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一种载体驱动模块及音圈马达组件,包括载体驱动模块及底座,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驱动单元,驱动单元的上方设有下弹片,下弹片与底座连接;下弹片的上方依次设有载体、上弹片,上弹片、下弹片分别与载体连接,上弹片连接在壳体上;壳体与底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使用磁铁、线圈作为载体驱动源时,依然会占用音圈马达内大量空间的难题;同时,解决与整其他部分造成磁干扰的问题以及多摄和与手机内喇叭磁干扰的问题。和与手机内喇叭磁干扰的问题。和与手机内喇叭磁干扰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载体驱动模块及音圈马达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音圈马达的零件
,具体涉及一种载体驱动模块及音圈马达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音圈马达,即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并能实现直线型及有限摆角的运动;音圈马达主要应用于小行程、高速、高加速运动,适合用于狭小的空间,我们平时能够见到的手机摄像头,它的自动对焦功能就是完全利用音圈马达来实现的。
[000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传统音圈马达通常包含有载体、磁铁以及线圈等部件,在安装音圈马达时,将磁铁设置在线圈的周侧,线圈通电后,磁铁与通电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的磁力会带动线圈发生移动;而线圈连接在载体上,线圈的移动相应能够带动载体的移动;如图1,示出的是传统音圈马达中的磁铁、线圈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线圈连接在载体上,单个磁铁设置于线圈的周侧、壳体的边角上;其中,磁铁、线圈相当于推动载体进行移动的驱动组件。
[0004]但是,上述公开的传统音圈马达存在的问题在于:磁铁、线圈在作为载体的驱动源安装于音圈马达后,依然会占用音圈马达的大量内部空间,从而导致音圈马达的整体形态依然很大;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将磁铁多次分割后,由于磁铁体积的逐渐减小,分割磁铁的难度会增加,导致切割后的磁铁体积依然会很大;第二,要实现对载体的推动,不仅需要磁铁,还需要附加线圈才能使用,线圈也会占用音圈马达的内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体驱动模块及音圈马达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使用磁铁、线圈作为载体驱动源时,依然会占用音圈马达内大量空间的难题。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体驱动模块,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其中,驱动单元包括载梁,载梁的一侧臂端上形成有悬梁,悬梁的一侧设有记忆合金牵拉体;记忆合金牵拉体的一端与悬梁连接,记忆合金牵拉体的另一端与载梁连接;记忆合金牵拉体通电或断电发生变形后,记忆合金牵拉体带动悬梁抵压或脱离载体。
[0007]作为对悬梁的进一步限定:悬梁包括弯曲部、拉扯部、接触部,弯曲部连接在载梁上,弯曲部的另一端连接拉扯部,拉扯部上连接有摆舌,记忆合金牵拉体分别与载梁、摆舌连接;拉扯部的另一端连接有至少一个接触部。
[0008]作为对载体驱动模块的第一种优化方案:载梁、摆舌分别通过绝缘座与记忆合金牵拉体连接,记忆合金牵拉体上一体成型设有两导电端子,两导电端子分别与电源引脚、接地引脚连接。
[0009]作为对载体驱动模块的第二种优化方案:拉扯部的宽度大于弯曲部的宽度,摆舌与拉扯部的连接部分窄于摆舌的宽度。
[0010]作为对载体驱动模块的第三种优化方案:驱动单元的数量为4个或2个,驱动单元等间距设置于载体下方。
[0011]作为对载体驱动模块的第四种优化方案:单个驱动单元的电源引脚或接地引脚延伸至另一驱动单元的下方。
[001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音圈马达组件,包括载体驱动模块、底座壳体,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驱动单元,驱动单元的上方设有下弹片,下弹片与底座连接;下弹片的上方依次设有载体、上弹片,上弹片、下弹片分别与载体连接,上弹片连接在壳体上;壳体与底座连接。
[0013]作为对音圈马达组件的第一种优化方案:底座上设有坑槽,坑槽的内部为阶梯状,坑槽的高阶与悬梁的拉扯部相搭接,悬梁的弯曲部置于坑槽的低阶上。
[0014]作为对音圈马达组件的第二种优化方案:载体的上方、下方分别形成第二限位台、第一限位台,上弹片、下弹片的外圈与第二限位台、第一限位台的侧壁形成滑动适配。
