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7796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监测数据;对温度试井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构建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模型,基于温度试井模型获得多个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对比分析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与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将与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最匹配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所对应的传热距离,确定为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动用深度。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降低断溶体油藏动用深度计算的不确定性,提高动用深度计算的准确性。提高动用深度计算的准确性。提高动用深度计算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开发
,特别是涉及一种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技术介绍

[0002]断溶体油藏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碳酸盐岩油藏类型,其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受断裂作用改造形成的洞穴或断面空腔、裂缝。常规砂岩油藏储集体平面展布,针对碎屑岩油藏,储量动用范围的有效评价参数是动用半径,该参数主要是考虑油藏平面的动用范围。而断溶体油藏呈典型的“巨厚板状体”;考虑到断溶体油藏“巨厚板状体”的油藏特点,仅考虑平面动用范围不再符合地质认识,另外,生产动态显示,断溶体油藏开发过程中流温、静温差异,反映流体以垂向流动为主。基于此认识,提出断溶体油井“动用深度”概念,指断溶体油藏油井生产时井底下方流体开始流动的位置到井底的垂向距离。
[0003]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与低渗、致密、稠油油藏油井平面动用范围表征参数—(有效、极限)动用半径、以及与常规砂岩油藏油井多层合采纵向动用位置表征参数—产液层位等参数表征的意义相近,主要是反映油井储量动用范围。
[0004]作为一种新型的油藏类型,目前对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的计算方式主要是数值模拟手段拟合压力及温度数据,进而判断动用位置。但是此类方法受工作制度、采速、地质认识等因素影响十分明显,使得在确定动用深度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求取动用深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0007]一种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包括:
[0008]获取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监测数据;
[0009]对所述温度试井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
[0010]构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模型,基于所述温度试井模型获得多个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
[0011]对比分析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与所述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将与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最匹配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所对应的传热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动用深度。
[0012]可选地,所述温度试井监测数据包括各采集时刻对应的地层温度;所述对所述温度试井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包括:
[0013]采用各时刻对应的地层温度,求取温度导数;
[0014]基于所述地层温度和所述温度导数绘制双对数曲线,得到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
曲线。
[0015]可选地,所述采用各时刻对应的地层温度,求取温度导数,包括:
[0016][0017]其中,

T

为所述温度导数,

T为所述地层温度的温度变化量,

t为采集时刻的时间变化量,n为分段计算的温度数据点总数,i为分段计算的数据点数。
[0018]可选地,所述温度试井模型包括孔洞介质热传递方程、裂缝介质热传递方程和井筒热传递模型;所述构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模型,基于所述温度试井模型获得多个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包括:
[0019]建立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孔洞介质热传递方程、裂缝介质热传递方程和井筒热传递模型,以及设置边界条件;
[0020]结合所述边界条件对所述井筒热传递模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并求解多个传热距离下的温度解;
[0021]利用数值反演法将拉普拉斯空间下的温度解转换为实空间下的温度解,得到多个传热距离对应的井筒内温度;
[0022]分别根据各传热距离对应的井筒内温度,绘制温度及温度导数的双对数曲线,得到所述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
[0023]可选地,所述孔洞介质热传递方程包括:
[0024][0025]所述裂缝介质热传递方程包括:
[0026][0027]所述井筒热传递模型包括:
[0028][0029]所述边界条件包括:
[0030][0031]T
w
(z,t=0)=T
i
(z);
[0032][0033][0034]T1(z=0,t)=T0;
[0035]其中,T
V
为孔洞介质内地层温度,单位为K;Z为传热距离,单位为m;ρ
V
为孔洞介质内岩石密度,单位为kg/m3;λ
v
为孔洞介质内地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
·
K);C
v
为孔洞介质内地层比热,单位为J/(kg
·
K);T
F
为裂缝介质内地层温度,单位为K;ρ
F
为平均地面原油密度,单位为kg/m3;λ
F
为裂缝地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
·
K);λ
V
为孔洞介质地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
·
K);h
F
为裂缝地层厚度,单位为m;T
w
为井筒内温度,单位为K;ρ
f
为井筒内流体密度,单位为kg/m3;C
f
为井筒内流体比热,单位为J/(kg
·
K);λ
t
为井筒内流体导热系数,单位为w/(m
·
K);Q为井筒内流体流量,单位为m/s;r
w
为井筒半径,单位为m;r为动用半径,单位为m;U为综合热传导系数;T为地层温度,单位为K;T1为动用深度为0时温度,单位为K;T0为初始地层温度,单位为K。
[0036]可选地,所述对比分析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与所述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将与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最匹配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所对应的传热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动用深度,包括:
[0037]将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与多个传热距离下的所述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进行拟合;
[0038]确定与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拟合度最高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将确定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所对应的传热距离作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动用深度。
[0039]一种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装置,包括:
[0040]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监测数据;
[0041]实际曲线生成模块,用于对所述温度试井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
[0042]理论曲线生成模块,用于构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模型,基于所述温度试井模型获得多个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
[0043]动用深度求取模块,用于对比分析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与所述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将与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溶体油藏油井动用深度求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监测数据;对所述温度试井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构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模型,基于所述温度试井模型获得多个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对比分析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与所述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将与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最匹配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所对应的传热距离,确定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动用深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试井监测数据包括各采集时刻对应的地层温度;所述对所述温度试井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包括:采用各时刻对应的地层温度,求取温度导数;基于所述地层温度和所述温度导数绘制双对数曲线,得到所述实际温度试井解释曲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各时刻对应的地层温度,求取温度导数,包括:其中,

T

为所述温度导数,

T为所述地层温度的温度变化量,

t为采集时刻的时间变化量,n为分段计算的温度数据点总数,i为分段计算的数据点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试井模型包括孔洞介质热传递方程、裂缝介质热传递方程和井筒热传递模型;所述构建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温度试井模型,基于所述温度试井模型获得多个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包括:建立所述目标断溶体油藏油井的孔洞介质热传递方程、裂缝介质热传递方程和井筒热传递模型,以及设置边界条件;结合所述边界条件对所述井筒热传递模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并求解多个传热距离下的温度解;利用数值反演法将拉普拉斯空间下的温度解转换为实空间下的温度解,得到多个传热距离对应的井筒内温度;分别根据各传热距离对应的井筒内温度,绘制温度及温度导数的双对数曲线,得到所述传热距离所对应的理论温度试井解释曲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介质热传递方程包括:所述裂缝介质热传递方程包括:
所述井筒热传递模型包括:所述边界条件包括:所述边界条件包括:所述边界条件包括:所述边界条件包括:T1(z=0,t)=T0;其中,T
V
为孔洞介质内地层温度,单位为K;Z为传热距离,单位为m;ρ
V
为孔洞介质内岩石密度,单位为kg/m3;λ
v
为孔洞介质内地层导热系数,单位为w/(m
·
K);C
v
为孔洞介质内地层比热,单位为J/(kg
·
K);T
F
为裂缝介质内地层温度,单位为K;ρ
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曹立迎林会喜鲍典喻宸韩东崔书岳曹飞刘坤岩李永强刘海龙邓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