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数字化智能咬合重建的诊断性修复体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9684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程数字化智能咬合重建的诊断性修复体的制作方法以及采用该制作方法得到的诊断性修复体,其特征在于,该诊断性修复体包括17、16、15、14牙位诊断性修复体,13、12、11、21、22、23牙位诊断性修复体,24、25、26、2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34、35、36、3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33、32、31、41、42、43牙位诊断性修复体型和44、45、46、4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给了患者一次就诊即可带走的美观、无牙备的诊断性修复体,同时不干扰序列治疗中咬合关系的多次调整的需求。患者可随时对前牙美学效果、整体咬合关系提出要求,减少复诊次数,提高医患沟通效率并减少多种医疗材料的支出。高医患沟通效率并减少多种医疗材料的支出。高医患沟通效率并减少多种医疗材料的支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程数字化智能咬合重建的诊断性修复体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诊断性修复体及该诊断性修复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因胃食管反流、喜性酸性食物或饮料、夜磨牙或先天釉质发育不全的重度牙列磨耗患者需要进行全口咬合重建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发音、外形美观并缓解颞下颌关节不适等症状。在全口咬合重建/抬高治疗过程中通常会经历戴用可摘牙合垫、戴用诊断性修复体、戴用最终修复体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不断调整和验证功能设计和美学需求,以提高最终修复体的成功率。
[0003]在咬合重建/抬高的序列治疗过程中,可摘牙合垫和戴用诊断性修复体的过程至关重要,这个时间通常超过3个月。首先使用可摘牙合垫不断调整新建立的咬合位置关系,患者适应新的位置关系后将可摘牙合垫更换为诊断性修复体,在患者口内验证、微调并确定患者对美观的需求。但是前述的传统流程存在以下问题:
[0004]第一)传统流程中咬合板体积较大,不具有牙齿外形、美观性差,患者异物感强,佩戴意愿低。同时,咬合板又需要每天佩戴至少12个小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0005]第二)患者在适应咬合位置后还需要更换诊断性修复体,与医生进行沟通再决定前牙外形。如果不满意美学效果还需要再次更换诊断性修复体,增加了患者的复诊次数、口腔技师和口腔医师的工作时长,并增加医疗支出。
[0006]第三)在传统过程中,存在咬合关系至少两次转移过程,患者经历从可摘牙合垫到诊断性修复体,再从诊断性修复体到最终修复体两次过渡,每增加一次咬合关系的记录和转移都会降低最终修复体位置记录的偏差,增加患者的复诊次数和就诊总时长。
[0007]第四)传统流程是半数字化工艺,将患者口内已经适应的咬合板关系转移到诊断性修复体中也会增加数字化流程的误差,给最终修复体的准确性带来负面影响。
[0008]第五)传统诊断性修复体(临时性修复体)需要对患者进行牙齿预备操作,许多患者害怕磨牙而导致咬合重建流程中止在咬合板治疗后诊断性修复体佩戴前,需要一种简单、易戴、损伤性小的诊断性修复体给予患者足够的信心进入后续疗程。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患者复诊次数,提高患者就医效率,且增强患者佩戴感的诊断性修复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该诊断性修复体的制作方法。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全程数字化智能咬合重建的诊断性修复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11]步骤1、采集当前患者的口内、口外数据后,基于内、口外数据设计并记录当前患者的新咬合关系;
[0012]步骤2、在口腔数字化软件中,利用牙齿数据库在步骤1所记录的新咬合关系下排牙,排牙时满足静态功能要求、动态功能要求以及美学要求,其中:
[0013]为满足静态功能要求,在咬合设计时针对性地设计合平面斜度,以便达到功能和结构和谐的状态;
[0014]通过满足动态功能要求,使得在动态咬合过程中诊断性修复体能够正确行使功能,包括正确的侧方运动和前伸运动,其中:正确的侧方运动是指当下颌作侧方咬合时,工作侧上下尖牙及前磨牙均匀接触/工作侧上下尖牙接触,非工作侧上下后牙不接触;正确的前伸运动是指在下颌前伸运动时,上前牙及部分尖牙的功能面对下前牙起到引导功能,后牙区脱离咬合接触,从而避免后牙的咬合干扰,实现对下颌的保护;
[0015]为满足美学要求,对当前患者进行面部扫描获得颌面部数字化模型,同时,对当前患者进行口内扫描获得牙列数字化模型,并结合当前患者的颌面部数据,在软件中配准重现患者颌面部三维结构,从而实现对患者面部的分析,设计出符合美学标准的牙齿形态、大小、位置和排列;
[0016]步骤3、根据步骤2确定的咬合关系,在口腔数字化软件中设计分段式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0017]步骤301、遵循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与脱位力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诊断性修复体的就位方向并绘制在此方向上余留牙的外形高点线,利用牙齿数据库在步骤2确定的咬合关系下排17、16、15、14牙位,确定新模型数据,利用布尔运算自动计算出诊断性修复体模型数据,边缘厚度选择0.5

1mm,从而获得17、16、15、14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
[0018]步骤302、重复步骤301所记载的方法5次,分别制作13、12、11、21、22、23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24、25、26、2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34、35、36、3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33、32、31、41、42、43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和44、45、46、4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最终获得六段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
