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957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系统,包括智慧医疗床本体、智慧轮椅本体和PLC控制器,所述智慧医疗床本体顶部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移动床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智慧医疗床本体、智慧轮椅本体、PLC控制器、移动床板、连接框、固定框、调节框、调节板、标签块和活动块,两个调节板可以配合活动块、双轴电机和第一螺纹杆在调节框内腔朝反方向位移,此时需要患者的臀部的重心轻微抬起,直至调节板完成位移后,患者的臀部便于与移动床板的顶部接触,解决了现有的轮椅以及医疗床仍因为不便于进行相互识别和对接,导致装置的多种功能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在轮椅和医疗床上的使用场景进行切换的问题。场景进行切换的问题。场景进行切换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为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系统,两个调节板可以配合活动块、双轴电机和第一螺纹杆在调节框内腔朝反方向位移,患者在搀扶把手的过程中跟随移动床板的复位便可以位移至智慧医疗床本体上,以此完成患者从智慧轮椅本体位移至智慧医疗床本体上的操作,达到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在智慧轮椅本体和智慧医疗床本体上切换使用的功能。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多功能的轮椅以及医疗床开始被逐步使用,包括轮椅可以方便经过手术或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移动,而医疗床也可以根据患者的使用需求进行多种调节功能,以方便不变行动的患者可以在医疗床上进行较为舒适的休息,两种商品的使用都各自为使用者带来了便捷;
[0003]传统患者在乘坐轮椅的过程中,若需要移步到医疗床上,通常需要旁人或医护人员的协助,才能从轮椅上位移至医疗床上,这让行动不便的患者不能方便的在轮椅和医疗床上进行位移,导致患者需要在轮椅和医疗床上的两者之间进行选择,随着相关设备的更新,轮椅除了通电可智能行驶以外,医疗床也具备了多种调节方式,以此为使用者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提高了患者的使用体验,但是现有的轮椅以及医疗床仍因为不便于进行相互识别和对接,导致装置的多种功能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在轮椅和医疗床上的使用场景进行切换,进而导致患者仍然需要医护人员或旁人的帮助,不能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在需要时躺在医疗床上或乘坐轮椅移动散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系统,具备便于对接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轮椅以及医疗床仍因为不便于进行相互识别和对接,导致装置的多种功能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在轮椅和医疗床上的使用场景进行切换,进而导致患者仍然需要医护人员或旁人的帮助,不能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在需要时躺在医疗床上或乘坐轮椅移动散心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装置,包括智慧医疗床本体、智慧轮椅本体和PLC控制器,所述智慧医疗床本体顶部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移动床板,所述智慧轮椅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框,所述调节框内腔的前端和后端均活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连接框两侧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标签块,所述调节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远离调节板的一端均延伸至调节框的内腔,且与调节框的内腔活动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调节框内腔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个输出轴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贯穿一侧所述活动块的内腔,且
与活动块的内腔螺纹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框内腔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贯穿连接框和固定框并与调节框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移动床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金属板,所述金属板的下端贯穿至智慧医疗床本体的内腔,且固定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内腔的前端和后端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与智慧医疗床本体的内壁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智慧医疗床本体内腔底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与支撑板,且支撑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和连接杆均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两个所述皮带轮均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另一端与皮带轮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还包括红外线灯、测距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报警器和位移传感器,所述红外线灯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的伺服电机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测距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位移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报警器的输入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红外线灯和测距传感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红外线灯与智慧医疗床本体的一侧且位于移动床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测距传感器与智慧医疗床本体的一侧且位于红外线灯的下方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智慧医疗床本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把手,且把手的顶部与位置传感器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床板的一侧与位移传感器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智慧医疗床本体、智慧轮椅本体、PLC控制器、移动床板、连接框、固定框、调节框、调节板、标签块和活动块,调节框配合电动推杆可以在固定框内腔进行高度调节作业,以此为移动床板的位移提供空间,可以让移动床板插入固定框,调节框在升高后,调节板便可以进行位移,在移动床板配合位移传感器完成位移后,两个调节板可以配合活动块、双轴电机和第一螺纹杆在调节框内腔朝反方向位移,此时需要患者的臀部的重心轻微抬起,直至调节板完成位移后,患者的臀部便于与移动床板的顶部接触,患者在搀扶把手的过程中跟随移动床板的复位便可以位移至智慧医疗床本体上,以此完成患者从智慧轮椅本体位移至智慧医疗床本体上的操作,且过程中仅仅需要患者轻微抬起臀部即可,达到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在智慧轮椅本体和智慧医疗床本体上切换使用的功能,进一步帮助了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使用智慧轮椅本体或智慧医疗床本体,且减少了患者对医护人员或旁人的依赖,解决了现有的轮椅以及医疗床仍因为不便于进行相互识别和对接,导致装置的多种功能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在轮椅和医疗床上的使用场景进行切换,进而导致患者仍然需要医护人员或旁人的帮助,不能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在需要时躺在医疗床上或乘坐轮椅移动散心的问题。
[0014]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红外线灯、测距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报警器和位移传感器,红外线灯需要配合标签块进行使用,控制智慧轮椅本体进行移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红外线灯照射的光线是否位于活动块的范围内,以此对移动床板和智慧轮椅本体之间进行对位,同时位置传感器对智慧轮椅本体是否接近智慧医疗床本体进行监测,在监测到智慧轮椅本体后会配合PLC控制器启动测距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以及伺服电机,测距传感器对智慧轮椅
本体和智慧医疗床本体之间的距离进行监测,且通过比对两个测距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数值,判断智慧轮椅本体是否相对智慧医疗床本体存在角度偏位,位移传感器则可以对移动床板距离固定框内腔的距离进行监测,直至移动床板位移至固定框内腔并与固定框内壁接触,若位置传感器、测距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监测数值均超过PLC控制器的预设值,则会触发报警器对使用者进行提醒,以此完善设备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动推杆的分离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活动块的分离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螺纹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装置,包括智慧医疗床本体(1)、智慧轮椅本体(2)和PLC控制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智慧医疗床本体(1)顶部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移动床板(4),所述智慧轮椅本体(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5),所述连接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框(6),所述固定框(6)的内腔活动连接有调节框(7),所述调节框(7)内腔的前端和后端均活动连接有调节板(8),所述连接框(5)两侧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连接有标签块(9),所述调节板(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块(10),所述活动块(10)远离调节板(8)的一端均延伸至调节框(7)的内腔,且与调节框(7)的内腔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框(7)内腔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11),所述双轴电机(11)的两个输出轴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12),所述第一螺纹杆(12)的一端贯穿一侧所述活动块(10)的内腔,且与活动块(10)的内腔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5)内腔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13),所述电动推杆(13)的输出端贯穿连接框(5)和固定框(6)并与调节框(7)的底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慧轮椅与智慧医疗床的自动识别分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床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金属板(14),所述金属板(14)的下端贯穿至智慧医疗床本体(1)的内腔,且固定连接有活动板(15),所述活动板(15)内腔的前端和后端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6),所述第二螺纹杆(16)的一端与智慧医疗床本体(1)的内壁通过轴承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健赵仲欣叶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欣华恒精密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