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扰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8057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扰流装置,能够使流经车辆的气流稳定,由此提升空气力学性能。车辆用扰流装置包括:多个表皮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依序彼此重叠;以及多个可动部,分别支撑所述多个表皮部,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可动,其中,所述多个表皮部经由所述多个可动部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来改变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整体长度,并且,所述多个表皮部在所述多个可动部的可动范围中维持重叠。在所述多个可动部的可动范围中维持重叠。在所述多个可动部的可动范围中维持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扰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扰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可在车辆的后端设置扰流装置,来提升车辆的空气力学性能。常见的扰流装置可为具有特定形状的固定式扰流板(spoiler),而目前亦存在将扰流装置设置成固定部与可动部的组合,因而扰流板可经由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而改变位置,由此调整空气力学性能。然而,这样的扰流装置在固定部与可动部上方覆盖一片无法伸展的表皮部,因而单一表皮部难以伴随可动部的移动而改变整体长度或整体弯曲度,整体的扰流装置对于空气力学性能的提升有限。
[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技术公开第H02

0496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扰流装置,能够使流经车辆的气流稳定,由此提升空气力学性能。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扰流装置,包括:多个表皮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依序彼此重叠;以及多个可动部,分别支撑所述多个表皮部,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可动,其中,所述多个表皮部经由所述多个可动部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来改变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整体长度,并且,所述多个表皮部在所述多个可动部的可动范围中维持重叠。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可动部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弹性体连结,且所述多个可动部经由数量比所述多个可动部少的驱动部进行驱动。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表皮部各自具有本体部、以及从所述本体部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与后方延伸的多个连结部,所述多个表皮部各自经由将所述多个连结部穿入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表皮部所具有的本体部的下侧,由此与所述相邻的表皮部连结。
[0010]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扰流装置中,多个表皮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依序彼此重叠,其中多个表皮部经由多个可动部的至少一个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来改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整体长度,并且多个表皮部在多个可动部的可动范围中维持重叠。如此,多个表皮部能够伴随可动部的移动而在维持重叠的状态下改变整体长度或整体弯曲度。据此,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扰流装置能够使流经车辆的气流稳定,由此提升空气力学性能。
[0011]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扰流装置应用在车辆上的示意图;
[0013]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从上方观看的外观示意图;
[0014]图3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0016]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扰流装置从上方观看的外观示意图;
[0017]图6是图5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是图5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中所用的其中一个表皮部的俯视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50:车辆;
[0021]52:车顶;
[0022]54:尾门;
[0023]54a:后端玻璃;
[0024]100、100A:车辆用扰流装置;
[0025]110、110A:表皮部;
[0026]112:本体部;
[0027]114:连结部;
[0028]116:凹部;
[0029]120:可动部;
[0030]122:板架;
[0031]124:杆件;
[0032]130:驱动部;
[0033]140:弹性体;
[0034]150:遮蔽件;
[0035]D:车辆下方向;
[0036]Fr:车辆前方向;
[0037]L:车辆左方向;
[0038]R:车辆右方向;
[0039]Rr:车辆后方向;
[0040]U:车辆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41]现将详细地参考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扰流装置应用在车辆上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从上方观看的外观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的动作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扰流装置从上方观看的外观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出的车辆用扰流装置中所用的其中一个表皮部的俯视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4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扰流装置100的应用、以及具体结构等,还搭配图5至图7说
明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扰流装置100A的具体结构等,但车辆用扰流装置100、100A仅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示例,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制。
[0042]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用扰流装置100适于作为外装部件而设置在车辆50(示出于图1)的后端,来使流经车辆50的气流稳定,由此提升空气力学性能。其中,车辆用扰流装置100例如是构成为横跨车辆50的左右两侧(例如,图1中的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的狭长结构,且设置在车辆50的车顶52的后方且在车辆50的尾门54的上方,即设置在车顶52与尾门54的交界部分。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车辆用扰流装置100可设置在车辆50的尾门54所用的后端玻璃54a的下方,亦可依据需求设置在车辆50的其他部位,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车辆用扰流装置100在车辆50上的应用,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43]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车辆用扰流装置100包括多个表皮部110以及多个可动部120。多个表皮部110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例如,图1至图3中的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排列设置,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依序彼此重叠。所述依序彼此重叠是指每个表皮部110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另一表皮部110重叠,而非所有表皮部110都重叠在一起,但不以此为限制。并且,多个可动部120分别支撑多个表皮部110,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动。例如,多个可动部120与驱动部130连接,由此经由驱动部130的驱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动(详如后续说明)。
[0044]更进一步地说,如图2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表皮部110各自构成为横跨车辆50的左右两侧(例如,图1至图3中的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的板状结构。在车辆前后方向(例如,图1至图3中的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上由前往后来看,第一个表皮部110的前端设置在车辆50的外部(例如前述般设置在车顶52的后方),且第一个表皮部110的后端与第二个表皮部110的前端重叠,例如是第二个表皮部110的前端穿入第一个表皮部110的下侧。以此类推,第二个表皮部110的后端与第三个表皮部110的前端重叠,例如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扰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表皮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依序彼此重叠;以及多个可动部,分别支撑所述多个表皮部,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可动,其中,所述多个表皮部经由所述多个可动部的至少一个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来改变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整体长度,并且,所述多个表皮部在所述多个可动部的可动范围中维持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扰流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井尚孝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