[0015]作为对音圈马达组件的第三种优化方案:底座上连接有两定极片,两定极片沿载体移动方向间隔分布,动极片连接在载体上;两定极片设置于动极片的一侧,两定极片上连接有定极片引脚,动极片的一端与下弹片连接,下弹片上连接有动极片引脚。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本申请通过结合单个驱动单元的功能以及多个驱动单元之间的排布方式(载体驱动模块),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更加具备小型、微型化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相较于磁铁在微缩加工方面存在困难的难题,本申请的记忆合金牵拉体由于本身可以设置成丝状的缘故,可以节省音圈马达的内部空间;其次,本申请无需另行增加线圈,进一步减少对音圈马达内部空间的使用;同时,现有技术中通电时,需要将导线与线圈连接,但导线、线圈连接处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而本申请中导电端子与记忆合金牵拉体是一体成型的,有效避免了上述的弊端;同时,解决与整其他部分造成磁干扰的问题以及多摄和与手机内喇叭磁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传统音圈马达中的磁铁、线圈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单个驱动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两导电端子与记忆合金牵拉体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4为驱动单元的局部使用图。
[0021]图5为驱动单元排布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左右两侧驱动单元的引脚排布示意图。
[0023]图7为2个驱动单元排布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音圈马达组件的炸开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载体与下弹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7]图11为上弹片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8]图12为音圈马达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13为动极片、定极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载梁1、悬梁2、弯曲部201、拉扯部202、接触部203、记忆合金牵拉体3、摆舌4、绝缘座5、导电端子6、电源引脚7、接地引脚8、焊接孔9、调节长孔10、月牙角11、叉体12、底座13、坑槽14、凸起15、连接孔16、连接柱17、焊柱18、第一限位台19、下弹片20、上弹片21、固定孔22、第二限位台23、壳体24、动极片25、定极片26、定极片引脚27、动极片引脚28、载体29、线圈30、磁铁31。
实施方式
[0031]为了清楚的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载体驱动模块及音圈马达组件进行详细说明。
[0032]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3]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一个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体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其中,驱动单元包括载梁(1),载梁(1)的一侧臂端上形成有悬梁(2),悬梁(2)的一侧设有记忆合金牵拉体(3);记忆合金牵拉体(3)的一端与悬梁(2)连接,记忆合金牵拉体(3)的另一端与载梁(1)连接;记忆合金牵拉体(3)通电或断电发生变形后,记忆合金牵拉体(3)带动悬梁(2)抵压或脱离载体(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悬梁(2)包括弯曲部(201)、拉扯部(202)、接触部(203),弯曲部(201)连接在载梁(1)上,弯曲部(201)的另一端连接拉扯部(202),拉扯部(202)上连接有摆舌(4),记忆合金牵拉体(3)分别与载梁(1)、摆舌(4)连接;拉扯部(202)的另一端连接有至少一个接触部(2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体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载梁(1)、摆舌(4)分别通过绝缘座(5)与记忆合金牵拉体(3)连接,记忆合金牵拉体(3)上一体成型设有两导电端子(6),两导电端子(6)分别与电源引脚(7)、接地引脚(8)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体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拉扯部(202)的宽度大于弯曲部(201)的宽度,摆舌(4)与拉扯部(202)的连接部分窄于摆舌(4)的宽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驱动单元的数量为4个或2个,驱动单元等间距设置于载体(29)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体驱动模块,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锐林,郭延春,许德光,黄国平,李斌,幸帅超,姜学伟,王玉会,
申请(专利权)人: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