2上方且与后防撞梁2间隔开,沿车身前后方向,后防撞梁2位于后横梁1的后方,如图1所示,后防撞梁2位于车身后侧,且位于后横梁1的后方,后横梁1位于后防撞梁2的上方,且与后防撞梁2间隔开分布,且后行李箱和后防撞梁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车身后纵梁4连接固定,可实现车身后部100内部结构的连接,三者之间构成框架连接,可提高车身后部100的结构强度,且稳定性高,在车辆尾部受到严重碰撞后,后防撞梁2可将受力传递给车身后纵梁4和后横梁1,可分散受到的冲击力,其中,氢罐安装于行李箱的下方,可保护后行李箱的安全以及氢罐安装点的安全,通过增加后横梁1这条传力路径,可提高车辆尾碰时受力沿Y向传递的效果,进而提升车身尾碰性能。
[0034]由此,通过设置后防撞梁2和后横梁1双重传力途径,可使车身尾部受到严重的碰撞后,冲击力能有效经过后防撞梁2和后横梁1传递,避免传力不及时造成后防撞梁2断裂,以及后行李箱结构和氢罐安装点破坏,且利于车身X向的传力性能,进而可保护后行李箱不会变形,以及氢罐安装点不会变形,使得车辆安全性更高。
[003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部100,通过设置后防撞梁2和后横梁1与车身后纵梁4连接,可提升车身后部的结构强度,且在车身尾部碰撞后可形成两条传力路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的两端与车身后纵梁相连;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为型材挤压成型,所述后横梁的端部与所述车身后纵梁相对固定,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后防撞梁上方且与所述后防撞梁间隔开,沿车身前后方向,所述后防撞梁位于所述后横梁的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所述车身后纵梁和轮罩上边梁之间,所述轮罩上边梁沿所述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车身后纵梁上方且与所述车身后纵梁间隔开设置,所述后横梁的两端与所述支架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架对称分布于所述后横梁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和/或所述后防撞梁构造为拱形结构,且中部朝后弯曲凸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朝后弯曲的弧度大于所述后防撞梁朝后弯曲的弧度。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勇峰乔显波王豹军梅占强卢宇明桑宇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