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水性结构体、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及拒水性的恢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98753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02
拒水性结构体,具备:树脂基材;在树脂基材上形成、构成树脂基材的表面部分的树脂与拒水性构件混合的超拒水性混合层。拒水性构件为对平均粒径5nm以上且30nm以下的无机微粒进行拒水化处理的拒水性微粒及氟树脂的一者或两者。超拒水性混合层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表面粗糙度Sa。面粗糙度Sa。面粗糙度S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拒水性结构体、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及拒水性的恢复方法


[0001]本公开涉及具有拒水性的拒水性结构体、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及拒水性的恢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居住环境、生产工厂或农业现场等,就浸水或水介入的污垢而言不仅是外观上的劣化,还成为因微生物的繁殖而导致的卫生性降低的问题。作为抑制水的影响的方法,进行对物品表面赋予超拒水性。超拒水性在具有微小的凹凸的拒水性物质的表面出现。就超拒水性而言,由于容易由于摩擦或污染而丧失,因此需要具有持续的效果的拒水性结构体。
[0003]以往,有具有光催化功能的拒水性结构体(参照专利文献1)。就专利文献1的拒水性结构体而言,通过规定的光照射而发挥光催化功能。通过光催化功能,将附着于结构体的表面的污染物质分解除去。就专利文献1的拒水性结构体而言,通过光催化功能将结构体的表面的污染物质分解除去,由此始终使新鲜的表面即具有高度拒水性的表面出现,维持高拒水性。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1626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对于专利文献1的拒水性结构体而言,光催化功能引起的污染物质的分解速度非常小,因此关于拒水性的维持,有不一定能如愿以偿的危险。
[0009]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涉及可长期维持超拒水性的拒水性结构体、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及拒水性的恢复方法。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公开涉及的拒水性结构体具备:树脂基材;和在树脂基材上形成、构成树脂基材的表面部分的树脂与拒水性构件混合而成的超拒水性混合层,拒水性构件为对平均粒径5nm以上且30nm以下的无机微粒进行拒水化处理而成的拒水性微粒及氟树脂的一者或两者,超拒水性混合层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表面粗糙度Sa。
[0012]本公开涉及的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具有:使拒水性构件附着于树脂基材的表面的附着工序;和将拒水性构件附着的树脂基材的表面研磨至表面粗糙度Sa成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研磨工序,拒水性构件为平均粒径5nm以上且30nm以下的拒水性微粒和氟树脂的一者或两者。
[0013]本公开涉及的拒水性的恢复方法为使拒水性结构体的拒水性恢复的方法,其中,拒水性结构体具备:树脂基材;和在树脂基材上形成、构成树脂基材的表面部分的树脂与拒
水性构件混合而成的超拒水性混合层,拒水性构件为对平均粒径5nm以上且30nm以下的无机微粒进行了拒水化处理的拒水性微粒和氟树脂的一者或两者,通过对拒水性结构体的表面进行研磨加工,使超拒水性混合层的表面粗糙度Sa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0014]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5]本公开中,拒水性结构体的超拒水性混合层是将构成树脂基材的表面部分的树脂与拒水性构件混合的层,其表面粗糙度Sa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在表面具有凹凸,因此能够长期维持超拒水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说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概念的示意图。
[0017]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拒水性结构体的示意图。
[0018]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拒水性结构体的示意图。
[0019]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超拒水性的恢复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各图中,在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酌情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0021]实施方式1.