[0019]步骤4、根据步骤3获得的六段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制作六段诊断性修复体实物。
[0020]优选地,步骤2中,为满足所述静态功能要求,在咬合设计时:对于合平面斜度过大的患者减小合平面斜度;对于合平面斜度过小的患者增大合平面斜度。
[0021]优选地,步骤2中,为满足所述静态功能要求,根据患者的CBCT数据设计与眶耳牙合平面交角约15度的咬合面斜度,平分合间距离并设计修复体恢复患者的合平面。
[0022]优选地,步骤2中,为获得正确的侧方运动,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模拟当前患者的咬合,在模拟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在动态咬合和虚拟合架中的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调整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的外形、斜度、接触点来达到理想的组牙功能合。
[0023]优选地,步骤2中,为获得正确的前伸运动,在修复体设计时,后牙除了要在牙尖交错合时拥有多点稳定的接触,还要在确定切道斜度和牙尖斜度后与髁道斜度相协调,既保证牙尖高度,又保证前伸咬合时后牙脱离咬合接触。
[0024]优选地,步骤2中,通过电子面弓获得当前患者的个性化咬合参数,利用虚拟合架,将患者的下颌功能运动轨迹数字化重现,从而进行牙齿形态和咬合的调整,避免产生咬合重建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从而获得所述正确的前伸运动。
[0025]优选地,步骤301中,利用布尔运算生成新的空壳牙套数据后与所述外形高点线进行比对,如果新的空壳牙套数据边缘在外形高点线冠方则不做处理,获得所述诊断性修复体模型数据,如果新的空壳牙套数据边缘在外形高点线龈方,则以外形高点线为边缘最终
得到所述诊断性修复体模型数据。
[0026]优选地,步骤4中,直接根据步骤3获得的六段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制作六段诊断性修复体实物,或者将步骤3获得的六段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打印出来后,采用增材或减材方法制作六段诊断性修复体实物。
[002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全程数字化智能咬合重建的诊断性修复体,其特征在于,采用上述的方法制作得到,包括17、16、15、14牙位诊断性修复体,13、12、11、21、22、23牙位诊断性修复体,24、25、26、2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34、35、36、3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程数字化智能咬合重建的诊断性修复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当前患者的口内、口外数据后,基于内、口外数据设计并记录当前患者的新咬合关系;步骤2、在口腔数字化软件中,利用牙齿数据库在步骤1所记录的新咬合关系下排牙,排牙时满足静态功能要求、动态功能要求以及美学要求,其中:为满足静态功能要求,在咬合设计时针对性地设计合平面斜度,以便达到功能和结构和谐的状态;通过满足动态功能要求,使得在动态咬合过程中诊断性修复体能够正确行使功能,包括正确的侧方运动和前伸运动,其中:正确的侧方运动是指当下颌作侧方咬合时,工作侧上下尖牙及前磨牙均匀接触/工作侧上下尖牙接触,非工作侧上下后牙不接触;正确的前伸运动是指在下颌前伸运动时,上前牙及部分尖牙的功能面对下前牙起到引导功能,后牙区脱离咬合接触,从而避免后牙的咬合干扰,实现对下颌的保护;为满足美学要求,对当前患者进行面部扫描获得颌面部数字化模型,同时,对当前患者进行口内扫描获得牙列数字化模型,并结合当前患者的颌骨CBCT数据,在软件中配准重现患者颌面部三维结构,从而实现对患者面部的分析,设计出符合美学标准的牙齿形态、大小、位置和排列;步骤3、根据步骤2确定的咬合关系,在口腔数字化软件中设计分段式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01、遵循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与脱位力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诊断性修复体的就位方向并绘制余留牙上的外形高点线,利用牙齿数据库在步骤2确定的咬合关系下排17、16、15、14牙位,确定新模型数据,利用布尔运算自动计算出诊断性修复体模型数据,边缘厚度选择0.5

1mm,从而获得17、16、15、14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步骤302、重复步骤301所记载的方法5次,分别制作13、12、11、21、22、23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24、25、26、2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34、35、36、3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33、32、31、41、42、43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和44、45、46、47牙位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最终获得六段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步骤4、根据步骤3获得的六段诊断性修复体数字模型制作六段诊断性修复体实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程数字化智能咬合重建的诊断性修复体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为满足所述静态功能要求,在咬合设计时:对于合平面斜度过大的患者减小合平面斜度;对于合平面斜度过小的患者增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洁黄慧余润平金夏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