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9210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部件,第一夹持部件具有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具有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沿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持目标工件或释放目标工件;其中,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均为弧形面,第一夹持面朝向靠近第二夹持部件的方向凸出,第二夹持面朝向第二夹持部件的中部方向凹陷,以使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凹凸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夹持机构夹持纵向弧形试样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打滑导致的影响拉伸数据的准确性的问题。确性的问题。确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夹持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拉伸试验夹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夹持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拉伸夹块是拉伸试验机中的一个重要零部件,也是拉伸试验中夹持试样使用最为广泛的夹具种类之一,在拉伸试验中,夹块通常用于配合楔形夹头来夹持棒状拉伸试验或板状拉伸试样。
[0003]对于弧形试样,因为其原始管材的壁厚、外径各不相同,普遍用板状夹持块夹持纵向弧形试样,但由于弧形试样与板状夹块的配合面无法完全贴合,接触面积小导致摩擦力不足,夹持过程中容易发生打滑现象,引发试验曲线波动,影响拉伸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持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夹持机构夹持弧形试样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打滑导致的影响拉伸数据的准确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部件,第一夹持部件具有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部件,第二夹持部件具有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沿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持目标工件或释放目标工件;其中,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均为弧形面,第一夹持面朝向靠近第二夹持部件的方向凸出,第二夹持面朝向第二夹持部件的中部方向凹陷,以使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凹凸配合。
[0006]进一步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为多个,多个第一凹槽间隔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上,第一凹槽沿第一夹持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
[0007]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件还包括与第一夹持面相对的第一安装面,第一夹持面和第一安装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夹持面上的第一凹槽与第一安装面上的第一凹槽沿第一夹持部件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
[0008]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开槽部,第一凹槽开设在第一开槽部上,多个第一开槽部与多个第一凹槽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凹槽的深度为与其对应的第一开槽部的厚度的1/3至4/5;第一凹槽的宽度为0.5mm至3mm。
[0009]进一步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盲孔,设置在第一夹持面上,第一盲孔为多个,多个第一盲孔间隔设置;其中,第一盲孔的孔壁面与第一凹槽槽壁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一盲孔的孔径。
[0010]进一步地,第一盲孔的深度为1mm至10mm,第一盲孔的孔径为3mm至10mm。
[0011]进一步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凹槽,设置在第二夹持部件上并沿第二夹持部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凹槽为多个,多个第二凹槽间隔设置。
[0012]进一步地,第二夹持部件还包括与第二夹持面相对的第二安装面,第二夹持面和第二安装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凹槽;第二夹持面上的第二凹槽与第二安装面上的第二
凹槽沿第二夹持部件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
[0013]进一步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盲孔,设置在第二夹持面上,第二盲孔为多个,多个第二盲孔间隔设置;其中,第二盲孔的孔壁面与第二凹槽的槽壁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盲孔的孔径。
[0014]进一步地,第二夹持部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开槽部,第二凹槽开设在第二开槽部上,多个第二开槽部与多个第二凹槽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凹槽深度为与其对应的第二开槽部的厚度的1/3至4/5;第二凹槽的宽度为0.5mm至3mm;和/或,第二盲孔的深度为1mm至10mm,第二盲孔的孔径为3mm至10mm。
[0015]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第一夹持部件具有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部件具有第二夹持面,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件和第二夹持部件沿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持目标工件或释放目标工件;其中,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均为弧形面,第一夹持面朝向靠近第二夹持部件的方向凸出,第二夹持面朝向第二夹持部件的中部方向凹陷,以使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凹凸配合。本申请中的夹持机构用于夹持弧形的目标工件,对表面为弧形的目标工件进行夹持并做拉伸试验,因此,将第一夹持面设置为凸出的弧形面,将第二夹持面设置为凹陷的弧形面,使第一夹持面与第二夹持面凹凸配合,以与目标工件的表面完全贴合,从而增大与目标工件的接触面积,对目标工件夹持的更加稳定,避免夹持机构与目标工件之间发生打滑现象,保证了拉伸试验的结果精准。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夹持机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夹持机构的第一盲孔或第二盲孔的示意图。
[001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0]1、第一夹持部件;10、第一夹持面;2、第二夹持部件;20、第二夹持面;3、第一凹槽;11、第一安装面;4、第一盲孔;5、第二凹槽;21、第二安装面;6、第二盲孔;7、第一连接块;8、第二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2]请参考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部件1,第一夹持部件1具有第一夹持面10;第二夹持部件2,第二夹持部件2具有第二夹持面20,第一夹持面10与第二夹持面20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件1和第二夹持部件2沿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持目标工件或释放目标工件;其中,第一夹持面10和第二夹持面20均为弧形面,第一夹持面10朝向靠近第二夹持部件2的方向凸出,第二夹持面20朝向第二夹持部件2的中部方向凹陷,以使第一夹持面10与第二夹持面20凹凸配合。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部件1和第二夹持部件2,第一夹持部
件1具有第一夹持面10;第二夹持部件2具有第二夹持面20,第一夹持面10与第二夹持面20相对设置,第一夹持部件1和第二夹持部件2沿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持目标工件或释放目标工件;其中,第一夹持面10和第二夹持面20均为弧形面,第一夹持面10朝向靠近第二夹持部件2的方向凸出,第二夹持面20朝向第二夹持部件2的中部方向凹陷,以使第一夹持面10与第二夹持面20凹凸配合。本申请中的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条状的弧形的目标工件,对表面为弧形的目标工件进行夹持并做拉伸试验,因此,将第一夹持面10设置为凸出的弧形面,将第二夹持面20设置为凹陷的弧形面,使第一夹持面10与第二夹持面20凹凸配合,以与目标工件的表面完全贴合,从而增大与目标工件的接触面积,对目标工件夹持的更加稳定,避免夹持机构与目标工件之间发生打滑现象,保证了拉伸试验的结果精准。
[0024]具体地,为了使第一夹持部件1更加轻量化,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为多个,多个第一凹槽3间隔设置在第一夹持部件1上,第一凹槽3沿第一夹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部件(1),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具有第一夹持面(10);第二夹持部件(2),所述第二夹持部件(2)具有第二夹持面(20),所述第一夹持面(10)与所述第二夹持面(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件(2)沿相对靠近或相对远离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持目标工件或释放目标工件;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面(10)和所述第二夹持面(20)均为弧形面,所述第一夹持面(10)朝向靠近所述第二夹持部件(2)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夹持面(20)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件(2)的中部方向凹陷,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面(10)与所述第二夹持面(20)凹凸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凹槽(3)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凹槽(3)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上,所述第一凹槽(3)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夹持面(10)相对的第一安装面(11),所述第一夹持面(10)和所述第一安装面(11)上分别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夹持面(10)上的第一凹槽(3)与所述第一安装面(11)上的第一凹槽(3)沿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件(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开槽部,所述第一凹槽(3)开设在所述第一开槽部上,多个所述第一开槽部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第一凹槽(3)的深度为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开槽部的厚度的1/3至4/5;所述第一凹槽(3)的宽度为0.5mm至3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一盲孔(4),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景泽卢娟王汉奎孙永辉刘凯柳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