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7767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小型化、轻量化的同时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使用于相机(1)等光学设备的变倍光学系统(GL)具备:第1透镜组(G1),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2透镜组(G2);以及后组(GL),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1透镜组(G1)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透镜(L11),变倍光学系统(GL)满足下式的条件:0.30<D1MAX/G1d<0.70其中,D1MAX:第1透镜组(G1)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G1d: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在远焦变倍光学系统中,要求使镜筒变得小型化、轻量化(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学系统被要求进一步提高光学性能。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0808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1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透镜,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
[0007]0.30<D1MAX/G1d<0.70
[0008]其中,
[0009]D1MAX:第1透镜组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
[0010]G1d: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
[0011]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1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透镜,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
[0012]0.064<D1MAX/f1<0.140
[0013]其中,
[0014]D1MAX:第1透镜组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
[0015]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配置成,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配置正透镜,所述变倍光学系统配置成,满足下式的条件:
[0017]0.30<D1MAX/G1d<0.70
[0018]其中,
[0019]D1MAX:第1透镜组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
[0020]G1d: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
头结构的剖视图。
[0022]图2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23]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0024]图4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25]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0026]图6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27]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0028]图8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29]图9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0030]图10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1]图11是示出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0032]图12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3]图13是示出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0034]图14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5]图15是示出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0036]图16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各像差图,(a)示出广角端状态,(b)示出远焦端状态。
[0037]图17是搭载上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的剖视图。
[0038]图18是用于说明上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0](第1实施方式)
[0041]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ZL具备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以及后组GL,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另外,在该变倍光学系统ZL中,第1透镜组G1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透镜(例如,在图1的例子中为双凸正透镜L11)。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从而能够确保光学性能,能够使变倍光学系统ZL实现小型化、轻量化。
[0042]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1)。
[0043]0.30<D1MAX/G1d<0.70(1)
[0044]其中,
[0045]D1MAX:第1透镜组G1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
[0046]G1d: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
[0047]条件式(1)规定第1透镜组G1内的最大空气间隔与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的比。当超过该条件式(1)的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厚,因此难以进行球面像差、轴向色差、倍率色差等的校正,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1)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上限值为0.68、0.65、0.63、0.60、0.58,进一步为0.55。另外,当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不利于小型化、轻量化,想要实现小型化、轻量化时,难以进行球面像差、彗差、像面弯曲等的校正,因此是不优选的。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1)的效果,更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下限值为0.33,进一步为0.35。
[0048]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ZL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2)。
[0049]0.064<D1MAX/f1<0.140(2)
[0050]其中,
[0051]D1MAX:第1透镜组G1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
[0052]f1:第1透镜组G1的焦距
[0053]条件式(2)规定第1透镜组G1内的最大空气间隔与第1透镜组G1的焦距的比。当高于该条件式(2)的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G1的光轴上的厚度变得过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透镜,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0.30<D1MAX/G1d<0.70其中,D1MAX: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G1d:所述第1透镜组的光轴上的厚度。2.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透镜,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0.064<D1MAX/f1<0.140其中,D1MAX: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0.064<D1MAX/f1<0.140其中,D1MAX: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0.20<f1/ft<0.5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t: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所述后组内具有光圈,相比所述光圈位于像面侧的至少一部分为防抖组,该防抖组以具有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1.50<(1

βtv)
×
βtvb<3.00其中,βtv: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防抖组的横向倍率,
βtvb:远焦端状态下的相比所述防抖组位于像面侧的组的横向倍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防抖组从物体侧依次具有正透镜、正透镜以及负透镜,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0.020<Gvd/TLt<0.040其中,Gvd:所述防抖组的光轴上的厚度,TLt: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全长。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所述后组内具有光圈,相比所述光圈位于像面侧的至少一部分为对焦组,该对焦组在进行对焦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

8.00<(1

βtf2)
×
βtfb2<

4.00其中,βtf: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对焦组的横向倍率,βtfb:远焦端状态下的相比所述对焦组位于像面侧的组的横向倍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对焦组从物体侧依次具有正透镜以及负透镜,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满足下式的条件:0.005<Gfd/TLt<0.015其中,Gfd:所述对焦组的光轴上的厚度,TLt: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光学全长。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在最靠像面侧具有负透镜,所述变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井田启吾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