[0022]图1为说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概念的示意图。
[0023]拒水性结构体10具有超拒水性。这里的“超拒水性”表示水的接触角超过130度的高拒水性、或者、附着的水滴以10
°
以下的倾斜滚落的低滚落角。由于低滚落角,水难以附着,能够实现容易维持清洁性的表面。
[0024](附着工序)
[0025]图1的上段表示使作为拒水性构件的拒水性微粒1附着于树脂基材2的状态。树脂基材2具有拒水性,但不具有超拒水性。如果在树脂基材2的表面使拒水性微粒1作为凝聚体附着,则得到超拒水性。在凝聚体中含有粘结剂树脂等。通过在凝聚体中含有粘结剂树脂等,凝聚体具有充分的强度,即使摩擦,也维持超拒水性,得到实用性。相反,在凝聚体中不含粘结剂树脂等的情况下,凝聚体不具有充分的强度,仅凭轻轻的摩擦,就失去超拒水性,不存在作为超拒水表面的实用性。
[0026](研磨工序)
[0027]图1的下段表示在拒水性微粒1的存在下、换言之拒水性微粒1附着于树脂基材2的表面的状态下使用研磨布等研磨树脂基材2而由此使树脂基材2的表面粗面化的状态。在树脂基材2的表面,通过研磨布等的磨粒来形成凹凸。在该研磨工序中,无数的磨粒被压入树脂基材2的表面而移动,由此将树脂基材2的表面部分的一部分切削而脱离,将其反复进行,树脂基材2的表面部分发生塑性变形。树脂基材2的表面部分在拒水性微粒1存在于表面部分的状态下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在树脂基材2的表面部分形成拒水性微粒1与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混合的超拒水性混合层3。即,形成树脂基材2的表面部分成为超拒水性混合层3的拒水性结构体10。拒水性微粒1与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混合的现象能够理解为只在树脂基材的表面部分进行混炼或捏和的处理。
[0028]这样,超拒水性混合层3为拒水性微粒1与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混合的状态。就超拒水性混合层3的内部构成而言,根据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的种类或研磨的程度而变化。并不能够明确地判别在表面具有超拒水性混合层3的拒水性结构体10的内部构成,将通过研磨而形成有复杂的表面凹凸的树脂基材2的表面视为拒水性微粒1与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的混合物覆盖的构成。
[0029]拒水性微粒1与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的混合物具有纳米级的凹凸,树脂基材2在表面具有从数百nm至超过10μm的凹凸。超拒水性混合层3的厚度与本实施方式1中规定的表面粗糙度Sa对应。对于本实施方式1中规定的表面粗糙度Sa重新说明,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超拒水性混合层3成为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粗凹凸、同时该粗凹凸的表面具有纳米级的凹凸的构造。
[0030]即使在不存在拒水性微粒1地研磨树脂基材2的表面的情况下,只要树脂基材2自身的拒水性足够高,也能够显现出水的接触角超过140度的超拒水性。但是,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超拒水层不是超拒水性混合层3,是只包含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的凹凸面。因此,该超拒水层的凹凸面由于摩擦等刺激,容易地平坦化,在短期就使超拒水性受损。
[0031]另一方面,就本实施方式1的超拒水性混合层3而言,由于包含拒水性微粒1与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的混合物,因此即使由于摩擦等而变形,也难以发生构成树脂基材2的树脂自身的表面的露出和平坦面的形成,长期维持超拒水性。即,超拒水性混合层3的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拒水性结构体,具备:树脂基材;和在所述树脂基材上形成、构成所述树脂基材的表面部分的树脂与拒水性构件混合的超拒水性混合层,所述拒水性构件为对平均粒径5nm以上且30nm以下的无机微粒进行拒水化处理而成的拒水性微粒及氟树脂的一者或两者,所述超拒水性混合层具有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表面粗糙度Sa。2.一种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使拒水性构件附着于树脂基材的表面的附着工序;和将所述拒水性构件附着的所述树脂基材的表面研磨至表面粗糙度Sa成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的研磨工序,所述拒水性构件为平均粒径5nm以上且30nm以下的拒水性微粒及氟树脂的一者或两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拒水性构件为所述拒水性微粒及所述氟树脂的两者,所述氟树脂相对于所述拒水性微粒的比率以重量比计为30%以上且300%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拒水性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附着工序中,将所述拒水性构件的粉体涂布于所述树脂基材的表面而使其附着。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田育弘小山夏实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